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爱玲的饮食生活:民国最不挑剔的美食博主,用文字记录一切美食

 历史研究室 2023-04-06 发布于江苏

张爱玲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女作家,文字风格有趣,小说语言纯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造诣,不过张爱玲笔下的文字虽然优美,但现实的张爱玲一生过的都不容易,正如她说的那句话一样:“生命是一袭华美的长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出生于富足的家庭,从小接触各种美食,民国的饕餮虽然很多,但无一例外都是钟爱传统的中餐,但张爱玲不一样,不管中餐还是西餐,都是她餐桌上的常客,而且走到哪吃到哪,只要能接触的美食,几乎无一例外都被她品尝过,而且不挑剔,从德式吉士林面包到平民爱吃的油条都会评论一番,她简直就是一位民国时期的美食博主,用文字为大家记录所吃到的一切。

不如意的童年生活,难忘安徽美食

张爱玲的祖父是两广总督张佩纶,祖母是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长女李菊耦,虽然清朝已经走入历史,晚清贵族也没了依靠和炫耀的资本,但他们留下的资产足以让后人吃上几辈子,而张爱玲出生的地方就是李鸿章留给后人在上海的张家公馆里。

由于祖母是安徽人,自然也带来了安徽的饮食口味,也让在上海出生的张爱玲常吃安徽美食,其中最爱吃的就是合肥丸子与粘粘转,所谓的合肥丸子其实就是糯米圆子,将不硬不烂的糯米饭捏成一个小团子,将肉糜放进米团捏拢,先进蛋汁,后进油锅炸,炸到金黄酥脆即可。

至于粘粘转,这是用青麦粒做成的,将没有成熟的麦粒割下来,放在石磨里一磨,将青绿色的麦浆流进预置的木桶,随后倒进滚烫的开水里,做成粘稠适度的新麦粥,由于麦浆被开水冲的转来转去,因而有粘粘转的称号,当然这不能称之为美食,是饥荒年间的救命粮而已,但张爱玲和她的姑姑却经常想吃这种食物。

1922年,张爱玲父亲在津浦铁路谋得了一个英文秘书的职务,举家从上海迁居到天津生活,饮食方面也开始接触京津一带的口味,在天津的时候,张爱玲喜欢吃一些软、嫩、香、甜的食物,这也是她日后的美食喜好,就是甜食,比如六一散、绿豆糕、松子糖、云片糕、桂花蒸、酸梅汤、生煎馒头、糖醋小排等等都是她当年和日后都喜欢吃的食物。

日后上学的时候,由于住校,学校附近有很多小贩卖各种点心,在这些点心中,张爱玲唯独对大饼油条感兴趣,喜欢同时吃这两个食物,但不喜欢将油条塞在烧饼里吃,认为油条压扁了不好吃,至于烧饼必须有芝麻在上面,这样烤过的芝麻会在唇齿间香气四溢,至于臭豆腐,张爱玲也是特别喜欢的。

在天津生活的十几年里,张爱玲还爱上了鸭舌小萝卜汤腰子汤,鸭舌小萝卜汤用鸭舌和萝卜一起炖,汤里的鸭舌头淡白色,非常清腴嫩滑,也是张爱玲一生难忘的一道菜,至于腰子汤则是用腰子、里脊肉、小萝卜一起煮。

在上海和母亲生活的日子,吃遍上海

张爱玲虽然出生于富足的家庭,但父亲是一个喜欢好酒烂赌抽烟大烟的纨绔子弟,和母亲黄素琼的新朝思想形成了对立,后来母亲因为忍受不了父亲常年如此,一气之下与父亲离婚,到了张爱玲14岁的时候,父亲又娶了另一位名门出身的千金小姐孙用蕃。

出于对继母的不喜欢,张爱玲在日后的描述里总是偏恶意的,在张爱玲的文章里,继母总是恶意挑拨父亲对她进行责罚,让张爱玲对于这个家一点感情都没有,或许为了转移自己的心情,张爱玲爱上文学名著,以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张爱玲长大后和继母的关系越来越差,新仇旧恨下张爱玲逃离家门,奔向在上海的亲生母亲的家,在上海的母亲经济拮据,远没有之前世家大族的风范,但张爱玲并不介意,在亲生母亲那里,她体会到了久违的友爱与包容,也是第一次尝到了母亲亲手做的饭菜。

在上海的日子里,张爱玲吃到了众多的上海本帮菜,比如红烧划水、粉蒸肉、熏鱼、大蒜炒苋菜、清蒸蚝汤等等,红烧划水其实就是红烧青鱼尾巴。

不过在上海的日子其实也并不如意,虽然和亲生母亲住在一起,但张爱玲读书生活严重影响了母亲的生活质量,被母亲骂作“害人精”,为了省钱,张爱玲只能吃学校最便宜的饭菜,走路去上学。

好在成绩优秀,1938年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但淞沪战争爆发,张爱玲只好转入香港大学文学系学习,在香港的日子里,她常去买司空面包,这是一种三角形小扁面包吃,后来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又前往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和生活。

在上海的那段时光里也是张爱玲一生少有的平静的时期,为了赚取学费,她开始写小说,日后著名的《沉香屑》、《倾城之恋》、《金锁记》都是这一时期写成的,也让她名声大噪,再也不用担心经济问题了。

同时喜欢甜点的她也在上海寻找一切可能吃的美食,而民国的上海也是全世界的美食聚集地,有着各种各样的点心,尤其是西式的点心,张爱玲更是不会放过,比如德式吉士林面包、英式司康松饼下午茶、俄式老大昌面包、美式热巧克力、飞达咖啡馆里的香肠卷等等

而在上海,张爱玲还遇到了命中注定的那个人—— 胡兰成,胡兰成是因为看到张爱玲的文章后才打算认识张爱玲的,在慢慢的接触中,张爱玲发现胡兰成是读懂她的人,彻底爱上了胡兰成,哪怕胡兰成特殊的身份以及有了家室。

1943年-1945年,这是张爱玲一生中最幸福的爱情时刻,胡兰成知道张爱玲喜欢吃甜食,就经常购买各国的美食点心给她,两人也不会做饭,自然都是出去吃饭,在这几年里,张爱玲吃遍了上海所有的美食。

爱情幻想的破灭

1945年抗战胜利后,胡兰成为了避免被捕准备逃回家乡,临行前和张爱玲依依惜别,原本以为分开最多只有几个月,但没想到胡兰成这个风流人居然在家乡和自己大一岁的寡妇范秀美待在了一起,至于张爱玲则在上海独守空闺。

因为胡兰成的关系,张爱玲在上海没有任何报刊愿意刊载她的文章且备受各方的指责,她准备离开上海,想要重新回到胡兰成身边,但找到胡兰成后却换来的是冰冷的现实,再次分开后,张爱玲给他写了一封诀别信并且附上30万元生活费,不再理会胡兰成,而张爱玲也独自待在上海,这一待就是待到1952年。

1952年,张爱玲出走香港,爱情不顺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张爱玲的后半生,也让她后半生的作品充满了沉郁凄凉,至于这段时间吃的是什么?根据张爱玲的纪录,在十天的航行里每天吃的都是阔米粉面条炒青菜肉片,而之前的几年,她从未记载自己吃的任何东西,也预示着她从未从爱情幻想的破灭中走出来。

晚年的张爱玲,只有一具灵魂空壳,每天吃的极其简单

1955年,张爱玲前往美国生活,与比她大29岁的美国过气剧作家赖雅结婚,但赖雅结婚不久就中风瘫痪在床,家里的一切都压在张爱玲的身上,常年的家务压力和自我悲叹让她这一段的日子里过的无比暗淡。

1967年,赖雅去世,此时的张爱玲只是一具有灵魂空壳,她拒绝接见一切任何人,将自己封闭在房间内,平时吃饭也不愿意出去吃,跟不愿意自己动手做,每天吃的都是罐头蔬菜、盒装鲜奶、鸡丁派、胡桃派、苏格兰松饼等等,这些只需要微波炉加热几个,顶多煎个鸡蛋,偶尔还会喝浓茶和咖啡

1995年,这是张爱玲的最后一年,由于早年喜欢吃甜食,晚年的张爱玲牙齿已经烂了,只能吃稀烂的食品度日,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最终在中秋节这一天,一人在纽约的公寓里孤独的离去,留下的只是满厨房的纸碗、纸碟及塑料刀叉,吃剩的饭菜等等,直到七天后被人发现。

一生喜欢美食吃美食长大的张爱玲没想到在人生的最后一刻是在没有爱人、没有生活且更没有美食的日子里孤单的离开这个世界的,虽然张爱玲晚年一直有很高的稿费,但她选了简单生活,在美国过着大隐于世的生活,用文字回忆从前吃的美食,也似乎在回忆自己的一起吃美食的那些人和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