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中战役与两淮保卫战评析

 好奇的果果 2023-04-06 发布于河北

山民总结了网络上的黑粉和小卡拉米们对粟裕将军的“评价”,包含但不限于以下9条“黑料”:

1、黑“苏中七战七捷”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败,两淮丢失主要是粟裕的责任。

2、黑七月分兵前,粟裕的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权仅限于宿北战役一役。

3、黑孟良崮、鲁南、莱芜和宿北诸战役,主要是陈毅、陈士榘或其他人指挥的,孟良崮是运气好,更是因为许司令指挥的九纵抢占水源。

4、黑城南庄会议后至淮海战役,粟裕的华野代司令代政委指挥权限仅为华野西兵团,“二让司令”是子虚乌有。

5、黑豫东战役是败仗,粟裕谎报战功,实际“打残了三兄弟”,西兵团主力丧失战斗力。第一阶段开封战役是打的杂牌部队,第二阶段睢杞战役兵败溃逃,损失巨大,后溃败到山东避难,问华东军区要粮要弹要兵;

6、黑济南战役是许司令指挥的,粟司令只是带领睢杞战役败退的西兵团到山东休整。

7、黑华野第二次曲阜会议整顿的是未参加濮阳整训的西兵团3、8、10纵,以此作为粟司令的指挥权仅限于西兵团的依据。

8、黑淮海战役是军委和总前委指挥的,粟裕的指挥权限仍为华野西兵团,围歼黄百韬兵团是谭王指挥的,围歼杜聿明集团是陈士榘指挥的。

9、黑南麻临朐,谭家桥,月浦和金门战斗更是不遗余力 。赢的战役,不管是谁指挥的,反正都不是粟司令指挥的;打输的战役,无论最后战果情况如何,都是粟司令的黑锅。

山民也知道键盘侠是无敌的,今天就从解剖这样一只“小麻雀”开始:1946年6月至9月华中解放区的苏中战役和两淮保卫战,供大家评判。

文章图片1

壹| 苏中战役与两淮保卫战前后的时间线

(一)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之争

1946年6月19日和22日中央给各战略区的电报中,有关华中和山东战局的指示如下: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山东野战军主力力分别向豫东和津浦路徐蚌段进击,以华中野战军进击津浦路蚌浦段出击。而后向大别山,安庆和浦口之线推进,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明显的向南进攻的战略部署,跟蒋军向北相反。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其实主席和中央对华中局势早就作了最坏打算,6月25日,电告华中分局:“苏中地区在蒋优势兵力进攻下,有暂时失陷可能。你们宜作事先准备,以免临事仓猝,受过大损失。'

文章图片4

1946年6月26日中原突围开始,内战正式爆发。国军在全面进攻战略中,首先把与南京苏州无锡上海一江之隔的华中作为重点,投入重兵集团,此前李默庵已经制定详细的进攻计划,江北12万,江南二线10万,计划于7月13日发起攻击苏中和苏北,具体是第一阶段攻占东台、兴化、高邮以南地区,第二阶段攻占盐城、阜平、淮阴地区企图先消灭我华中野战军,或将华中野战军赶到山东,然后在山东与我华中、山东野战军决战,以期快速、彻底解决华中问题,肃清“卧榻之侧”,解除“心腹之患”。

而6月26和27日,军委和华中分局分别电令粟裕率主力去淮南占领蚌浦间铁路,留一个纵队在苏中牵制,于7月10日,完成准备,待命攻击,歼灭浦口北进之敌。

文章图片5

而粟裕也在27日回电,按照这个战略指导方针,做了战略部署。

文章图片6

29日,粟裕在思考了三天并跟华中分局张邓谭协商后,以华中分局名义致电中央,建议先在在苏中打几仗,后再配合山东主力在淮北作战。理由如下:

一、淮南地广人稀,集中大兵团作战,供应困难很大;

二、华中主力西进后,留守部队难以担负钳制任务,一旦苏中失陷淮南又不能取胜,则进退两难;

三、且苏中解放区比较富裕,人口与粮食均占华中总数的2/5,税收占1/2,如落入敌手,于我不利;

四、苏中是新四军的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对敌斗争经验丰富,战争准备充分,如不战而去,将严重影响士气民心;

五、华中野战军主力对苏中地形、民情比较熟悉,在苏中作战易于歼敌致胜。

30日收到华中分局电报的主席,立即回电,暂缓调动,待与陈毅商量后决定。同日给陈毅发电:“华中主力留苏中,而淮南为钳制方向,此意见似有理由,你们觉得如何?”

这个沟通的过程往往被很多军迷忽略,华中分局和粟裕的理由有说服力,逻辑性强,主席已经有点被说服了。

文章图片7

《毛泽东军事年谱》1946年6月30日

7月4日,经过慎重研究后,中央支持了华中分局的建议,“果如此,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文章图片8

对于主席改变作战方针,陈毅一开始是支持的,并于7月11日致电张邓谭等并告中央和刘邓:“据华中消息,桂系国民党军将以两个师进攻我淮北地区,估计进攻灵璧的可能性大。我们对其进攻淮北应有反击准备,但鲁南大军仍不宜此时南下,以免暴露我军企图。”

7月13日,主席代表军委进一步指出:

文章图片9

7月13日和15日开始了苏中战役的宣泰战斗和如皋战斗,歼敌精锐18000余人。

7月14日,根据敌情变化,陈毅致电中央,重提南下外线作战:

“敌本月如大举进攻苏皖,是敌分区蚕食的诡计。苏皖现有力量难于胜任应付,必须友邻同时出动配合,才足以挽救。我们意见,应即执行前定作战计划,截断津浦南段,造成山东、太行主力在淮南(淮)北之会合,准备渡淮作战”。“如敌大举进攻苏皖,我军亦不大举向南,则使苏皖陷于单独作战,实大不利。故我们意见,主张敌本月大举进攻苏皖时,我军应即按原定南进计划行动。”

同日,主席复电陈毅、宋时轮:“鲁南主力不要轻动,待看清徐(州)敌动向后再动。”

文章图片10

7月15日,军委致电华中分局:“此次泰兴作战不论胜败如何,均须于结束战斗后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战。因敌人会继续进攻,我军在南线须准备打四五个大仗方能解决问题。”

文章图片11

《毛泽东军事年谱》506页

7月17日,国军开始向苏中、淮南解放区大举进攻,华中分局致电陈毅:

“我苏中淮南只能与顽纠缠及逐步歼敌,达到击溃顽之进攻。但淮北如山东主力不南下,很难支持。如果五河、泗县、灵璧、睢宁等城失守,对将来整个战局不利。建议山东主力迅速南下,首求将进犯顽军歼灭后,乘胜向西攻占蚌徐段,以免造成华中四面楚歌之势。”

7月18日,陈毅致电中央、邓子恢、谭震林、粟裕、张鼎丞、黎玉、刘邓:

“徐州之敌日内可能东进打通徐海段,在这种情况下,山东野战军在战局上应负责打四仗。 一打徐州东进之国民党军第28军、第29军; 二打东进睢宁国民党军第4军第8军; 三打进犯灵(璧)、泗(县)的国民党军第7军; 四打切断津浦路南段铁路之仗。” “这个步骤究应以何为先,应看清敌情及自己部队集中后才能下决心。”

主席接到来电后,立即与陈毅、宋时轮和刘邓协商,同意山东野战军和晋冀鲁豫野战军两军仍按照原计划南下作战。7月19日,主席致电陈宋、刘邓:

文章图片12

20日,粟裕建议在华中主力在海安东北待机修整,而后山野和中央也纷纷批准了粟的部署。

25日,粟裕建议将淮南五旅东调离开淮南战场,加入华中战场。

为了确保苏中作战继续取得胜利,粟裕于7月25日致电陈毅、华中军区并中央:

“当面尚有顽十个师(旅)之众,而我们仅能集中三万五千人(官兵在内)之野战军于一个突击方向,于短期内恐难使战局打开更大局面。目前我淮南部队很难保住天长与盱眙,果如此,则淮南仅以少数坚持即可。故建议淮北战役尚未大打时,仍将五旅调至苏中参战,比留淮南更有效,如何?盼考虑。”

27日,陈毅回电,拒绝了粟裕的建议并建议粟裕逐步向东转移:

“我兵力胶济线三万余,淮北(指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淮北部队)五万、苏中三万余,每处均难进行连续战斗,以苏中为例,该部一战可解决两个师(旅)或三个师(旅),过此便难继续胜任。我淮北部队数量较多,也只能寻求打敌两个师或三个师的仗,过此不宜轻试。因此,我认为淮南五旅不改(原文如此,笔者注)东调,乃留淮南,粟部亦宜逐渐向西(即淮南)转移。”

7月29日,朝阳集战斗结束,此役共歼国军整编第69师第92旅全部,第60旅一部,毙伤俘敌5000余人。

7月30日,军委致电华中分局:“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勉强作战。”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8月1日,在天水已失的情况下,粟裕建议淮南5旅加入苏中战场,同时建议两个野战军以自己的能力解决当面敌人。

文章图片15

(山民注:粟司令太耿直了,自己打了胜仗,别人打了败仗,还建议两个野战军,不做战役配合,以自己的能力解决当面敌人)。

陈毅在接到粟裕电报后,于当天下午电告主席:

“我各路迎战,必不能击中其要害,必须在主要方面进行连续的彻底的消灭,创造新解放区,并策动起义,才能击中要害,破其态势,达到保卫老解放区之目的。”

同日(8月1日),陈毅致电中央,决心消灭桂系泗县两个团,电报上说:“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粟裕舍不得离开苏中,以主力在该地打转,实际上淮南在全局上比苏中更重要,此道理以前讲过多次,讲不通。现在,粟裕如在海安、东台打几个胜仗,恐仍不能退敌,值得考虑一下。”

(山民注:陈毅的这个电报被黑粉说了无数次,说粟裕没有战略眼光,如果淮南重要,为何国民党的在淮南的精锐只有5军和74师的一个旅,而苏中却布置了12万的精锐。)

主席在8月1日给陈毅的电报中称:“粟裕集团应否于此时调动,各有利害,待考虑再告。”又在8月2日给粟裕的电报中称:“一个月内在苏中再歼击敌两个旅有可能否?如你能在八月内歼敌两个旅,南线情况即将改观,那时粟可率主力转至淮南作战。'

(山民注:主席未作最后决断,陈毅和粟裕之间的争论一时难有结果。)

文章图片16

8月2日,粟裕再次建议东调淮南5旅加入苏中,并建议放弃海安,只打保卫战,消耗敌军。

8月5日,粟裕再再再建议东调5旅,这次甚至保证,调来之后有把握歼敌两个旅,并反思如果早点东调五旅,苏中前两战战果更丰。并说华中部队只有山东一半,我们都可以打胜仗,觉得陈军长目前的兵力可以先解决桂军7军,同时不需要五旅和特务团。

“如五旅不来,而仅以现有兵力作战则感到吃力,对九月份战斗亦将有影响,且对苏中局面不能得较快的好转,因此要求五旅仍应东调'。“我坚决要求五旅及特务团仍东调参战,以期早改变苏中战局面使主力西移。否则淮南、苏中均成僵局,于整个战局亦不利。”

(山民注:陈军长的心里阴影面积有多大,粟司令赤诚之心的确令人感动,但他没有考虑到自己可以指挥3万打12万,并不一定所有的将领都有这样的指挥能力。这个就是山民觉得粟裕跟上级沟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每次坚持自己的建议都有新的信息,层层叠进,越加有说服力。)

8月6日,主席致电陈毅:

“似以同意粟裕意见在苏中打一仗,然后主力西调有利,因粟部西调过早,一则苏中人心不顺;二则敌军亦将西调,如西面打不好,怨言必多。故不如让粟部在苏中再打一仗(不论胜负)然后西调,各方则无话说。”

文章图片17

主席是以战略全局来看陈、粟之争的,照顾了各方面各战场的关系。主席认为这是一个稳妥的考虑。

(山民注:求接到军委电报时陈军长的心里阴影面积)

8月7日,陈毅致电粟裕并中央,粟应迅速西调为好,同日粟致电陈并中央,再再再再次建议东调五旅,并反思华中,淮南,淮北之前全局兵力部署的失误,建议吸取经验教训,并说歼敌良机已到,战况完后再报。

中央同日也整合了两个方案,主动询问粟裕是去淮北淮南跟陈军长会合好,还是在苏中再打一仗更好好,可见粟司令在主席的心中地位又上升了一个位置。

文章图片18

8月8日,陈毅又给军委和主席并粟裕发电:

“粟(裕)部在苏中已打两个胜仗这是正确而必要的,今后应迅速西调为好,苏中再打一胜仗不一定能改变局面。我三大主力在陇海、津浦获得胜利,徐州顽军可起义。可开辟新解放区,大量调动敌人苏中局面方可保无虑。现山东、太行均须全力向南向西会师,集中主力留滞苏中与敌人分路纠缠,必不能获得彻底的胜利。

8月8日,中央复电,歼敌良机已到,甚好甚慰,望张邓谭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文章图片19

(山民注:主席的情商还是高,只建议张邓谭满足粟之要求,收到电报的陈宋,不知道作何感想。)

8月9日,粟裕下达了苏中战役第四战李堡战斗的作战命令,共计歼敌9000余人。

几乎同一时间,8月7日至9日,陈宋指挥山东野战军强攻泗县失利,山野主力8师伤亡2700余人,元气大伤。二纵、九纵也各有数百人的伤亡。

8月12日,主席代表军委致电粟裕,庆祝胜利,并致电陈毅,不如令粟部继续在苏中战斗,对全局极为有利。主席倾向于谁的建议,已经呼之欲出了。

文章图片20

在泗县战斗后,山东野战军主力受挫,局势比较被动,而苏中却在粟裕领导下七战七捷。受此影响,8月13日,陈毅致电粟谭:

“宜就地开展局面,不必忙于西调,军委有此指示,望照办。部队宜争取数日休整,再求新的机动,反较西调为更有力配合各方。”

陈宋在主席的暗示和实际的战果面前,终于转变了思想,不容易啊!

8月14日,粟裕给中央回电,还是希望能够继续在苏中战斗,并列举了4条理由。

文章图片21

8月15日,中央复电粟裕,所见很对,并且制定了绩效考核目标,继续歼敌两三个旅。这就是山民觉得主席作为最高统帅厉害的地方,善于倾听下属意见并且鞭策激励。

文章图片22

8月20日,华中野战军开始苏中战役第五战,丁林战斗,歼敌3000多人。

8月23日,华中野战军第六战邵伯保卫战,歼敌2000余人。

8月25日,华中野战军开始第七战如黄路战斗,歼敌17000人,收复黄桥。

8月29日,粟裕致电中央,汇报这一阶段战役的成果,并对之后的战局做了分析,给自己定出目标,收复如皋海安,并歼灭其援军。

这段基本就是苏中战役的沟通过程,苏中局面其实已经大为改观,粟裕已经在考虑接下来的战略部署了。

(二)两淮保卫战之争

8月31日中央复电粟裕,所见甚是,不管战局如何变化,必须休整十天加以补充。同日粟裕复电中央,制定接下来2个月的作战计划,那就是收复泰州海安,进攻淮南,收复三分区。

文章图片23

9月2日,中央复电粟裕,甚慰,各事照你们计划办理。从这个电报的用语中,能够看出主席对粟司令的赏识。很多人都说粟司令的伯乐是胡服或者小饶,其实山民觉得主席才是粟司令最大的伯乐。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9月7日,粟谭电告陈毅、华中分局和中央:

'我们请求山野必须在泗阳地区打几仗以挫敌锐否明两准不保。如两淮失掉,不仅政治影响不住,且直接影响南线作战甚大。”并表示:“如山野必须离开淮泗而向北转移攻势,则请求将一纵留下,我们当于攻占海安后暂时放弃苏中之较有利局面,而转移主力于淮泗。”《粟裕文选》(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年9 月版,第 113 页)

这时,粟裕看到了失去两淮的可能性和严重后果,从大局出发,准备放弃苏中局部的有利局面,转移主力于淮泗方向。粟司令电告陈毅并中央,建议还是在泗阳地区固守,等待华中主力达到。并指出山野部署的缺点,敌后工事顽固,且火力密集,山野不易攻克,同时两淮必然丢失。

山野也想来一招围魏救赵,但是粟司令指出,围不了魏,也必救不了赵,这样直接的指出上级部署的问题,在职场上真的好吗?

9月8日,粟谭又电陈宋和张邓:

“我们意见:军长(陈毅)将主力转至泗(阳)、宿(迁)间阻顽东进之方案,在实质上将使敌人迅速占领两淮及运河线,变成放弃华中而使山野主力被迫撤回山东。如此,苏中主力势必因无后方补给,在强敌三面包围下没法北撤,只有渡长江前进。如军长仍坚欲北开,则我们坚决要求调二纵全部留下,由韦国清统一指挥,钳制敌人,候苏中主力北转,以求阻击南下之敌。否则华中局势变化,责任难负。”(《粟裕文选》(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年9 月版,第 114页)

这话已经说得很重了。但是,陈宋对粟谭的分析和建议并没有引起高度警觉和重视,也没有进一步仔细研究敌情,修订作战计划。

9月9日,陈宋回电粟谭、张邓:

“淮北敌情正在变化中,7军已南移灵、泗、睢、宿迁地区,由蒋军接替。现再看数日,如蒋军由宿迁东进,我军及时出击,或在宿迁、沭阳、新安之间歼敌,或西攻睢、宿地区,保证可以改变战局。如是,沭阳、两淮及鲁南均不致引起突变。”

如此,因误判敌作战企图和作战方向,直接导致了山东野战军兵力部署与战场形势不符,在作战中被敌抢得先机。后来陈毅在给中央的电报中也认为,“前淮阴失守,……,此事是由于我之部署错误。”

文章图片26

淮北和苏中,前者外线作战,陷入困局;后者内线作战,连战连捷,鲜明的对比坚定了主席的想法,粟裕留在苏中打开局面,暂不西调。至此,关于外线作战还是内线作战,集中兵力还是分兵作战的争论告一段落,我华东部队十万人马分别配置三个地区(山东野战军约3万兵力在鲁南、主力4万余人在两淮,华中野战军3万兵力在苏中),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华东战区内战役上的配合和支援。笔者认为这是两淮保卫战失利的深层次原因。

10日,陈毅电告中央,各师均不主张在泗阳地区固守防御,由北向西作战,泗阳可能失守,但是我军西攻奏效,两淮仍能保持。陈是空降领导,山野也都是一个个刺头,其一直想把重心肯定放在鲁南,本位主义那里都有,人之常情,还是那句话陈帅不容易。

文章图片27

11日,中央电令,两淮危急,粟放弃围攻海安,立即开两淮地区,但是陈宋现在应独立作战,争取时间,以待苏中主力到达。

文章图片28

13日,粟裕致电,主力必然北来参战,不会恋恋不舍,服从整个利益。

15日,粟裕建议山野放弃渔沟之敌,建议力守淮阴,并且给山野建议了该如何部署,并希望叶飞纵队能来南调参战。

16日,粟司令再次建议山野不要在渔沟地区等待7军,渔沟离淮阴就10公里,就是10公里,现在想来还是觉得非常可惜。

文章图片29

17日,陈毅致电张粟邓谭,王营大桥被毁,南援路断,并说自己主观指导错误,贻误全局,力图挽救。粟裕致电山野,不要担心,王营大桥修好了,可以二路纵队通过,并且我已经提前安排好了宿营地点。见招拆招,粟裕厉害,为难的陈帅,这次会想出什么理由呢?

9月18日,陈毅致电粟裕,二纵可以赶到淮阴参战,请到王营迎接。同日,粟裕致电中央,二纵来援后,明晚即可转入反攻,歼灭74师。粟之所有提出这个目标,就是给山野施压,或者吸引山野来淮阴参战,想好了吗?来了一起吃74师这个大餐。

9月19日晨3时半,陈毅致电华中,二纵无兵去两淮。陈帅难啊,面对咄咄逼人的下属,只能来这么一句了。

9月19日,粟司令决定撤离淮阴,淮阴保卫战结束,淮阴失守,苏中已不利主力决战。

至此,两淮失守,苏中已成死地,没有战略意义了,虽然后来取得了第一次涟水保卫战的胜利,但是华中野战军已没有在苏中歼敌的条件和战略转移的空间,稍有不慎,就不得不南渡长江去打游击了。

对黑粉的回应

花了很长的篇幅,简述了苏中战役以及两淮保卫战的前后电报往来,有逻辑能力的人,山民相信能看出这中间的是非曲直,以下就简单分析下作为对黑粉的回应。

第一,苏中战略区失守的标志是两淮保卫战的失败,而粟司令早在9月7日就发现两淮的战略重要性,为此,甚至不惜放弃苏中已有的大好局面,放弃收复海安如皋,切断津浦线的战役目标。多次建议山东野战军协助保卫淮阴,为此不惜层层加码,见招拆招,使用各种方法,而山野一直纠结歼灭桂系7军,到战役结束也没能行动。很明显,就战略眼光来说,明显是粟裕更高一筹,但是输给了时间和友军的配合,如果再有一天的时间,主力赶到,那么击毙张灵甫可能就不想要等到47年的5月了。

文章图片30

第二,张邓谭粟等华中大佬,为了说服山野能够加入守卫淮阴,也算是费尽心思了,甚至在陈说出王营大桥后,粟甚至直接说,桥我已经给您修好了,宿营地我都准备好了。从7号开始到19日保卫战失败,前后建议多次,甚至还越级给山野建议兵力部署问题。主力还是没有及时赶到,而后华中这些大佬对陈军长充满了意见,甚至还悄悄给中央发电告陈军长的状,粟没有参与,但是建国后的政治风波中,这笔账也算在了粟的头上。

第三:解放军军史记载,华东我军在6月到9月的4个月的战斗中,共歼敌8万余人,这片广阔的战场包括山东,淮北,淮南和苏中,所谓的三路野战军中,华中野战军兵力最少,也就3万,但是却歼敌5到6万人,真的不知道这个战绩有什么可黑的,苏中根据地是丢失了,但是丢失的直接责任真的在于华中野战军吗?更有黑粉说,粟要为丢失华中根据地负责任,那解放战争初期,全国丢失的根据地多了去,全都负责呗?局势敌强我弱,而且中央战略也有严重误判,认为有和平的可能,让各战略区裁军准备迎接和平,而且我们的战术战略也在摸索的过程中,输了是正常的,同时取得3万对12万,歼敌5.4万这样的伟大胜利,无论如何都不该无底线的黑。

第四:苏中战役前的争论往大了说是外线出击还是在内线歼敌,就苏中局部战场,是在苏中歼敌还是在并处淮南,通过粟裕的沟通,中央接受了粟的建议,迅速休整南线战略,这就是主席厉害的地方,所以很多对苏中战役的评价都有一条就是起到了战略侦查的性质,谁也不是天生的天才,都是在战争中摸索和成长的。

文章图片31

《第三野战军战史》第57页

第五:粟司令虽然跟中央和陈毅的意见有分歧,但是基本做到了事前请示和事后汇报,每一个战略部署都取得了军委的授权和统一,说粟裕不兵出淮南从而导致两淮丢失的人,是不是也该批评中央呢?主席和中央是不是也战略眼光差呢?

第六:很多黑粉,都只喜欢假设,假设华中野战军主力当时如果去了淮南,是不是可以收复淮南,淮南收复后,两淮自然可以保卫啊,这样苏中是不是依然是很稳固的根据地呢?但是他们就不会用动态的眼光去分析,假如粟司令在苏中战役前遵守军委和华中分局的命令,以一个地方纵队在苏中牵制,主力去淮南,面对已经制定进攻苏中和苏北计划的共计22万兵力的李默庵,那么苏中的丢失将是迅速的,两淮也照样保不住,陇海路徐州到连云港段我看也难,一旦战局恶化到这种地步,深陷淮北和淮南的两只野战军又必然开始新的突围了,这个也是我的假设,这个假设有没有些许的道理呢?

结语

本文着重分析了苏中战役、两淮保卫战前后军委,山野和华中野战军电报沟通的过程,其实苏中战役本身就足够精彩,充满了战争的魅力。有心的朋友推荐翻看地图对照着战役过程来看,真的厉害。

谭震林后来回忆说:

“淮阴没有失守,就各坚持各的道理。淮阴失守了,就统一了。大家都是山大王刚下山来,以前各霸一方,各有各的特点;虽然总的是一致的,但遇到具体的事就不可能一下子一致起来。”

后来华东野战军也有人戏言山野和华野的集中作战,还得给蒋介石的爱将张灵甫补报一功,如果没有两淮失利的痛定思痛,山野和华野可能还在各立山头各自为战,不会这么快合并。”(钟子麟《张灵甫传》,团结出版社,2008 年 1 月版,第 280 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