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标本中气理论通析

 思明居士 2023-04-06 发布于河北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标本中气理论认为,少阳太阴从本,阳明厥阴从中气少阳太阴,太阳少阴从本从标,从而组成以少阳太阴为核心的标本中气理论,主神机出入升降。笔者通过深入学习研究发现,标本中气从人体脏腑基础上说,根源于脾胃土类,而非纯粹思辩的结果。

标本中气理论的提出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本”,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标”,指三阴三阳,为六气的标识,是六气的通道。“中气”,指处于标本之间的三阴三阳,“中气”与“标”两者互为表里。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标本中气理论概括了六气对人体病机影响的规律,笔者认为,不仅“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更重要的是,不懂标本中气理论,不可以读《黄帝内经》,标本中气理论是中医核心理论的核心,标本中气理论是中医之魂。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知标与本,用之不殆……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说明有的病发于本,有的病发于标,有的病发于中气,有的病发于标本。

六经中,少阳、太阴、厥阴、阳明四经以中部胃气为主,只有太阳、少阴以标本为主。这是从化问题,从化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从本——同气相求 少阳标阳本火,属性皆阳,标本同气,其正常的相火功能是生发阳气,太过则热盛,不及则寒湿。太阴标阴本湿,属性皆阴,标本同气,其正常的脾湿功能是输布湿气——阴气,太过则湿盛而寒,不及则脾阴虚。少阳太阴从本主“火湿”而生“神”。少阳三焦相火主人体的基本温度而主寒、热,太阴脾土主人体的基本湿度而主燥、湿,概括了人体的寒、热、燥、湿生化变化,这是万物生存的基本保障。

2. 从中气——根于神 经言厥阴、阳明从中气而生,物生谓之化。厥阴的中气是少阳,阳明是中气是太阴,少阳太阴从本以生神。厥阴从中气少阳相火寄予肝胆而主春阳升浮,阳明从中气太阴脾湿而主秋阴沉降,故《素问·天元纪大论》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厥阴主春生阳气,阳气来复则生,阳气不复则死,故厥阴最多厥热胜复之病,最急是回阳,以回阳扶阳为主,有四逆汤证、当归四逆汤证、大小补肝汤证、大小阳旦汤证,主药是四逆汤、桂枝汤、黄芪等。阳明主秋生阴气,秋主肺之燥气,得中气太阴湿化则不燥,燥湿互济,故阳明最多燥病,最急是“存津液”扶阴气,以扶阴为主,有大小阴旦汤证、大小白虎汤证、大小承气汤证等,主药有黄芩汤、小柴胡汤、白虎汤、承气汤、柴胡等。标本中气理论创建了表里四大系统:一是从本的少阳太阴黄庭太极系统,火湿为本;二是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风火相值;三是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燥湿互济;四是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寒热互相调制。这4个系统是人体生理病理的基本建构。

3. 从本从标——标本异气 经言太阳少阴从本从标而转化阴阳,物极谓之变。太阳本寒标阳,少阴本热标阴,标本异气,所以发病,或从本,或从标,或从标本。从热者热化,从寒者寒化,从标本者寒热错杂为病。太阳位于夏至阳盛极阶段,少阴位于冬至阴盛极阶段,物极而变,阴阳转化,多发二至病。

张子和重视从本的少阳太阴

张子和《儒门事亲》编成“标本中气歌”赞之:“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中气与本气相联,从而体现出六气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及互相接济的复杂关系,风火就是少阳厥阴表里系统,燥湿就是太阴阳明表里系统,太阳少阴寒热为表里系统。并指出了其阴阳升降的治疗原则是汗、下二法,而太阳少阴寒热是阴阳水火的标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水火者,阴阳之征 兆也”张子和抓住了标本中气理论的要点,认为从本的少阳太阴才是最根本的中医灵魂,因为“火湿”造成了人体的胃气——中气升降运动。由少阳太阴构建成人体之黄庭太极,生成营卫气血——神,与人生死攸关,所以说“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

李东垣“甲己化土”说

“甲己化土”说本指五运六气中的土运,而被李东垣改造为“甲”,指少阳春生之气;“己”指太阴脾土。李东垣说:“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阐述:“坤元一正之土,虽主生长,阴静阳躁,禀乎少阳元气乃能生育也”。“坤”指太阴脾,只有在少阳三焦相火的作用下才能发挥腐熟水谷、化生营卫气血神的功能。

标本中气黄庭太极图

根据标本中气理论的论述,绘成黄庭太极图,具体见图1。

文章图片1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神生于黄庭,其变化莫测。《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从中的厥阴和阳明主左右阴阳之升降,从标从本的太阳和少阴主阴阳之极变转化。标本中气理论以“从本”“从本从标”“从中”系统为体系,形成以“火湿”为本、风火互助升阳、燥湿互济降沉、寒热阴阳升降致极转化四大系统。

1. 从本的少阳太阴黄庭太极系统 少阳三焦和太阴脾系统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两大功能:主气和饮食的开阖出入以及神的升降出入。

1.1 呼吸——气的开阖出入 “天食人以五气”,是通过呼吸来完成的,呼吸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的根本联系。三焦主一身呼吸之气,气存则生,气散则死,人何不重三焦?对于少阳三焦胆的重要性《黄帝内经》已有论述,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难经》说少阳三焦为“呼吸之门”,李东垣《脾胃论》谓:“少阳行春令,生万化之根蒂也”。三焦主呼吸之气、元气、主水,通腠理,为人体中一轮红日,岂不重要?

1.2 饮食的开阖出入 “地食人以五味”,是由太阴脾土系统来完成的,按《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脾土系统包括“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在内,口为水谷出入的上口,大肠、膀胱主二阴为水谷出入的下口,皮肤毛孔则是水谷精微出入的外口。《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肠胃道无出入则天地气味不能摄入,神何以生成?无神则死。少阳太阴的作用如鼎器(图2)。

文章图片2

脾胃阳虚则水湿不化,水湿不化则下流下焦及肾,太阴脾湿传于少阴肾水,水湿合气,或为肾着汤证,或为五苓散证,或为真武汤证,或为当归芍药散证,或为水毒、湿毒等证,或从少阴传厥阴,出现寒热胜复症状等。水湿日久则为痰为瘀为气郁滞,甚则成癥瘕积聚、肿瘤,或出现各种囊肿病。水湿日久上逆而冲则为奔豚证,上及脾、肺、心。少阳主“阳生阴长”,少阳阳虚则“阴精”不能上奉而生心火——阴火。少阳传太阳心,行血脉,克肺金,可出现循环血脉病、心肺病、血液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特别是免疫系统的疾病更多。心火乘于脾土而热中证。

2. 阳明从中气太阴系统 本系统阳明肺天食人以五气,脾地食人以五味,从而化生胃气、神气、真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真气通行经脉。《素问·平人气象论》言:“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胃气为生命之源。《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脾胃上通于肺而通调水道。这里是生神之处,《灵枢·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可知,神是五气、五味合和化生成的营卫血气。《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知,神主宰者人的生死大权。《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可知,阳明是以燥为本气,而燥气是由肺和大肠系统所主。肺系统的生理功能是主气、主皮毛、主宣发、主肃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而《素问·五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所以是肺的宣发与肃降决定着腑道的“通”“降”功能。一旦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就会发生“胃家实”(包括上面的五腑,不独指胃)“脾约”的病变。无论是伤于寒,还是伤于热,都能使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而发病。清代王孟英说:“夫温热之邪迥异风寒,其感人也,自口鼻入先犯于肺,不从外解,则里结而顺传于胃。胃为阳土,宜降宜通,所谓腑以通为 补也”。脾气即湿气,肺主燥,燥湿互济,这就是阳明肺从中气太阴脾的关系。阳明肺金之燥气需要靠太阴湿土来调节,正如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所言:“燥气太过……必赖太阴脾湿以济之。《内经》言阳明不从标本,从中见之气化,正是赖中见太阴湿气,以济其燥之义,仲景存津液亦是此义”。阳明燥气若得不到太阴脾湿的濡润,则可形成“胃家实”之承气汤证、“脾约”麻子仁丸证、白虎加人参汤证、蜜煎方证以及喘咳、痿厥、消渴、噫膈等内伤燥病。

3. 厥阴从中气少阳系统 少阳为一阳,厥阴为一阴,厥阴主春风,少阳主相火生发春阳,此风火乃人身阳气之根,人体气化的决定者,十一脏皆取决于此,寿夭取决于此。本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升奉心肺营卫气血营养物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这就是厥阴肝从中气少阳的关系,是营血从门静脉上行肝、心、肺,然后输布全身的过程。营血者,阴气,阴气上奉靠的是阳气,所谓阳生阴长也。《素问·阴阳别论》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素问·阴阳类论》说:“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咽喉病就是肺脾病。一阳少阳和一阴厥阴不及病则阳气虚衰,李东垣说阳气不足则脾胃病,故云“病在土脾”。阳气不足则阴气有余,寒湿阴气伤心火,故云“阴气至心”。太阳失光,则阴气弥漫环宇,故“上下无常,出入不知”。 其实,少阳厥阴系统的病,涉及到《伤寒论》的厥阴病和少阳病。若从标本中气说,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中气少阳看,厥阴病一是有风火太过的白虎汤证、白头翁汤证(按:风火太过,君相二火亢盛,相火伤气分,君火伤及血分,白头翁汤苦寒泻血热)、大小泻肝汤证等,二是有风火不及的大小阳旦汤证、乌梅丸证(按:风火不及,脏寒阳虚而有心火,故而形成寒热错杂的病机)、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按:风火不及,脾胃虚寒而有心火)、当归四逆汤证、四逆汤证等。《伤寒论》厥阴病第337条所说的“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就是厥阴不从中气少阳相火所致。

4. 太阳少阴从本从标系统 太阳少阴从本从标,心主太阳主夏为阳极,肾主少阴主冬为阴极,太阳的中气是少阴,少阴的中气是太阳,太阳心主夏至有一阴生,少阴肾主冬至有一阳生,其象为坎离,心肾相交为既济,不交为未济。物极必反,阴阳转化。所以太阳有从本寒气为病(如麻黄汤证等)和从标阳心火为病(如栀子豉汤证等),少阴有从本热气为病(如黄连阿胶汤证等)和从标阴肾寒为病(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等)。

4.1 阴阳转化 左阳从春厥阴肝木上升,至夏天太阳心火而盛极。右阴从秋阳明肺金下降,至冬天少阴肾水而盛极。故云水火之极,阴阳之征兆。《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黄庭太极言“生化”,此冬至夏至物极则言“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阳极为火热而一阴生,阴极为寒水而一阳生,故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此属阴阳之转化,与“生化”是两个概念。这个过程,《黄帝内经》用水的循环作比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太阳心火之热加于少阴肾水而化气,少阴肾水之寒加于太阳心热而化为云雨。 少阳纯阳为乾卦为真火,太阴纯阴为坤卦为真水,乾坤之真水真火相交而生离火坎水二卦,离坎二卦不是真火真水,坎离是有形五行水火,离火中有阴、坎水中有阳,只能代表阴阳互根转化,不能代表真阳真阴真火真水,希望学子明白,不要误入歧途。郑钦安认为,坎中之阳为真阳,离中之阴为真阴,不妥。坎中火阳离中水阴乃有形五行之水火,非无形真火真水(图3)。

文章图片3

无形的真火是光热,无形的真水是湿气,离火坎水是五行有形的水火,真火真水与离火坎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隶属不同的部位,不得混淆。

4.2 二至病 水火之极在冬至、夏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所以“少阴太阳从本从标”而生二至病。《伤寒论·辨脉法》是这样描述的:“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伤寒例》说:“冬至以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以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一年里的五月夏至,就是一天中的日中;一年里的十一月冬至,就是一天中的夜半。张仲景在这里说“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这个时候正是盛夏季节,为什么会怕冷而“欲著复衣”呢?因为夏五月之时,盛阳向上、向外,一方面阳气得到了消耗而虚,一方面盛极则反,而一阴生于内。天人相应,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故在人则“阳气在表,胃中虚冷”。《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夏中寒,多发霍乱、伤寒、疟疾、痢疾等消化系统肠胃病。冬中热,多发心肺系统疾病、白喉、猩红热等。李时珍《本草纲目》称此为“夏月伏阴”“冬月伏阳”,并在《四时用药例》中说春夏内寒宜用热药,秋冬内热宜用寒药,谓:“春月宜加辛温之药……以顺春升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之药,以顺化成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以顺冬沉之气”,此即“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到了冬天十一月,正是隆冬封藏的季节,盛寒在外,阳气潜藏于内,即所谓一阳生于内,故在人则表现出“阳气在里,胃中烦热”。因为太阳处于阳极转阴阶段,少阴处于阴极转阳阶段,所以太阳少阴有标本寒热病,而且最多寒热同病,笔者称之为二至病。二至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如胃肠溃疡病多发于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慢性肾炎多发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属于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的终之气和初之气。支气管哮喘多发于每年10月至次年3月,而且每天夜里 0:00—3:00时发作最频,属于中医运气理论的五之气、终之气、初之气。心脏病也多发于冬季,心源性哮喘、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患者多发于半夜,死亡多见于下半夜。衰老或慢性疾病多死亡于冬至、夏至两个时令。有人统计死亡时间发现,夜里戌、亥、子时死亡率最高,白天巳、午时死亡率最低,并且发现冬季和冬春交替时死亡人数最多。

冬至,太阳运行到南极的南回归线开始北返,阴极而一阳生,白昼最短,日影最长,阳热潜藏于地下最深,泉水热,故谓之冬藏,“冬月伏阳”,在人“胃中烦热”。冬时阳热内藏,地温最热,于人最多心火内郁而伤心肺及心脑血管系统、消化道系统,上热下寒之人雪上加霜而多病,死人最多最速。如果冬时天暖阳气不藏外泄,阳热多动于下,多病遗精带下,阴部潮湿多汗。《月令》说:“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此所以助天地之闭藏也。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氛雾冥冥,雷乃发声。行秋令,则天时雨汁,瓜瓠不成,国有大兵。行春令,则蝗虫为败,水泉咸竭,民多疥疠”。

夏至,太阳运行到北回归线开始南返,阳极而一阴生,白昼最长,日影最短,阴寒潜藏于地下最深,泉水冷,谓之“夏月伏阴”,在人“胃中虚冷”。夏时阴寒内藏,肠胃寒,于人最多消化道系统疾病,对于内多寒湿之人是雪上加霜,死人最多最速。如果夏时天寒阳气不外泄,“阴阳争”于内则“死生分”。《月令》说:“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仲夏行冬令,则雹冻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行春令,则五谷晚熟,百螣时起,其国乃饥。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于疫”。

5. 从中的厥阴阳明主左右阴阳升降 厥阴从中气少阳主春生夏长,位春分前后。阳明从中气太阴主秋降冬藏,位秋分前后。阳左生发主春夏阳气,就是“阳生阴长”的过程,就是“阳化气”的过程,以阳化阴而升布。阴右下降主秋冬阴气,就是“阳杀阴藏”的过程,就是“阴成形”的过程,以阴敛阳而 潜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主要是讲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阳生阴长是讲上半年春夏的变化,阳杀阴藏是讲下半年秋冬的变化。从人体来说,这是在讲生理现象,春天开始阳生阴长,则湿度大而多湿。秋天开始阳杀阴藏,杀,指削弱,阳杀阴藏是相对阳生阴长说的,阳衰则阴下藏,实际是阴降阳藏。阳气减退阴气降,则湿度小而多燥。阳生阴长——湿,阴精上奉其人寿;阳杀阴藏——燥,阳气失所其人夭。这一现象记载于《灵枢·九宫八风》,谓肝主湿,肺主燥,心主热,肾主寒(图4)。

文章图片4

阳生阴长,阳舒阴布,其清阳上升为天,在天为气,就是阳化气的过程。阳杀阴藏,阳降阴凝,其浊阴下降为地,在地成形,就是阴成形的过程。故《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灵枢·根结》说:“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故春夏湿热而秋冬燥寒,这一过程就是《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的道理,可知,心既是阳气最盛的脏,也是阴血最旺的脏;肾既是阴气最盛的脏,也是阳气潜藏的脏,所谓“水火者,阴阳之 征兆也”。

5.1 阴阳反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更胜和阴阳反作机理,谓:“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憟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所谓“阴阳反作”,是指逆阴阳生理现象的病理,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是讲生理,逆之则出现阳不生阴不长、阴不降阳不藏的病理现象,故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春三月……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秋三月……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清气本该上升而不升,浊气本该下降而不降,此即是“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从《灵枢·九宫八风》看,当是肝燥、肺湿、心寒、肾热(图5)。

文章图片5

《灵枢·九宫八风》和《灵枢·岁露》所言八方之风是四时正气——五运六气主气之风,而从对面来虚邪贼风则是非时之气——五运六气客气之风。从春夏阳仪系统来说,春气厥阴少阳不升浮,则厥阴少阳生病。从秋冬阴仪系统来说,秋气阳明不宣发肃降,则阳明少阴太阴生病,如《素问·阴阳类论》说:“二阴(少阴)二阳(阳明),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肢。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就涉及到肺脾肾三脏。

5.2 阴阳更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身热……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厥阴风木从中气少阳相火,风火相值,主生发升浮。阳明燥金从中气太阴湿土,燥湿合德,主敛降沉伏,故经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风火,有太过与不及,太过用风引汤等,不及用乌梅丸、大小阳旦汤等。这里的阳明太阴是燥金和湿土,不是太阴脾和阳明胃。燥金肺为天,湿土脾为地,关系到燥湿的生理病理。一年6个时间段的主气,上半年春夏阳仪系统是风、热、火,其性属阳为阳邪,下半年秋冬阴仪系统是湿、燥、寒,其性属阴为阴邪。按其五行生克规律说,阴邪伤人阳仪阳气,阳邪伤人阴仪阴气,可用图6表示。

文章图片6

《伤寒论》中说:“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说:“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总之,万物的生死都是阳气的消长造成的。大家要重视李东垣对“汗法”的阐述:“言其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扶阳就是汗法,助阳既可发汗,如桂枝汤法,又可敛汗,如桂枝加附子 汤法。

厥阴从中气少阳以阳气上升为顺,阳生阴长而气升水湿四布以养神柔筋,阳气不升则阳虚,阳虚则不化水湿,而水湿蓄积,干旱燥渴丛生,最多《脾胃论》讲的阳虚三联证;升之太过气有余则为火,而上实下虚,火不降则血不下,气血逆上。阳明从中气太阴以阴降为顺,阳杀阴藏,津液得降,胃气因和,腑道通畅,气立、神机升降出入正常,不降则上焦不开,腑道不通,气立、神机升降出入失常而生化息;降之太过则中气下陷,血气不升,溏泄崩漏生矣。左右阴阳升降逆乱,都能导致宗气失常,君相失职,天下大乱,当以调神机为主。

标本中气理论的脏腑基础

标本中气脏腑基础示意见图7。

文章图片7

少阳和太阴从本,入十二指肠下小肠进行消化水谷,而生化成营卫血气,即生神气。肝胆相连,少阳相火寄予肝胆,故有厥阴肝从中气少阳之说。脾胃相连,脾输胃津于肺,故有阳明从中气太阴之说,胃肠主于肺天,故阳明上属肺而从中气太阴脾之说。上有太阳心,下有少阴肾,二者皆从本从标。

小结

《黄帝内经》标本中气理论从人体生理解剖基础上说,根源于脾胃土类,而非纯粹思辩的结果。标本中气理论中从本的二经少阳太阴最为重要,少阳太阴火湿保证了人体的基本温度和湿度,太阴脾湿在少阳三焦相火的主导下主肠胃饮食生化营卫血气神,“失神者死,得神者生”,是生死之地,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少阳太阴的生理功能是主气和饮食的开阖出入以及神的升降出入。少阳太阴内伤火湿病,以李东垣《脾胃论》“阳虚三联证”(脾胃虚弱证候、阴火病和水湿下流于肾的证候)为特征。

厥阴从中气少阳,风火相值,生发阳气主升。该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过厥阴肝从中气少阳相火的关系,把脾胃化生的营卫气血等营养物质从门静脉上奉肝心肺,然后输布全身。少阳厥阴系统的病,涉及《伤寒论》的厥阴病和少阳病,有风火太过的白虎汤证、白头翁汤证、大小泻肝汤证等以及风火不及的大小阳旦汤证、乌梅丸证、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当归四逆汤证、四逆汤证、大小补肝汤 证等。

阳明从中气太阴,燥湿相济,生发阴气主降。该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过天地合气(“肺天食人以五气,脾地食人以五味”)化生胃气、神气和真气。若燥湿互济功能失调,可形成“胃家实”之承气汤证、“脾约”麻子仁丸证、白虎加人参汤证、蜜煎方证以及喘咳、痿厥、消渴、噫膈等内伤燥病。从中的厥阴阳明主左右阴阳升降,体现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自然规律及生理现象,在病理上则为阴阳反作和阴阳更胜。

太阳少阴从本从标,寒热互相调制,主阴阳盛极转化,不转化则亢害。该系统在生理上阴阳转化,即左阳从春厥阴肝木上升,至夏天太阳心火盛极而转化;右阴从秋阳明肺金下降,至冬天少阴肾水盛极而转化。在病理上可形成二至病,太阳少阴从本从标有寒热之病。

综上,《黄帝内经》标本中气理论从人体脏腑基础上说,根源于脾胃土类,其中少阳太阴“从本”,直接与脾胃土类有关;厥阴从中气少阳主升,与食气入胃散精肝心肺有关;阳明从中气太阴,与饮入于胃散精于脾肺有关;太阳少阴从本从标,与心肾有关,不离脾胃。概括了不被人们重视的《黄帝内经》脏气法时升浮降沉辨证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