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能力岗位匹配,方可有所作为

 12345csdms 2023-04-09 发布于湖南

原创 土木公呈 土木公呈 2018-10-20 09:18

《传习录》读书笔记

(31)

能力岗位匹配,方可有所作为

图片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做些有益的事情,是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毕生探寻的生命答卷。关于这个问题,王阳明也有自己的见解。

我们知道,王阳明的一生,无论是在遭到贬谪、不被重用的至暗时刻,还是在飞黄腾达、平叛定乱的光辉岁月,寻求生命的意义始终被看作是比做官更重要的事情。为此,他穷其一生躬身实践、布道讲学。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传播思想、培养人才基本上成为其生活的全部内容。鼎盛时期,他的弟子有千人之众,影响甚广,以至于对此后几百年人们的思想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也因此被后世公认为是卓有成就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传习录》中,王阳明的学生陆澄对老师的“人才观”做了如下记录:

“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

大意是说:

“人要根据自己的才能去做事情,才能有所作为。如同夔(舜的乐官)之于音乐、稷(尧舜时主管农事的官员)之于农事一样,是他们的天性适合做这样的事情。成就一个人,就是要让他的心体纯然合乎天理。他做的事都是顺从天理,后世才会把他当作有才能的人。等到心里纯粹都是天理,甚至可以不为具体的才能所束缚时,即便让夔和稷互换工作,他们也能够做好。”

这段话反映了王阳明“人才观”的基本内容:只有把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作用。同时,这也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因材施教、随才成就、不可执一偏。他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并将这些优点和长处尽可能地放大,比如,若是勇于进取的人,就赋予需要大力开拓的工作;若是循规蹈矩的人,就给予相对保守些的工作;等等。

正因为如此,在给弟子讲学布道时,王阳明往往会根据每个人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需要调教的,他就直言给予棒喝;需要鼓励的,就设法激发他的自信。同时,他还鼓励每个人选择自己性相近、资质合的专业做事情,将兴趣和能力结合起来,以求产生最好的效果。

读王阳明的著作,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虽然雄辩滔滔,但并不以主观凌驾别人之上,往往以案例和故事进行启发式教育,让人很容易接受。用心学的话讲就是“不执”,用佛家的话就是“无我”“心如明镜、物来则照”,用道家的话就是“以心观心”“虚己应物”。其实,他的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讲学布道上,在日常生活、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在工作中也都体现得淋漓尽至。这既是他本人能够成就一番伟业的根本方法,也是培养造就大批人才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鼓励弟子们进行大胆探求、力争成就一番事业的同时,王阳明也发出告诫,要时刻存养心性,在其位谋其政,在任何岗位都要做好本职工作。他说:

“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皆是'不器’。此惟养得心体正者能之。” 

大意是说:

 “像《中庸》所说,'身处富贵则做富贵时该做的事;身处患难则做患难时该做的事’,这都需要拥有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而这只有存养心体达到中正的人才能够做到。”

人生无常,梦想常常跟不上现实的转变。我们既要能够适应安逸的生活,也要坦然接受命运的坎坷,这也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更为重要的是,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并把做事的过程当成修行的过程,日久天长,就会事理融通,达到“不器”的境界,从而真正成就自己,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些贡献。

- END -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