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两汉四百年54

 中医知识圈 2023-04-10 发布于山东


六十三、董仲舒和建元新政
董仲舒对汉武帝的作用被后世儒家给无限扩大了。
出身富裕的董仲舒家里藏书颇多,诸子百家里很多观点都被他吸收了,并且往儒家这个大锅里放了一点,于是煲出了一锅有自己独特口味的新儒学。
后世人对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说比较熟悉,但其实你看孔子、孟子包括后来的荀子三位儒家大师的学说里,对所谓的天意都看得很淡,都强调秩序和仁爱之心,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孟子说“贫富寿夭,错然在天,不可损益”,以当时的人当然无法否定有天意命运这件事,但这就是个客观规律,并不是你做了什么,老天爷就立刻跟你来个互动,只有搞阴阳五行的方士们才最喜欢玩互动的神仙游戏。
实际上,汉武帝跟秦始皇一样,喜欢跟方士玩耍,求长生之术,但你以为这就是崇黄老之术?那可大错特错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跟后世的《道德经》虽然文字仿佛,但经过一番改造,其实根本意思都被改造了一遍。
你说这是为什么呢?所谓六经注我,当我想法变了,书籍的内容焉能不变?
汉家的皇帝从来都是擅长权术,受法家影响颇大,但被董仲舒改造过的新儒术恰如其分的满足了皇帝对于中央集权的需求,也在信仰上强调了皇帝跟天之间的神秘互动,来给皇权加一层神权的背书。
但这位董仲舒可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其实早在汉景帝时,董仲舒就被当时的皇帝征召为博士,放在中央当顾问用,很显然,这位董博士长期坐冷板凳,皇帝没太顾得上问他。
于是董仲舒就开始到处去游学,讲课,传播自己的学问。
这就跟一些野生经济学大师一样,正规出身谋不到,但总归有个官方背景,到地方上自然陡然名声大噪,到处讲课,收了很多徒子徒孙,徒子徒孙们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土包子,董大师又很会自我包装,讲课都不露脸,隔着个纱帘子显得更高深莫测,于是原始饭圈文化就此兴起,各地纷纷涌现了大量的粉丝群,汉初不像现在,随你是谁都得接受义务教育,那时候能够上学的起码也是个小中产,能跑去跟风听大师讲课的,在地方上都不是泛泛无名之辈。
董仲舒到处演讲一圈以后,名声大噪,等到汉武帝当上皇帝,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一下子得到了好多地方的举荐信,这回再回长安,就跟当年的冷板凳博士待遇那就完全两回事。
《汉书》上有个董生对策,号称天人三策,但奇怪的是,这件事《史记》上没有记载,也不排除司马迁不太喜欢董仲舒,又或者是《武帝本纪》因为时代的缘故失传。
儒家能壮大的根本就是通过教育让人成为君子,但在世家出身的司马迁看来,出身决定了一切,倘若出身不够,就要资历来熬,否则就是佞幸之辈,汉武帝提拔的儒臣,但凡出身没那么好的,在史记里都被黑得不要不要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喜欢评论人的司马迁故意在《史记》里贬低董仲舒也就容易理解了。
等到班固写《汉书》的东汉年代,儒家已经成为正统很多年了,所有的文人自动是儒家子弟,对于兴盛儒学的董仲舒,班固当然要大大的吹嘘一番了。
但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所谓的董生对策,你会发现,注重实际的汉武帝没太把董仲舒当一回事,不过对他提出的君权神授,神秘学加持还是很赞成了,因为这可以拿来确立自己地位不容动摇的法理,那是天意,凡人是不能过来质疑,也不能过来妄图夺取。
后来董仲舒玩大了,一遇到天灾人祸,立刻就拿出天人感应来说事,试图操控政治,这就让皇帝很生气,差点派人直接把董大师给杀了,后来据说是可惜他的才华,才放了大师一马。可见野生大师生存法则第一要紧是懂得守自己的本分,政治不是你想玩就玩的,试图用舆论来操控朝政,都是在作死。
汉武帝是个很爱才的人,但这才华必须为我所用,董大师最后没有死在皇帝的诏令之下主要还是他有用,董大师作为汉武帝以儒术治天下的旗手,突然就被皇帝给杀了,不免就会引得用玩黄老之学反对中央集权的人各种编排,这会影响到政局,于是董大师就因为有才保住了一条老命。
事实上,李斯当政的时候也提出过废黜百家,甚至发动了一场焚书活动,但这是李斯本人的意思吗?在始皇帝死前,李斯一切都以始皇帝心意为先。
对于追求大一统,君权至上的皇帝来说,一旦确立了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废除百家是必然的选择,百家争鸣当然有他的好处,在学术上激烈的思想碰撞能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就好像不统一文字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更优美的汉字形态,但没有一个意识形态上的大标准,却一定是不利于大一统的。
诸子百家争鸣看起来是学术之争,其实都是权术之争。
后来东汉学阀兴盛,大家都是儒学了,为了谁更正统的问题,互相派出刺客,各种追杀不死不休的事多了去了,学阀即门阀,门阀即政治传承。
汉武帝是个爱恨非常分明的人,喜欢的人一定要留在身边,不管什么出身,一定会破格提拔。
董仲舒在汉武帝一朝根本没有得到重用,偌大的名声居然连个长安的亲近官僚都没混上,反倒是先后送给了两个性格暴戾的诸侯王做国相。
江都王刘非是个桀骜不驯,一心想干点谋反大事的人,中央政府派过来的官员经常被这位王爷各种陷害,汉武帝碍于兄弟情分也没有太为难他,但平时防范得很厉害。
假如皇帝真的喜欢董仲舒,他会这么安排这位老夫子吗?
摆明了不喜欢董大师,找个膈应人的地方去坑人罢了。
董大师后来二度被征召,送给胶西王刘端做国相,刘端的国相基死于非命的比例不要太大,给个儒生派到送死的地方一次又一次,你真的很难说这是一种重视。当然了,史书上说是因为公孙弘嫉妒董仲舒,使得坏。
但汉武帝是个什么人?他真的想用的人,连他妈都干涉不了,何况一个臣子?
吓得魂飞魄散的董大师在胶西提心吊胆混了四年生活,终于靠着装病逃回了老家。
但汉武帝可没放过他,隔三差五还派人过来看看他干了点什么,正经史书上说是重视董仲舒的意见,我就呵呵哒了,主要是董老夫子名声太大,喜欢哔哔天人感应,议论朝政,有人看着,能不瞎说话,免得皇帝又背上杀人的恶名。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刘端或者是用来借刀杀人的刀,可惜这位暴戾的兄长居然没能下得去手。
所以YY建元新政是董仲舒给皇帝提出来的,未免太天真了。
皇帝从一开始就决心完成父祖没干成的事,文帝想改元,被功臣集团给顶回去了,目的就是要让这个皇位始终有点不明不白,这样功臣等于捏着皇帝的把柄,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最后这都成了董仲舒的功业,怕是董仲舒自己听了老脸也要涨的通红。
实际上,引发小皇帝刘彻跟老祖母窦太后之间矛盾的建元新政中心就是四个字:巩固皇权。
新政三条:兴儒学、除弊政、诏贤举荐贤良
用儒家礼仪是为了强调自己皇权是天赋的,跟你们这帮功臣没半毛钱关系,背后的潜台词是共天下什么的,不可能的。
除弊政本质上就是新皇帝立威。先让你们诸侯们回自己的封地上去,这叫列侯就国,所谓人走茶凉,再有权势,回老家了,就无法影响朝政了。除关,就是解除函谷关的出入禁令,这就跟高速公路收费一样,有禁令那么拿到文件是不是得花钱?照理说和平了那么久,早就该解除关禁了,奈何其中财源滚滚,把持的人谁愿意放弃财路,那只好苦了老百姓。再就是检举皇家和窦家外戚的种种不法行为,利用皇帝的权威,用法律作武器来打压这帮皇亲国戚的嚣张气焰。
至于命令举荐贤良那就更容易理解了,完全是皇帝用自己看得上,提拔的新人,用了新人当然就要除掉旧人了。
就看这些条条款款,哪一样是董仲舒这种老夫子能拿得出来的?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董仲舒假如有这么厉害的手段,怕是早就死在窦太后的拐杖之下了。
老太太生气就在于小皇帝翅膀还没硬,就想着不听自己的话,等他树立了权威,自己不得老老实实在后宫里活活憋死啊。
窦太后跟孙子的斗法其实也是在树权威,所以这场斗争里,皇帝被敲打了以后,老太后的气就消了。
祖孙俩得以相安无事熬到老太太过世,小皇帝真正的掌握朝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