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山走水】鳌山记

 行者老鱼 2023-04-08 发布于山东

金泰和五年(1205年),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第二次访崂。他先在今天的莱阳进行斋醮,后抵达莱西望城永真观,因道众相邀来到崂山。

此次入崂,他走的是北路,留下两大贡献,一是将“牢山”改为“鳌山”,二是留下诗文二十首。

邱处机为何将“牢山”改为“鳌山”,他自己说的很清楚:“东莱即墨之牢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然僻于海曲,举世鲜闻,其名亦不佳。予自昌阳醮罢,抵于王城永真观,南望烟霭之间,隐隐而见,道众相邀,迁延数日而方届,遂闲吟二十首,易为鳌山,因畅道风云耳。栖霞长春子书。”

鳌是古代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传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淮南子·览里》说东海中有巨鳌驮着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还有一种说法是龙之九子的老大,相传“龙生九子,鳌占头”,为龙头,龟身,麒麟尾。

看起来,其原因一是崂山有“鳌”形。因为若从现在的卫星地图来看,整个崂山三面环海,崂山头深入大海腹地,其身则远远延伸到大陆深处,若神鳌纳水,确为“鳌”之形。

其二是崂山有“鳌”之神。《淮南子·览里》说东海中有巨鳌驮着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邱祖有诗曰:“牢山本即是鳌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迹近人间”。这意思是仙山在大海中心根本上不去,为了让凡人可以修行,上帝将鳌山直接移到了人间的地方,所以此山“本即是鳌山”。

为求仙药,始皇帝与汉武帝都曾经巡游崂山附近。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巡视琅琊郡,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名,由崂山海域入海求长生不老药,据说其出发的地点为目前的徐福岛、登瀛村一带。

汉武帝则在驾临不其城时,登临崂山西部的女姑山,在山上建立"明堂"和太乙仙人祠。《汉地理志》:“不其,太乙、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明堂"是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场所,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第三个原因邱真人说了:“畅道风云耳”,因为“鳌”之名才现道家渊源,“鳌”正是出自先秦道家仙话,故与道紧密相关。

邱处机将牢山改为鳌山后,其名字最终没有流传下来,不过却留下了些许的遗迹。

其一鳌山石刻。目前关于鳌山的石刻有两处,一处镌刻在白龙洞额,大字“鳌山”,为明嘉靖戚景通书(戚继光之父),与明武举登州人周鲁刻石“白龙洞”相邻。另一处在上清宫西侧、七真殿墙外有圆丘形孤石名“鳌山石”,上刻“鳌山上清宫”及丘处机十首诗词等石刻。

除了石刻,目前在天地淳和的大牌坊上有对联一副:“鳌崂独壮哉,海抱神山山抱海;诸子俱来矣,贤传大道道传贤”,将鳌山和崂山结合为“鳌崂”,可谓别具一格。

其二鳌山卫和鳌脚石。鳌山卫原址在今天的鳌山办事处,原为明永乐年,为了抵抗倭寇而在山东沿海建设的七个卫所之一。

周至元记载“鳌山卫”村曰:“在王哥庄北八里。明永乐间于此筑城,以防倭寇。清初废。以其地近鳌山故名。”看来,鳌山卫的名字源自其靠“鳌山”比较近,其实也就是临近“崂山”比较近而来。

当年的鳌山卫,曾有高高的海防城墙,城门有四:东为“镇海”,南曰“安远”,西称“迎恩”,北名“维山”。镇海门与大海相通,海潮可抵东门,内部泊着守卫的军船。城中方正对称,街道形如棋盘,四门洞达。而卫署、学宫、文庙、武庙诸事齐备。后城门和部分城墙被拆,随之绝大部分古迹也被拆除。

鳌角石在天柱山下,是一块有三只鳌脚的石头,周至元记载,鳌角石“在天柱山西北三里。块然处岭巅,下有三足支架,俨如凿然。石下隙孔,人伏身能过,上亦可登”。明周如锦《鳌山考》:“天柱之下,有片石甚奇,如鳌而有三脚,俗呼鳌角石。”

天柱山也是崂山北部的名山,清同治版《即墨县志》描述为“孤峰独上、形如华表”。其山远观山体突起,四围无依,近看则峭岩斑驳陆离,路险境绝。立于峰顶,可远眺东海,目尽处海天一色,令观者心怀大畅。

其三巨鳌雕像,崂山的雕像不多,但在巨峰天地淳和广场上,正对七十二磴台的位置上却立有“巨鳌”雕像,游人至此,无不仰头瞻望,求财与求官者也颌首而拜,这可能是“独占鳌头”的希望和“鳌崂一体”的认可吧。

另外还有陈沂的《鳌山记》,为明崂山游记,为当时山东参政和提学使陈沂所写。陈沂字宗鲁,号石亭,为明代正德年间“金陵三俊”之一,因为他非常喜欢苏东坡,故又称小东坡。

他在《鳌山记》里山游凡五日,行三百余里,详细描写了所经过的诸多的古洞道庵,并留下了众多的石刻,如“寅宾岩”“面壁洞”“灵鹫庵”“狮子岩”等,为崂山游记精品之一。

明末顾炎武于《日知录·劳山》中言:“劳山之名,《齐乘》以为登之者'劳',又云一作'牢',丘长春又改为'鳌',皆鄙浅可笑。”顾炎武为大贤,但可能在即墨因黄培案受了一些牵连,对当时属于即墨的崂山也有诸多的不满,余以为将“牢”改为“鳌”,以鳌名山,贴切有据,令山增色,引人遐思,应为妙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