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特别“要脸”,只要在沟通中有人挑战了我的观点,我就会在大脑里快速组织语言反击,根本不允许自己处于下风,基本上沟通就会以不愉快结束,事后我还需要很久才能平复自己的心情。 随着我的元认知能力增强,反思的多了,我发现自己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我自以为我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人,在和别人争辩的时候,潜意识告诉我:你是一个每天都读书学习的人,绝大多数人都不读书不学习,他们的观点肯定不入流。 于是,我会接着维护我那高高在上的”自尊“,思想越发变得固执僵化,这种思想就像温水里的青蛙,特别安逸,基本不会出圈。 但是好景不长,有一天因为朋友犀利的提醒,我才感觉自己的日子过的特别糟糕,环顾周围的朋友,日子好像都在我之上,我发现我错了,”太要脸“这种思维观念已经深深影响了我的生活。 要脸逐渐变成了没脸。 经过深刻反思,我发现这是思维的问题。 我犯的第一个大忌,就是错误了理解了“会学习”这三个字。有种言论说,学习能力是人和人拉开差距的最重要的能力,那么想要掌握这种能力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呢?以前我会认为是各种学习的的方法论,比如,快速阅读,专注力等,后来我发现这些都是术,而非道。 有术无道止于术,相比较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这些方法论,学习中更重要的是不设限的思维。如果我的大脑中总是竖着高高的墙,思维就会非常狭窄,导致自己和社会脱轨。 比如,有的人读书量很大,但是只把书里的内容奉为经典,对周边人的想法嗤之以鼻,这就大大的缩小了他的学习范围,我们有时候总会觉得读书听课才叫做学习,实际上我们忽视了感受到的、联想到的,观察到的知识,这些所闻所见所感都是穿插在我们的日常交流活动中,无声无息的渗透到我们的思维和身体中,难以察觉,所以就会非常容易被忽视,但是这种途径的学习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 如此说来,曾经的我其实就是一个不会学习的人,一个不会学习的人是没有资格看不起别人的观点的,所以我就和自己和解了一部分:以后还因为和别人的观点争执,甚至因此而生气,简直是幼稚到家了,除非你还想做一个被时代抛弃了的人。 所以,我生气是因为我缺少对“争辩”的认知,我要是早知道和别人争辩也是一种学习,那么对于我这样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来说,我是怎么都生气不起来的。正所谓,事不辩不明,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就是通过和人争辩来发现真理的,没有苏格拉底的争辩,也就没有“思想助产士”的说法。 那是不是说,以后我要在生活中多多和人争辩,以便于促进学习。也不是,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论,我只是通过这样的一个视角说服我这样一个爱好学习的人去重新发现“争辩”的价值。 但是,有些人会觉得没有必要和人争辩,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就行了,毕竟注意力放到哪里,哪里才会有更大产出。 这个思维也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想想,为什么有的人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是因为这个人的脑袋里有比常人更多的思维模型,可能是物理学中的牛顿定理,可能是数学中的三角函数,也可能是心理学中的煤气灯效应等等。 正是因为他们大脑中有这么多的思维工具,他们才会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这也是查理芒格说的多元思维模型,大脑里只有一种思维模型的人,就像手里拿着一把锤子,满世界在他看来都是钉子。 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对一个问题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就好像一个物理老师和一个政治老师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很难能界定谁的方法好,谁的方法次。或者说脑袋中只有一个思维模型的人是无法理解另一个大脑中有多个思维模型的人的,因为在前者看来,他根本对他脑袋里没有的思维模型无认知。 《认知觉醒》的周岭说,自己在36岁之前也是浑浑噩噩的度过每一个天,就是在看到身边人的痛苦遭遇后大彻大悟,明白了认知才是人们差距的根源,所以他开始大量阅读和实践脑科学、认知科学方面的书,为自己打开了混沌,同时他也在网上帮助很多人解决了因为认知差距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也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没必要和一个人争辩的极好理由。 说到这,你会发现,你和对方争辩之后生不生气是由你对“争辩”这个事的认知决定的。 那么有人就讲了,如果是认知差距造成的,那么提升自己的认知是一个长期主义的事情,有没有再具体点的方法去让我快速调节情绪呢? 还真有。这就要说到我曾经犯的第二个大忌:我缺少同理心。 同理心这个概念近几年已经被说烂了,正是因为这个概念已经重要到变成了任何人行走江湖的刚需,但是,即便这么重要的概念我发现有很多人也是根本没有理解其真正意思,所以很难让其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威力,当然,这也是我最近这几年一直在做事中刻意训练的方法。 我为什么说这是曾经的我犯的第二大忌呢? 因为之前我总是把“我想要和我认为”变成了“他们想要和他们认为”,在一个人和人交织成的网络世界,用这种思维处理事情简直寸步难行,每处理一个事情,事后用上帝视角来看都是非常清晰的:我就是一个自私狂。 然后我又启动了我的元认知能力改进。我发现我一直都活在童话里,现实是,社会的多样性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了这么多思想不一的人。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甚至连傻子都知道的道理,在我这样一个自以为非常聪明的人的头脑中竟然如此根深蒂固,在这方面,曾经的我确实还不如一个傻子。 正是因为缺少同理心,年轻那会的我考虑问题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这种涉世未深的学生思维就是解决不了复杂问题的根源。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说过一个第3选择思维,说掌握这种思维的人才能恰到好处的处理两个人的矛盾,第三选择思维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同理心。人性首先是自私的,绝大多数没有刻意训练过自己思维的人考虑问题首先就是利己主义,利己主义会蒙蔽双眼,让你失去同理心,所以我们经常不能看到对方做出一个选择背后的真实意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一刀切的分多分少。 赚钱上也是一样,要用到同理心。我们总想着赚钱,一味地追钱却还是腰包空空,但是根本不知道商业的本质是用创造去满足需求,如果这个需求恰好是刚需,我们会赚的盆满钵满,但是我们就是不知道什么才是需求,或者说我们根本没有用需求思维去真正理解过这个商业世界。 需求首先需要的就是同理心。我们要站在更多人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想想我的需求痛点是不是张三李四都有的?同理心的范围有多大,我们的生意范围有多大,这样说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知道了同理心的逻辑,我们就知道,同理心是一种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可以经过训练改变的,掌握它相比较提升认来的更快。 说到这,肯定有人和之前的我有同样的一个疙瘩没有解开:和别人争辩导致的生气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生气,只是不同的人用了刚才说到的不同的“内功”去化解了呢? 我曾经深刻思考过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知道一个词叫情绪制造机,并且我以前就是这种人,就在我被身边亲密的人不断刺激迫使我不断升级改变的过程中,刷到了《知道做到》这本书,作者是布兰佳,这种我乍一看是鸡汤类的书本是不愿意看的,但是刷书的时候知道作者有个超级能力: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对这种能力特别着魔,所以就带着读了这本书,反而是书里提到的消极思维让我豁然开朗。 消极思维就是我们习惯性地带着固有思维或者消极思维去接受一个观点,我发现这个思维和我们在输入新信息的场景出奇的一致,关键是这个思维是我们小时候养成的。 我们在刚出生的时候就想得到无条件的爱,但是,父母不这样想,他们嘴上不说,但是潜意识里总是想着让你用优异的表现作为交换,他们才会夸你。当我们做的好的时候,父母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会突出指责和纠正我们做的不好的地方。当我们做的好反而得不到肯定的时候,就会对自己和身边人产生怀疑,我们会批判的去看待整个世界,导致我们的大脑变得封闭,我们的大脑越来越适应这种消极思维,会自动过滤掉一些本来能全盘吸收到的信息,只会接受一少部分。 基于这样的消极思维,我们和人争辩的时候,因为要接受外来信息,不适感就会自发出现,我们会用消极思维自发屏蔽掉绝大多数外来信息,生气自然就来了。 所以要打破这种思维,我们只能强行给自己思维开绿灯,迫使自己先接纳这个观点,在原有的认知体系上不断的更新迭代。 如果把生气的原因追溯到人的生理层面,可能更能看清情绪这玩意。 有个词叫情绪指纹,这是科学家们很早就提出来的,也是我们对情绪一贯的认知。 情绪指纹就是说一个人的情绪会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行为表现出来,我以前特别信奉这个说法,并且在做大客户销售的时候,尝试着去通过科学的察言观色和观察人的肢体行为去分析对方的心理,甚至读了几本FBI写的微表情的书去深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情绪指纹有时候靠不住,比如,意志力特别强的人会把情绪伪装的非常隐蔽,你根本无法察觉出来。 后来看到一个心理学家叫巴瑞特,他用科学原理证明了,情绪这玩意并不是自发产生的,是我们自己构建出来的,他说这叫情绪构建论。 他说我们会制造出情绪,是因为我们大脑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功能,就是预测能力,其实我更愿意把它叫做想象力,因为这是人类认知革命的源泉。 正是我们大脑会对眼前发生的现象进行预测,大脑会把预测到的结果信号传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这便形成了我们的“内感受”,这种内感受就是身体各个部位的变化,然后这种变化和我们大脑中已经具备的各种情绪的词汇一结合,就产生了情绪。 比如,你被领导叫到办公室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这个时候我们大脑中就会产生各种预测,这个预测是从你的所见所闻的积累中来的,你可能想到了曾经张三被领导骂完之后就把咖啡泼到了领导脸上,然后转身摔门而去的场景,这个时候你就会血管扩张,汗毛孔张开,葡萄糖升高,这种内感受能被你清晰地察觉到,然后它就和你大脑中“愤怒”这个词匹配上了,然后就是一顿口无遮拦的回击,咆哮着生气离开。 这就是我们自己制造情绪的过程,反观整个过程,你没有办法控制你的想象力和身体的自然反应,但是我们可以控制我们大脑中情绪的词汇量多少。 这就是引出了一个新概念,叫情绪粒度,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以前我们说过一个时间颗粒度,也是同理。有的人情绪粒度很低,高兴、喜悦、惊喜在他那是一个样,有的人情绪粒度很高,同样是高兴,他能做出不同的状态。 情绪粒度高的人大脑中会有更多的表现情绪的词汇,这样当内感受和情绪词汇匹配的时候,我们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表现。 所以,增加情绪词汇量是可以调节情绪的。因为对情绪有了这样的认知,所以我对情绪更加敏感,也更容易掌控情绪了,毕竟情绪掌控巨大的影响了情商和社交。 到这里,我会联想到一个概念:语言是可以塑造大脑的。我很早从侯世达的书里明白了这个道理,然后和人相处的时候就会刻意去调整语言去改变别人对我所说内容的看法,很有效果。 比如,你把把争辩这个词儿换成沟通,你再观察一下你的情绪,再换成非暴力沟通,你再观察一下你的情绪,如果是换成“交流”呢?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被问到一个问题:当我和一个人观点发生冲突争辩的时候,为啥会生气?文章就是对这个生气原因的探索,其实这个探索过程就是提高情商的方法,搞懂了这些就是为了能和别人更好的相处,打好人际关系。 文末总结一下: 1、观点不同的一种原因是认知不同。 2、多言思维模型的人能够更高的理解单一思维模型的人,反之则不然。 3、同理心是一个能够快速和人达成一致且能创造新方法的思维。 4、消极思维是绝大多数人都存在的反面观念,不改就会造成大脑封闭,思维僵化。 5、提高自己的情绪颗粒度能有效提高情商。 6、语言可以塑造大脑,调整语言能改变别人当前的看法。 7、注意力要放到更有价值的地方,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到人际关系的点滴细节中,就会提高你的社交质量。 如果对您有启发,请点赞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