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辅周:平淡之极,便为神奇

 成中行 2023-04-08 发布于山西

前两天看到一句话:努力是得不到的。

说这话的是位创业者,他的感慨是基于他的事业,曾经他很努力的想把企业做好,基本上他就是以成败来考量,但那时还是毫无起色。

后来,他疲了,于是他就是按照自己内心的是非来做。结果就是他成了行业里的名人。

想到了老子的那句话: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真正的得到,其实都与努力无关。

和什么有关?用心。

记得曾经,读书时问我的老师,你看那些拉车的,送货的,多努力,为何还过得那么辛苦呢?

老师的回答是辛苦的人是很多的,但仅仅是努力,谈不上用心,何来的收获呢?

(一)

想到了今天要说的主角,蒲辅周,他看似也不是特别的用力,出生在一个自小三代行医的世家。传到他父亲那一代时,他父亲说:“人生在世,不能行尸走肉,要活的有志气,医乃仁术,父学之不易,不能失传,若纯为生计,不如经商。”

对蒲辅周说:“我无钱无势,没有什么留给你,只有我一生甘苦所得的薄技。人说望子成龙,我只望你立志济世,贫贱不移。”

于是,学医,对他而言,不是一个单纯的生计问题,而是一桩使命。

蒲辅周,少年时的名字是启宇,四川梓潼人,三世精医,15岁继承家学,18岁出师,因祖父口授“医乃仁术,济世救人”的教诲,遂改名字为“辅周”,取“辅助贫困,周济病人”之意。

他和别人的起点则是完全不同,因为祖父和父亲都是名医的缘故,于是他自小就能看到各种疑难特殊的病例,都是书里所没有记录的。

于是自小,他的见识上就比别人,就比其他的医家要高出许多。

再则,他在年轻时看到了一本书,叫《皇汉医学》,看后他特别的感慨:外国人尚对中医有如此精深研究,中国人岂甘自卑。

于是,他越发的深入钻研,若不然也不会出现后人提到蒲辅周,对他的评价,说他医术是运斤成风。说句实话,我不太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还专门去查了一下,原来是形容一个人技能的高超娴熟,对于蒲辅周,对他的用药评价,说其能达到运斤成风的地步。

那他到底有多神奇呢?

用寻常之药治病,是他的特点。看他遇到的各种临床病症,虽然看似是各种疑难棘手,但他的用药也无非就是普通类似银翘散,桑菊饮等常用药。

药味少、用量小、价格廉、疗效好是他的风格。

诸如内伤低烧,这个很常见,但蒲辅周使用甘温除热法,却是采用了保元汤合当归补血汤、甘麦大枣汤,熔经方和时方于一炉,药虽只六、七味,但临床应用中却较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为优,可谓尽一法而得多方之妙。这就是他的风格。

还有一点,他从来就不爱拔尖,不爱显露自己。

他关注的点就是临床上,他是个实战派,他不注重修饰,也没有过多的宣传自己。

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可过多的表达,家里几代就是干这个的,用药的体会,用语言其实都不见得能描绘的清楚,更是写不出来的,那都是到了现场的一个观感。

就像有的人说,虽然现在可以网诊,但真正看病,其实网诊是挺难的。

一般的病还好,对于有些缠绵的疾病,一个细微的差别,可能就显示治疗无效。这就是亲自面对和有距离看病的区别。

平时看书还不觉得,但面对病人时,是会张皇无措的。

这也是为啥,有的医生看病会觉得自己纯属碰运气。

蒲辅周对跟诊的学生说:“孙悟空七十二变,是因为他掌握了变的方法,所以能随心所欲,变化自如。学医也是如此,只有苦练基本功,懂得辨证论治的真谛自然就不难了”。

(二)

你若能干, 会让人忘了你的年龄。

蒲辅周,他六十七岁从四川到北京工作。

以前,他还是一名地方名医,但能作为建国后被周总理力邀来京的名老中医之一,那时对他的实力,其实还有很多内行还不得而知。

真正使他名震业界的是1956年北京流行乙脑,当时的儿童医院,第一传染病医院都住满了人,治疗还采用之前石家庄治疗乙脑的经验,白虎汤用下去,只是用后,显示无效。

面对这种情况,蒲辅周在参与了会诊,研讨了去年和今年的案例之后,他认为,因为去年石家庄和今年北京的天气,虽然都是夏季,属于暑天,但去年石家庄,是久晴无雨,属于暑温偏热。今年的北京,这刻确是久雨无晴,属于暑温偏湿。基调定后,他采用了湿温法治疗,用了三仁汤,三石汤,杏仁滑石汤等通阳利湿的方剂加减来治疗。

结果就是用药之后,大量病人起效神速。于是他真的就给人留下了辨证论证,运用自如,不限拘泥,运斤成风的烙印。

这其实和他注重时令气候与疾病间的联系有关。

有的人,看到中医这一点,就会觉得中医真是拘泥太多。但真正在治疗时,就能感受到“必先岁起,毋伐天和”具有的指导性。

蒲辅周他把四季气候,分为初之气,二之气,终之气以此来把握病机治疗。

之前,他还在四川成都,当地出现了流行性麻疹,采用宣透之法,却无明显疗效。他也不是说一下子就找到方法的,也是默思了几天,把疾病和天之气相参,才想到无效的原因所在,改变了治疗思路,于是麻疹得解。

因此当他之后到了北京,参与诊治石家庄和北京的乙型脑炎会诊时,他会把岁气,作为一个重点来考虑。

这就是他的基本功。

辨证论治的真谛是甚么?蒲辅周说是“一人一方”。病同,其证也同,也未必用同样的方药,还要看体质、时令、地域、强弱、男女而仔细斟酌,不要执死方治活人。

蒲辅周认为前人经验皆可借鉴,经方和时方都是前人经验的结晶,经方精炼而时方轻灵,但立法组方应结合自己的心得经验,形成自己的理解。

对于治疗外感热病,他的体会是“熔寒温于一炉,会百家于一流”。

当然前提是你得要娴熟才行。

要熟练地掌握辨证论治技巧,首先就必须苦练基本功。他认为,从基础理论说,对《内经》的基本内容如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五运六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等,必须“吃”透。

从临床角度说,对四诊、八纲、八法、药物、方剂,必须牢固掌握。在此基础上,再认真学习仲景著作和各家流派之说,由博返约,融会贯通,才能脚踏实地,得心应手。

(三)

一个人的认知,会影响他一生的行进。

对于世世代代以中医为生的家族,在蒲辅周的眼里,没有什么特别和贵重之说。这就是见识,更没有什么稀罕,猎奇的哗众取宠。

在平时的用药上,他对于滋补的理解是,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大滋大补之方的医案,在他的治疗里看不到。

而且他同样也不认为,吃药治病就是必须的。

其实这也是病人给他的启发。

有一脾胃患者,腹胀、胸闷,不思饮食一个多月,形容消瘦,身倦。治疗多次无效,求他诊治。他套用古人消食导滞,药如山楂、谷麦芽、鸡内金合阿魏丸,一剂后,病者未再求诊。

一个月后在路上碰见,病人面色红润,形体也较前丰满。病者笑着说:“上次您那剂药服后并没有什么效果。别人说伤了什么食物就用什么食物烧焦来吃,可以化积。我是吃海参得病的,因此我买了大海参,烧焦服后泻下粘涎不少,胸膈顿觉宽敞,没再服药就好了。”

他说,此事对他触动很大。

有些病,不见得非得用药治疗。伤于某种食物即以某食物炭为引,一样是同气相求的治病之理。

为何蒲辅周被这么多人敬佩,主要还是他的临床实践,给大家把结果呈现出来了,自然你就会叹服。

而且,和他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到了他这一辈,基本上他对于疑难杂症,跟在祖父和父亲身后,各式各样的,他都多多少少见到过,各种用药,各种思路,在他眼里没有啥特别的,无非就是见招拆招。

也正因为临床经历的足够多,所以他对于书本的认识和理解,自然和别人有些不一样,他不认为前人所做的内容,都是合适的,都是正确的。

尤其是在他看到他祖父用十八反中的药物,甘遂甘草治好的一个病人。他觉得实践是王道,即便书上如是写,但真正的用,可能则是另一回事。

于是他对于书,才会有这样的认识,他认为:读书,读张仲景的书一定要认真。他的书,特点是实在,没有废话,是什么病,就用什么药。

而后人的书好处就是详,可惜的是往往把医学道理当文章来做,动辄千万言,缺乏实在。

(最后)

蒲辅周他这一生,几乎没有著书,即便现在市面上有的《蒲辅周医案》《蒲辅周经验集》之类,也是后人整理成书的。他没有写书。

不知是不是和他的认识有关,他不认为写书解决什么问题,还是要看,要去治,要去临证,于是他直到八十多岁还一直在临床一线。

这也是为何周总理一个劲强调,要整理蒲辅周的临床治疗经验,说:蒲老是有真才实学的医生,要很好地总结他的医学经验,这是一笔宝贵财富”。

其实是有明白人的,知道哪些属于国宝级。

文章图片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