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省六部制:君主权利的加强,浅析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和影响

 云语禅心 2023-04-07 发布于河南

#历史开讲#

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君主专制国家后,君主专制就是在一直不断加强的,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就是,官职的变化。

整个行政系统的变动,每个朝代都会发生,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都与皇权的加强有关。

文章图片1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隋唐时期,正式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对于君主专制加强起到了什么作用,而它自身的发展又是一个什么来龙去脉。

三省六部制的前世

三省六部制最早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东汉为了控制宰相的权力,设置内朝,当时重要的决策都在内朝决定,又称尚书台

尚书台在后来就演变成了尚书省,也就是三省中的执行机构,可见他的历史最悠久,作用也最大。中书省和门下省最早在三国时期出现,目的还是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置了三公曹、吏曹、民曹等六曹尚书,这个也可以被认为是六部的前身。

文章图片2

到了西晋的时候,出现了吏部、度支、五兵等六曹,隶属于尚书省,这是六部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曹魏时期,曹丕碍于尚书的权力过大,就在秘书省的基础上另设中书省,主要负责起草和掌管诏令,掌管机要,后来中书省的职责就此被确立下来。

南北朝时,侍中和散骑常侍的权力逐渐扩大,统治者又开始想办法,分散一些权力。等到了两晋时,门下省正式有建制。

三省六部制的“高光时刻”

到了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花期”,前期的准备终于在这两个朝代统治者的安排下,正式开花结果。

文章图片3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发展完备之后的三省六部制,都是哪些部门,又具体做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相对应的职责。

三省,在上文提到过,就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的前身是尚书台,从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尚书省是魏晋到宋代的最高政令机关,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主要负责执行上面传达的意见和政令。

中书省,是从曹魏曹丕开始设置的,掌握行政大权,掌管机要,发布政令,负责草拟政令,长官又挂名“同平章事”,与宰相阶级一样。

门下省,是皇帝的侍从机构,一开始没啥实权,就是在皇帝身边晃悠晃悠。到了南北朝时期,权力开始扩大。

文章图片4

隋唐时期,与中书省一起共商国事,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就是如果门下省不认可这条诏令,那是要返还上一级重新去拟定的。

以上就是三省的基本介绍,可见,三省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整体行政系统,各司其职,相互监督,不会导致一方权力过大,也给彼此留足了沟通商议的空间。

其实,三省的长官就相当于是秦汉时期的宰相,人数却扩大了几倍,所以在这方面来看,君主的权力是得到强化的。

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局面不再存在,现在是好几个宰相了,他们是要相互去监督的,谁都不会允许谁的权力过大。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六部,六部大家应该很熟悉,吏户礼兵刑工。每一个部门都有各自的职责,分配得当。

文章图片5

吏部,全国的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等事务,都是它来负责的。吏部下面还分设了四个司,有各自的职能和名称。

户部,也很好理解,是与户籍相关的。在明清时期,户部是掌管全国的土地、田地、户籍和赋税等一切财政事宜的。

礼部,我们平常听得比较少,这一块它主要是负责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和科举考试,以及外邦来华的事宜,可以理解为是今天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的合体。

兵部,那肯定是管理官兵的了,包括军械、军令都是由它负责的。

源于三国魏五兵制,一直沿用到清末。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除兵部,改设为陆军部。

文章图片6

刑部,这个也非常好理解,我觉得就像现在的司法局一样,掌管着全国的刑罚政令审核,审定各种法律,处理刑法案件。

工部,是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建宫殿,修大坝水利,都是要送给工部去审核的,长官称为大司空。

这样仔细看下来,六部所涉及的事务范围很广,基本上涵盖了全国所有的大小事务,落实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隋朝,是基本将三省六部制确定下来,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其实是设有五省的,还有秘书省和内侍省,但是主要主管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中书三省。

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三省长官都是按照丞相的职位来的,同时三公、三师也参与朝政,也是宰相。

文章图片7

由此可见,宰相的权力被大大分割出来,从一整块变成许多小块,而这样皇帝的权力就更容易掌控。

唐朝对三省六部制进行了完善和发展,使得整套行政系统更加行之有效,更加有利于君主专制。

唐朝三省制度很快就转向二省和一省,皇帝希望对丞相的权力有更进一步的控制,同时三省互相牵制,有时候就演变成了扯皮,一项政策难以尽快实施。向两省、一省转移,可以提高行政效率。

这个时候,为了控制相权,皇帝便任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职称为“同中书门下二品”。

后来“同某某某平章政事”,才是实际的掌权官员,但是因为不算在体制内,就便于皇帝的控制。

文章图片8

渐渐地,中书令、侍中这些宰相职务就变成了一个头衔,没有实权,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了一种临时的职务,不在体制内,可以随时撤除。

三省各自有各自的职权,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互相配合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又因为没有谁完全凌驾于谁之上,所以带来的后果,更多的是互相扯皮和效率低下。

因此,皇帝就想办法设立了政事堂,三省的长官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有什么问题直接在议事堂解决。

不需要这边驳斥,再退回上书,等上面有结果再送回去,直接面对面解决。

唐高宗年间,宰相裴炎将侍中迁任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因此,三省的中心地位从尚书省转移到了中书省。

文章图片9

开元十一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随着改为中书门下印,在此分列吏、枢机、兵、户、刑五部。

自此以后,中书门下正式成为了宰相的办事机构,决策、行政真正一体化。

在此,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从两汉时期开始,中央行政系统开始分化,不再是专一的,有内外朝之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雏形渐渐显现。

隋朝结束南北朝的分裂,也将三省六部制最终确定下来,这个时候是中央行政系统与前朝所有的最大的区别。

似乎是各部门互相牵制,互相监督,也规范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央集权大大提高。

文章图片10

但是在一定时间的实施之后,又出现了很多问题。于是到了唐朝,开始进行改革和完善,三省的职能又趋向于一省或者两省,把行政和决策集中在一个办事机构里。

这样实施下来,不仅皇权得到极大地加强,办事效率也大大提高,而且赋予一些人宰相的虚职,他也会安分很多,而真正有权力的官员,因为会担心自己随时被顶替,则会更加努力为皇帝效忠。

不得不佩服,这“同中书门下”的头衔,到底是皇帝技高一筹。又能让他乖乖为自己效劳,还不会有二心。宋代以后,三省制度基本上是名存实亡。

宋代的官职更加复杂,以至于后面出现了“冗官”的局面,而且又设置了枢密院掌管军权,三司的设立也分割了一部分权力,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都被分出去了。

明朝时期,明太祖以胡惟庸案,下令禁止后代子孙再立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彻底结束。

文章图片11

清军入关后,大部分都是沿袭了明朝的行政制度,六部管理的事务与之前的也都差不多,但是上面又压了一头,像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三省六部制是一个全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也是一个不断在发展和完善的制度,直到最后随着时代而被取缔。

从两汉开始的雏形,到明朝三省完全废止,三省六部制运行了一千多年。相权一开始就是依附于皇权的,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势必是要以牺牲相权为代价的。

所以才衍生出了三省六部制,宰相的权力是被不断细化,但是宏观来看,整个中央系统的决策准确度、官员配合度都是大大提高的。

“三权分立”这个名词一直是西方引以为豪的民主和平等,觉得自己的制度优越。但殊不知,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就已经设立三省六部制,三个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各司其职。

文章图片12

这套制度也许已经不再适应今天的现代社会和政治体系了,但是它依然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其中的分权思想依旧闪光。

六部的职责划分范围,我们也可以在今天的各个部门中找到它的影子,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坚定自己的制度自信,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也要随着检验结果去完善更新制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更合适的制度,去适用,去解决人民大众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真正做到群众满意,这样的制度也才会越来越兴盛,国家才会越来越富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