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174:相对于虞诩用兵如神,我更感兴趣他的思维来源

 花言大帅 2023-04-08 发布于上海

学习内容:

【原文华译】
怀县县令虞诩对任尚说:“兵法云:'弱的不去攻打强的,地上跑的不去追那天上飞的。’这是自然之势。如今羌虏都是骑兵,日行数百里,来如风雨,去如绝弦,用步兵去追,自然是追不上。所以虽然屯兵二十余万,旷日无功。我为使君想了一个计策,不如撤销诸郡兵,让他们每人出钱数千,每二十人购买一匹马,这样可得一万骑兵。以万骑之众,逐数千之虏,追尾掩截,其道自穷,便民利事,大功可立!”
任尚即刻向朝廷汇报,用虞诩的计策,派轻骑击杜季贡于丁奚城,破之。

太后听说虞诩有将帅之略,任命他为武都太守。虞诩前往赴任,羌众数千在陈仓崤谷设伏准备拦击。

虞诩得知后随即停军不进,扬言:“上书请兵,援兵到了再走!”羌人听闻,就分兵去旁边县邑抢掠。

虞诩见羌兵分散,日夜兼程,每日急行军一百余里,煮饭时让士兵们每人做两个灶;第二天,做四个,每天加一倍,羌兵不敢进逼。

有人问道:“当初孙膑减灶,而您增灶。兵法要求日行军三十里,以防不测,而您日行二百里,这是为何?”
虞诩说:“敌人兵多,我们兵少,如果我们走得慢,就被他们追上;我们急速前进,他们就不知道我们到了哪里。敌人看见我们每天煮饭的灶都在增加,必定认为援军不断在加入,兵多行速,他就不敢来追。孙膑减灶,是示弱,我是示强,形势不同的缘故。”

到了武都郡,兵不满三千,而羌兵有一万多。围攻赤亭数日。虞诩下令军中,强弩不要射击,只用小箭。羌兵以为汉军箭力弱,射不到他们,于是集中兵力猛烈进攻。虞诩等他们攻上来,下令每二十张强弩集中射敌人一个,发无不中。羌人大为震骇,纷纷撤退。虞诩即刻出城奋击,多所杀伤。

第二天,虞诩集合全部士兵,从东门出城,绕一圈又从北门进来,换了衣服再从东门出去,北门进来,如此回转数圈,羌人不知道来了多少兵,更加恐惧。

虞诩算计着敌人要撤退了,又秘密派遣五百人在羌人将要渡河的浅水处设伏,羌虏果然大举撤退过河,汉军趁机进攻,大破之,斩获甚众,羌众由此散败。

虞诩于是考察地势,修筑营壁一百八十所,召还流亡的人民,赈济贫民,开通水运。

虞诩刚到任时,谷价一石要一千钱,盐一石八千,户口一万三千。虞诩在任三年,米价一石八十钱,盐一石四百,户口增加到四万户,家家富足,一郡平安。

【学以致用】

01,《孙子兵法》讲:“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真正会打仗的高手都没什么名声。是我孤陋寡闻了,不看这段历史,根本不记得虞诩这号人物,这才是真正的高手,不管是政治能力,还是军事能力,都很有见识。这些人物故事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02,看兵法书的人很多,会用兵法的人很少。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虞诩是怎么形成虞诩的,也就是他的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查了百科,看到一段话“虞诩十二岁时,就能通《尚书》”

回想起自己,十二岁在干嘛?有看了什么书呢?

小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书,现在看书的习惯,是出来社会之后养成的,看的多了之后就有了脉络和体系,然后沿着这个体系持续学习

记得小时候在山上放牛,满爷爷(外公最小的弟弟)教了我一段十二地支(子属鼠,丑属牛......),当天下午教了一遍,10分钟不到记会了,第二天放牛的时候又跑过去给他背诵一面,后面再也没有忘记, 那个时候也就6-7岁的样子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同时放牛的其他小朋友(同村的,当时我算是放牛当中最小的了)好像对这个不感兴趣,但是我是特别有兴致的

可惜啊,这是易经里面的范畴,我只接触了这么一点点知识, 同时呢, 在我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没有书啊,所以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那么,回到当下

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小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看的是什么呢?有些小孩很幸运,在背诵千家诗,易经,八卦,黄帝内经等等,这是最好的样子,这些人未来的文化底蕴不得了

但有些小孩在看一些口水话的文章,浪费了最好的时候,就算背诵了,长大了又有什么用呢。

虞诩十二岁时就能通《尚书》啊,所以在后面的成长过程中,这些上古先贤的智慧,就会是他的指导思想,会指导他去观察世界,思考世界,思考社会上的人、事、物,并且会去琢磨解决方案, 时间长了,他这个实干的能力和思维都锻炼出来了

所以,他能用兵如神,他能轻易的平乱,他能在任三年,就让当地百姓户口增加,家家富足,一郡平安,这就是他综合能力的体现

那么,可以思考,如果自己家里有小孩,怎样给他打好基础,让他有筹码可以成为虞诩这样的人才?

03,在这一段历史当中,虞诩将兵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用20:1的方式,压倒性投入,单点爆破”

“绕城戏法,虚虚实实”

“击其惰归”

......

很厉害,用兵如神

我们不一定有这样的军事思维,但有一个点,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深度运用的

从普通人到将军,从读书人到军事家,这中间转变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切换到那么妙?

对于这一点,我想到的学习案例:红军瞩目大西南事情,四渡赤水

教员的军事思想,在这里面得到极高的展现,

虞诩的案例,与四渡赤水的案例相结合来看,就会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实事求是”

深刻领会了这个关键词的妙用,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可以结合当下在企业当中,在创业过程中使用,

毕竟,听说教员在第三次渡赤水河之前,并没有完整地看到过《孙子兵法》,那么,这就是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好好领会与实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