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伤学说-五脏病以心之神乱

 寻道布衣 2023-04-07 发布于内蒙古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病在心为神乱,病在肝为肝乱,病在脾为脾乱,病在肺为肺乱,病在肾为肾乱。”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五脏有疾,非风、非湿,乃心之神乱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宣明五气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主血脉。”

故其有疾也,治其外而调其内,是以尽其形而全其神。”

这是对五脏病以心之神乱为依据的基本描述。

五脏疾病发生之后,由于病情的发展变化,或由外邪侵入,或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疾病,或由于内伤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导致疾病。因此,中医辨证施治,除了针对病机变化进行治疗以外,还需要注意情志因素的调摄。情志活动与五脏生理、病理关系密切。《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喜怒不节则伤脏”。《素问·移精变气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灵枢·邪客》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所以异于此者,阳加于阴,阴加于阳也”。《灵枢·五乱篇》说:“五志之为病也,五色欲动之病也;五脏之病,必先实其经络。经络虚则受邪于五脏六腑;五脏虚则受邪于经络。故调其五志以为六气所使”。《灵枢·五乱篇》说:“以喜怒为病气所发……故治在五志者,外内之应也;在五脏者,形神之应也”。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由脏腑气血及三焦气化功能所产生的一种内环境物质。

而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情与志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者,生之本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邪客于心则调心之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病始于不治之疾,终于不治之不靖。……夫病有七种:一曰风,二曰寒,三曰火,四曰湿、五曰暑、六曰燥、七曰火。

一曰风,二曰寒,三曰火,四曰湿,五曰暑,六曰燥,七曰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举痛论》说:“喜怒不节则伤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故五脏所发,皆令人有所恐惧”。《素问·宝命全形论》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心受血而能心动……脾受血而能食……肺受血而能咳……肾受血而能腰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凡此五藏,唯志不得,已不能伤,此五气之来,亦不能害”。《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气之轻清上浮者,使人为之恐怖;气之重浊下凝者,使人为之喜乐”。《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怒则气厥……喜则气缓……悲则气消”。《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志,寒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喜怒不节,足以伤脏”。《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五志为病,五脏为忧……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

情志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有诸内,必形诸外”。

五脏功能异常,会影响情志的变化,进而影响情志的活动。如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可导致情志异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之病也,当先实脾”。《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怒则伤肝”。《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用酸泻之”。《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肝主筋……肝气不疏则筋急”。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思则气结”。《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思伤脾”。《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五志入心则会引起五脏的情志异常,从而出现五脏相应的病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