分享

山林轶事:小“胡子”为义气受酷刑,到死都没吃上“狍梗汆酸菜”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电视剧《雍正王朝》截图

在东北,民间惯常把土匪叫做“胡子”。关于这一称呼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有“胡儿”劫掠沿习而成说,有戴胡须面具行抢说,也有皂布半遮面如长胡子说。我本人更倾向第三种说法,毕竟在古代,恃强劫掠者不分族群,劣迹绝非胡人专属;小农经济主导,面具造价太高,远不及黑布那么容易就地取材,尤其是蒙面后视觉效果如同长了胡须一般,更是戴面具所不及。

关于近代东北胡匪之乱,有人溯源到明末辽东溃败的毛文龙部,这未免太过久远,且自清军入关直至嘉道年间,东北执行封禁政策的时段,东北地广人稀,并无匪患可言。直到清廷封禁政策破产后,大量移民涌出山海关,开始了大规模的近代开发,东北匪患才愈演愈烈。由于东北军力不断被抽调入关平乱,加之沙俄、日本等侵略势力虎视眈眈,本就腐败羸弱的清政府在财富效应出现后,根本无力尽到保境安民的职责,匪患遂一发不可收拾,其中个别大股土匪甚至有过围攻省城的行径。

旧中华国时,虽为土匪出身,积极参加军阀混战的奉军,还是有清剿土匪举动的。当时东北乡间时常过一些“马队”,马队就是到乡间抓“胡子”的奉军。然而这些马队在乡间并不怎么受待见——他们不带给养,到了村屯,专挑拣居住条件良好的农户驻扎,对伙食更是格外“挑剔”,名义上是借充当给养,实际就是明抢——打粳米,骂白面,不打不骂小米饭!

士兵甚至亲自到仓房里乱翻,见到什么好,就张罗吃什么。若农户不好好招待,不是遭到谩骂就是挨顿毒打。老百姓惹不起武器精良的奉军马队,只好自认倒霉。因奉军马队对百姓的搜刮远胜于土匪,民间早早就流传起“匪过如梳,兵过如篦”的俗谚。最可恨的是剿匪的马队常常要求老百姓也要参与抓胡子。在进攻时,如同进山围猎动物一样,让百姓虚张声势,充作围堵驱赶的“工具”。

我少年时听长辈讲过一则与之有关的往事:那是一年的十冬腊月,天寒地冻,大伙棚沟来了马队。老百姓明白,眼瞅就要过年了,马队来者不善啊。可土门岭(现在叫太平岭)确实闹胡子,如果不去剿灭,恐怕年也过不消停。于是当地会上地方民间组织马上组织人力,配合马队抓胡子。

这伙胡子并没有照常例“猫儿冬”歇手,他们盘踞在土门岭附近的一个屯子里,时不时有小规模活动。围剿还算顺利,除了大当家的逃窜外,其余匪众很快被围困在一座小庙里。随着四下里枪声、喊声大作,一场激战过后,小庙内只剩下一个活口儿。这个活口被马队带回屯里,被扒了上衣,吊在驻扎地农户仓房的房梁上。

当天算是凯旋而归,会上的跑腿子恰好打了狍子,让农户家熬了一大锅狍梗(狍子骨头)汆酸菜,又备上苞米茬子饭犒劳大伙儿。做饭的老太太好奇,偷着去看看那个胡子。发现竟是个样子很清秀、仅仅21岁的小伙子。小“胡子疲惫不堪,在仓房里被冻得浑身发紫、瑟瑟发抖。可一问一答,小“胡子说话还挺文明。他央求老太太给口热乎水喝,出于可怜,老太太盛了一碗酸菜、一碗茬子饭给他送去。

“胡子感动了,说老早就闻到狍梗汆酸菜的香味了,生平还就馋这一口儿,只是“抹不开”张口讨要,更没想到老人家还能给他盛来一碗。这一遭如果能活着出去,一定要报答老太太。

可小“胡子把狍梗汆酸菜吃到嘴儿,负责看守的马队士兵就嚷嚷起来:招了就给你吃!。随即,他冷漠又无奈地警告老太太:还给他吃的,他出去,回头就能绑你的票!

小“胡子”一声没吭。不一会儿,吃饱喝得的马队士兵们把小“胡子”拉到院儿刑讯。先是按在地上,往嘴里灌辣椒水,后又被会上的人弄到西大冈的歪脖柳下,用绳子绑住大拇指吊到树上打悠悠(俗称上大挂,一切只为让他供出大当家的会去哪里落脚。可这个小“胡子”年纪轻轻,却很有“钢条儿”,出于情、重于义,年轻的胡子至死没有供出同伙,只是不停地嚎叫“得义薄云天啊”。

从小“胡子”被拉去西大冈,屯里的人就知道这小伙子够呛了。西大冈素来是阴气重的“杀场”,前不久,本屯的段云飞,“拉绺子起局”成了土匪,被抓到后,就是在西大会上的人用斧子砍死所以当晚,会上的人连同马队士兵回屯时,小“胡子”没有再回来。

虽然有劫富济贫的故事渲染,又有“七不抢,八不夺”的江湖规矩,可胡匪就是胡匪,老百姓见闻胡子烧杀劫掠的恶行终究要比仗义疏财的善举多——大家伙儿是恨胡子的。不过人心都是肉长的,当晚,做饭的老太太还是长吁短叹,说那个小“胡子”年纪轻轻走了歪路,可怜见到死都没吃上一口“狍梗汆酸菜”……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