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嗨晨起耕读团”教我当班主任

 艺之芳华 2023-04-08 发布于湖南

(写作灵感一瞬即逝,早上那会感觉好多想写的,此刻再来完善发现已经不再思泉如涌。

今天是我第三次在晨读时导读的日子,也是目前共读帕尔默时间最长的一次。原因是因为翟老师的一个案例分析,大家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也让我收获了更多关于当班主任的方法。

原以为只有我一个人反复也读不懂《把握对立的张力》这个章节,连每次共读有真知灼见的朱小会老师、翟小洁老师也表示看太懂,我瞬间不那么内疚。

一、我梳理的导读内容

我今天主要是梳理了书中的前三章的粗体字内容(42页 46页 47页 64页 88页 113页 117页 131页 149页 154页 ),通过这些来帮助理解本节的知识点。

一是把握悖论的张力以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146页第一句,作者就明确指出“把握悖论的张力以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这是搞好教学最难的一环。”

147页,我试图整体的把握悖论时所感到的张力,是一种促使我敞开心胸、提升自我的力量。

146页,整体的把握悖论的立足点位于教师的心里,我们不能把握悖论不是因为技术上的不足而是因为心灵中的空白。如果我们想要在悖论的指导下进行教与学,必须对心灵的再教育。

148页,我们只有理解受难既非无可避免也非仅为生存,而是一种理应欣然采纳的开阔我们心胸的方法,我们才能在悖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

149页,具体怎么做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内心:把握对立面的张力,关乎心态而非行为。

第二点:关键是要体验生活的一切。因为体验过,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践行。150页,要容忍心中一切尚未解开疑团的问题,还要设法去喜爱问题本身我。现在不要继续谋求你不可能得到的现成答案,因为你涉世未深还没有相关的亲身经验。——关键是要体验生活中的一切,现在就去体验你提出的问题。此后,假以时日,你渐渐地去若有所悟,说不定有朝一日,不知不觉地找到了答案。

二、我记录的学友发言

组织人王荣平老师很善于鼓励,对我今天的这个导读内容的思路一个肯定,为后续啃读视频做了一个样例。实际上我是不知道怎么导读了,硬着头皮完成任务而已。

可能我的导读没有引发大家的思考,腾讯会议里静默了三分钟。随后王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

1.146页,整体的把握悖论的立足点位于教师的心里,我们不能把握悖论不是因为技术上的不足而是因为心灵中的空白。如果我们想要在悖论的指导下进行教与学,必须对心灵的再教育。

这个“心灵中的空白”是指什么?难道心灵丰盈才能更好的在悖论的指导下进行教与学?对“心灵的再教育”又该如何理解?

2.150页,要容忍心中一切尚未解开疑团的问题,还要设法去喜爱问题本身我。现在不要继续谋求你不可能得到的现成答案,因为你涉世未深还没有相关的亲身经验。——关键是要体验生活中的一切,现在就去体验你提出的问题。此后,假以时日,你渐渐地去若有所悟,说不定有朝一日,不知不觉地找到了答案。

难道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等待吗?

王胜男老师结合书中内容回应王荣平老师:具体怎么做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内心,把握对立的张力,关于心态而非行为。

郭亚玲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分析了“纪律与自由”的悖论问题。

李春刚老师在留言区留下文字:在接纳共处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与认知,慢慢顿悟。

翟小洁老师结合自己近期的一个学生考试作弊事件分析张力的难把握。

也正是因为这个案例,大家才到了六点也浑然不知,而我听着她们如此认真讨论、及时回应,也不忍心打断,毕竟今天周六,大部分老师应该是休息。

“处理学生事件时,我们先让自己不崩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回溯源头,试图理清学生的犯错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学生忘带作业,可以让他重做……”

“家长、老师、学生,应该是一个共同体,家长是合作人,不是救火队员……”

“班主任就是一支队伍……”

“等待就是受难,静待花开的过程……”

“请家长来学校,应该更多的是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

“问题不辩不明,没有万能方法解决一个问题……”

“正念,共情,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

“教育是值得一辈子去琢磨的事……”

三、我学会的学生事情处理方法

精彩内容太多太多,只怪自己写字太慢。这样的交流确实让我明白以后的班主任工作该如何做:

1.遇事换位思考,理解家长。

2.自己有情绪时暂停沟通。

3.现在做不好没关系,坚持去学就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