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卖朋友,背刺恩人!苏轼晚年的凄惨落魄,实属自作自受

 昵称30717137 2023-04-09 发布于江西

#历史开讲#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把自己写得很可怜,从湖北的黄州被贬到广东的惠州,再到海南的儋州。62岁的他饱经摧残,路径专挑崎岖难行的走,途经州县不敢接待,凡示好的官吏皆被罢黜。65岁终于遇赦北还,但次年就死于归途。

苏轼到底做错了什么,竟被如此对待?这要从一个名为“章惇”的人说起。

文章图片1

章惇:苏轼的好友兼恩人,却被他恶毒地嘲讽

章惇章子厚,与苏轼同科,嘉祐二年进士,位列前三十,但此科族侄章衡高中状元,章惇耻在小辈之后,于是放弃了进士身份,三年后重新再考,高中一甲第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对他来说,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儿。

说来也巧,苏轼进士刚及第却突遭母丧,回乡守孝,也是三年后重新出仕,委派的职务与章惇任职的地点都在陕西路,又一同负责考务,自此结识,相交愈厚。

苏轼诗酒风流,章惇豪爽干练,两人的交往留下了很多野史趣闻。

文章图片2

其中比较有趣的就是他们一起游仙游潭。潭对面是一处绝壁,中间唯一独木桥,苏轼不敢走,是章惇拉着苏轼过去的,又在身上拴住藤条,腾空而下题字留名。苏轼对章惇的胆量非常钦佩,评价他说:

子厚奇伟绝世,自是一代异人。至于功名将相,乃其余事。

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开始变法,章惇深受王安石赏识,成为变法的主力之一。

文章图片3

而苏轼反对变法,曾经纠集了一群文人嘲讽王安石的学生李定,想要给他扣上“不孝”的帽子。没成想后来李定官拜御史中丞,一手策划了“乌台诗案”,苏轼也算是自食恶果。顺便一提,这个李定还是苏轼好友佛印的哥哥。

虽然阵营不同,但章惇对苏轼其实没有什么成见,可苏轼的心里应该对章惇有所不满,其发泄的方式也有些恶毒。

文章图片4

变法派内部斗争,章惇被贬谪出京,心怀愤懑,于是写诗给苏轼发了发牢骚,大概的意思就是咱哥俩同病相怜,都被贬谪,“他日扁舟约来往,共将诗酒狎樵渔”。

苏轼给章惇的回诗却有些意思,第一句就是:

方丈仙人出淼茫,高情犹爱云水乡。

这句诗看似没什么问题,但联系到章惇的身世,就有点恶毒了。

文章图片5

章惇是福建人,当地人口太多,有溺婴的陋俗;其出身又很不光彩,是其父亲与岳母的私生子,所以当年本打算将其溺死。这段往事是章惇心里的一根刺,苏轼对之非常清楚,显然又是卖弄他那点小聪明,把别人都当成傻子。

可章惇是什么人啊,他的才学不在苏轼之下,岂能不清楚苏轼的用意?但以他的性格来说,念在两人之前的交情上,也知道苏轼喜欢口嗨,可能未必有什么坏心思。

文章图片6

于是当“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捉拿下狱,章惇极力营救,为此不惜当面痛骂宰相王珪。当然,“乌台诗案”只是看着严重,其实都是在演戏,是苏轼自己把事情搞得复杂了,这在我之前的文章里有详细讲述,感兴趣可以翻阅。

苏轼“劫后余生”,一众亲朋好友多对其避而远之,但位处中枢的章惇却不计前嫌,屡屡写信安慰,让苏轼大为感动。

变法起起伏伏,章惇与苏轼的命运也随之改变,这期间苏轼却做了一件让人不齿的事。

文章图片7

苏轼的投机行为:恩将仇报,落井下石

苏轼在后世的名声基本都是诗文带来的,掺杂了一些趣闻轶事,让人认为他很有人格魅力。但实际上,苏轼的人品在当时是备受质疑的。他在“支持变法”和“反对变法”两个阵营中反复横跳,所以双方都看不起他的投机行为。

变法之初,苏轼和很多人一样都表示支持,但王安石的举措太过狠厉,“青苗法”几乎要挖断士绅阶层的根基,所以遭到了整个士绅阶层的齐声反对。于是苏轼便开始公然反对变法,还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一同造谣、抹黑,甚至影射王安石会“叛国投敌”。

苏轼立了一个“反对者”的人设,虽然让他遭到了“乌台诗案”和贬谪,但每次新法失势,苏轼等人都会被重新启用,其能身处高位,几乎都是因为这个“人设”,他本人没什么治事的才能。

文章图片8

王安石罢相归隐,苏轼前去拜访,二人貌似和解,但王安石死后,苏轼连上三篇表文,极力给他打上了“奸佞”的标签,这个标签一直到晚清都没完全摘掉。

司马光等人被重新启用,但苏轼却又转头支持起了自己曾极力反对的“免役法”,想以此来抗衡司马光;等到变法势力有所抬头,苏轼又记起了自己“反对者”的人设,开始继续攻击新法的弊病。

苏轼就是这种行事风格,不过在对待章惇一事上确实做得太过分了,完全就是小人行径。

文章图片9

王安石之后,新法的中坚人物就是章惇,司马光等人在宣仁太后的支持下欲尽废新法。章惇辩才无双,嬉笑怒骂,把司马光等人驳斥得恼羞成怒,只能指使旧党众人蜂拥弹劾,说其不敬,最终章惇被贬出京。

然而,让章惇感到心寒的是,这一次围攻他的主力竟然是苏氏兄弟。

先是苏辙上了一份《乞罢章惇知枢密院状》,弹劾的理由却异常可笑。明明是司马光等人废弃新法,出了问题却归咎于章惇,说他明知司马光的做法有误却不加以阻止,目的就是看司马光的笑话。更进一步指出,章惇以私怨而害公义,不适合在枢密院执掌军事大权,边防有急,章惇定会深害国事。

文章图片10

这就是苏辙一贯的风格了,睁着眼睛说瞎话。之前参加制科考试,抨击一贯节俭的宋仁宗骄奢淫逸,以此邀名,气得王安石不肯给他写委任诏书。现在不弹劾做错了事的司马光,却又抨击章惇没有事先阻止司马光犯错,甚至断言其会贻误军国大事,章惇也因此罢相。但讽刺的是,西夏犯边,司马光等旧党众人力主割地、赔款、求和,而章惇极力主战,说议和者当斩!

苏辙和苏轼的关系众所周知,苏轼非但没有劝阻苏辙,甚至在章惇被贬5日之后,又给章惇又补了一刀。

文章图片11

苏轼上了一份《缴进沈起词头状》,指控王安石、章惇等人谋求边功,虽开疆拓土,薄有微勋,但却给其他人树立了坏榜样,贻害无穷。所以,沈起等人妄启边衅以致兵连祸结,归根到底就是王安石、章惇等人在草菅人命。

但你苏轼之前可不是这么说的啊!章惇身居高位,苏轼给他的赠诗、书信里对章惇开疆拓土的功绩大加吹捧,什么“功名谁使连三捷”、“将军结发战蛮溪”、“近闻猛士收丹穴”。现在章惇失势了,苏轼竟然又换了一副口吻,之前的功绩就变成了罪过。这就是苏轼“反复横跳”最明显的证据了。

文章图片12

要知道,“乌台诗案”的时候,章惇可是够意思的,和宰相都翻了脸,苏轼自己事后都给章惇写感谢信说:

轼自得罪以来,不敢复与人事,虽骨肉至亲,未肯有一字往来。忽蒙赐书,存问甚厚,忧爱深切,感叹不可言也……一旦有患难,无复有相哀者。惟子厚平居遗我以药石,及困急又有以收恤之,真与世俗异矣。

这个时候苏轼可没想起来当年章惇是怎么帮自己的,反而是翻脸无情,拔刀相向,把抨击章惇当做了自己晋身的阶梯。

恩将仇报,落井下石,苏轼、苏辙两兄弟品行一至如此。

文章图片13

没成想,哲宗亲政,章惇重新被起复,又推翻了司马光等人的全部举措,新法继续推行。可章惇怎么会忘了他的“至交好友”呢!为了出这一口恶气,才有了苏轼晚年凄惨的遭际。

章惇的名声在后世不太好,也和他对待苏轼的态度有关。

很多人不了解个中因由,不知道苏轼的恩将仇报,同时又同情、喜爱苏轼,所以对章惇口诛笔伐。但“承天一柱,判断山河”,时人的这一句评语,足以说明章惇对于北宋王朝的功绩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