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感悟之21-25章

 以仁通志 2023-04-10 发布于陕西
第二十一章
原文: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翻译:
由真诚而能明善,是出于本性;由明善而能真诚,是出于教育。真诚到一定程度就会明善,明善到一定程度就会真诚。
感悟:
有人没读过书,他做的事情都很正确,为什么?因为真诚,真诚的人不用人讲也知道什么是善,自然而然的行善。有人没那么真诚,做事情常纠结和后悔,这时候要接受教育来理解善,通过行善让自己越来越真诚。
第二十二章
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翻译:
只有在全天下真诚到极点的人,才能够充分实现他本性的要求;能够充分实现本性要求的人,才能够充分实现众人本性的要求;能够充分实现众人本性的要求,才能够充分实现万物本性的要求。能够充分实现万物本性要求的人,才有可能助成天地的造化及养育作用。可以助成天地的造化及养育作用的人,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感悟:
万物本为一体,只不过呈现的形态不一样,有的是动物、有的是植物、有的是人类、有的是泥土、有的是日月。人类是万物之一,如果说人有什么特殊之处,那就是有一颗能够感知万物的心,这颗心可大可小,大的时候能够感知天地,小的时候只能感知自己。什么时候心会变小呢?不真诚的时候;什么时候心会变大呢?真诚的时候。
不真诚的人,他看不清楚自己。真诚到极点的人能感知一切,能领悟天地运行的规律,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天地生养万物,这样的人可以和天、地二者并列,因为他们做的是同样的事情。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翻译:
其次谈到修养功夫,就是要推究隐微的意念。由隐微的意念能够产生真诚的心态。真诚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到一定程度就会彰显开来;彰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出光明;光明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动力;行动到一定程度就会带来改变;改变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转化。只有在全天下真诚到极点的人,才能够教化众人。
感悟: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之所以难移,是因为人内心深处的意念是长期形成的,非常牢固。要想改变自己,首先要探究内心深处的意念,让它一点点的变化,坚持下去就会从内而外的产生行动,最后达到改变自己的目的。要探究内心深处的意念,要求我们对自己真诚,不欺骗自己,这样才能看到它、改变它。
为什么改变别人几乎不可能?是因为人对自己都很难做到真诚,更不要说影响别人。若想改变别人,必须先改变自己,让别人看到你的真诚和行动,自然而然的去影响他们改变自己,而不是强行的灌输大道理,那是不可能进入他们内心深处的。
第二十四章
原文: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翻译:
抵达真诚到极点的人,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会有祥瑞征兆。国家将要灭亡时,必定会有妖孽作怪。它显示在蓍草与龟甲的占卜中,也影响了人的行为举止。灾祸和福气将来来临时,是好的,必定可以预知;是不好的,也必定可以预知。所以,真诚到极点的人,如同神一样。
感悟:
国家有祸福,我们普通人也有祸福,与其求神算命,不如努力让自己真诚。人真诚之后,就知道自己是做了好事,还是做了坏事,按照因果推算,就会清楚是有好事发生,还是有坏事发生,同时也提醒自己“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第二十五章
原文: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翻译:
保持真诚,就会自己成就潜能的要求;然后,道也会自己展示出来。保持真诚,万物的结束与开始都会如实进行。没有真诚,无一物可以存在。因此之故,君子非常重视要让自己真诚。做到这样的真诚不止于成就自己,还要成就万物。成就自己,显示了仁德;成就万物,显示了明智。这两者都是本性所有的能力,是把外在的途径与内在的途径结合起来说的,所以要配合时机做适当的处置。
感悟:
每个人生来就有属于自己的潜能,遗憾的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清楚它是什么,但不要灰心,只要从现在起努力让自己真诚,就会一步步搞清楚,清楚之后继续保持真诚,不要干扰潜能的发挥,让它像种子一样成长,久而久之就可以成就自己。人能成就自己已经很好了,也很不容易。如果能进一步帮助别人发现潜能并成就别人,就更好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