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供

 恶猪王520 2023-04-09 发布于新疆

明代有诗:流尘开坐上,清供满斋中。

读罢,一间古朴斋堂忆出——文人高士登门拜望,落座扬起了旧日灰尘,迎着阳光看去,狭小的空间变得通透,陈设温和而有韵味,堂中清供亦是愈发清雅幽香。

图片

《竹炉山房图》局部 明代 沈贞

诗中所言清供,取清雅之意,作供奉之用,意是清雅的供奉物品。通过追溯词义,可知清供应是来自佛供。佛供物品,惯常被称作五供,为香炉一鼎、烛台与花觚( gū )各一对,即使所用物品在日后略有增加,也仅是多了花和果一类的清逸之物,不曾华丽。

佛供之清,读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诗《春日上方即事》,会有更深的体会。他写:

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

鸠形将刻仗,龟壳用支床。

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

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

图片

《写经换茶图》局部 明代 仇英

王维笔下的人物为年迈老僧。他喜读《高僧传》,有时也会翻看记载有道家修炼术的辟谷之方,其拄杖上有鸠鸟,龟壳垫起了起伏的床角(两者均隐喻长寿)。僧舍外,杨柳掩映青山之色,飞鸟落在梨树花枝间。如此雅境中,他每日坐于窗下,焚香诵禅。

王维以简短的文字,勾画出了老僧的清瘦形象及闲逸志趣,文字之外,则是未有提及的与氛围相合的清雅佛供。佛供之清,素与文人的清淡相合,经隐逸山野的魏晋士大夫推崇,至唐宋时,佛供生发出清供,成为了与时人生活紧密相连的一部分。

图片

陈洪绶的清供

古时清供,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与节日、习俗相关的岁朝清供(正月初一)、中秋清供、寿诞清供等,一是不分时节放置案头的花、果、枝与器等物什组成的文人清供。

明代陈洪绶是赏味清供之物的佼佼者。他不仅在画中勾画清供物品,还曾特意绘制一幅《选供图》,以展现自己对这一雅事的在意。图中,文人坐于枯枝杆做成的木椅上,其身前石案上分列上古酒器、香炉、茶器,还有一件插有荷花的花瓶,此时,仕女携另一件花瓶到来,似有比较之意,而文人,将在两者之间选其一。

图片

《选供图》局部 明代 陈洪绶

图片

《选供图》局部 明代 陈洪绶

文人眼中的清供之物,种类繁多,除去花与器,最常出现的花果之一,便是佛手。

佛手约在每年的九至十月份成熟,至采摘时,果皮与果心分离,形成细长弯曲的果瓣,如手指一般,故名佛手。佛手有清新淡雅的香味,可食用,也可观赏,其雅致形态,似是专为清供而生。正因如此,自明代之后,佛手为文人所顾盼,成为了清供画作中的常见物品。通过读画可知,陈洪绶笔下的佛手,手指张开,果皮泛黄,完全成熟,它或是初秋时节的果实样态。

图片

陈洪绶的佛手

古人清供,多取应季花果或折枝,经细心挑选,放于一角,以不经心、不嘈杂之态,装点案头。

这些盛开的花朵,这些散发着香气的花果,具有不可忽视的生命力,它们伴着文人在案前起坐,他们一同度过一段悠长时间,最终收获精神果实。如此清供,与其说是供奉,不如说是带着时间刻度的生命体验。

图片

我的清供

清明时节,春意正浓。我试着找出几样物品,放于盘中,以此感受时间的痕迹。佛手金黄,清香四溢;夏日摘下的莲蓬缩为另一种形态,更显古拙;寺中拾回的松塔似乎还留有松鼠的爪痕,生命的联结,微弱有趣...

我的清供,就是这样。

作者莫一奥的《清供》发布于正月时节,清明前后亦可细读,喜欢的朋友可前往追更(定期送出小惊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