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92)——赚曹休·孙权称帝

 新用户6303bXRU 2023-04-10 发布于重庆

(紧接上期)

孙权围攻江夏,曹睿在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没有发兵援救,只派了治书侍御史荀禹前去慰劳江夏守军,同时令征东大将军曹休进攻寻阳(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在孙权的东南方向牵制孙权。

荀禹的个人资料不详,也许是颍川荀氏宗族子弟吧。这人很聪明也很有责任心,给他的任务只是去劳军,他却想着怎样助文聘一把,解江夏之围,因此,他有意识地把沿途经过郡县的郡县兵集中起来,加上自己的一千名随从,也有好几千人。

当时江夏郡的治所在石阳县(今武汉市黄陂区黄花涝),荀禹带着这支几乎没有什么野战经验和能力的队伍悄悄登上石阳附近的山上藏起来,等到天完全黑下来以后,下令全军举起火把在山上大呼小叫地不停游走,造成大军来援的假象。

之所以要等到晚上才行动,是因为白天制造不出这种效果。按照当时使用这种疑兵计的常规做法,是每人举两支火把,这样的话,看上去就有一万多人马。

孙权看见无数火把在山上流动不息,真以为援军来了,于是撤兵。文聘趁机出城追击,取得了一些战果。因此功劳得到增加五百户食邑的赏赐,使自己的食邑达到一千九百户。

东吴的领江夏太守是孙权从弟、扬武中郎将孙奂,因为此次战争是在江夏境内发生的,所以也带兵参与。孙奂令所部将军鲜于丹率领五千人先行出发,截断魏军粮道。自己亲率吴硕、张梁二人带五千兵为前锋,攻下高城(今安徽省宿松县),降服三名魏将。

孙权大军撤退时,命令孙奂在前面等候,孙权率军经过其驻地时,看见孙奂军阵整齐,无比感慨地说:“最初我还担心他比较迟钝,如今看他治军,许多将领都不及他,我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任孙奂为扬威将军,封沙羡侯。吴硕、张梁二人也升任裨将军,赐爵关内侯。

西路军诸葛瑾被魏国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打败,张霸战死,阵亡一千多将士。司马懿因此功劳升任骠骑将军。大将军曹真在寻阳击败诸葛瑾的另一部将。

东吴驻防寻阳的是在此屯田的审德,被曹休攻破,审德被杀。曹休因此攻和后来收降吴将韩综(韩当的儿子)、翟丹等,升任大司马,都督扬州。

韩综投降一事是在孙权进攻江夏时期发生的。当年,东吴老将,先后跟随过孙坚、孙策、孙权的韩当去世。

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今河北省迁安县东)人。擅长骑射,孔武有力,被孙坚看中,跟随孙坚,屡立战功,但因韩当出身低微,是军中奴隶,和其他将领的身份悬殊,虽然战功卓著,但终孙坚之世,只做到个别部司马。

后随孙策东渡,成为孙策亲随,这才有所升迁。先升先登校尉,授兵二千,骑五十匹。从征刘勋,破黄祖,讨鄱阳山越,领乐安县(今江西省乐安县)长。又升中郎将,战赤壁,袭荆州,升偏将军,领永昌太守。夷陵之战中又立功,升威烈将军,封都亭侯。

黄武二年,封石城侯,升昭武将军,领冠军(今河南省邓州市)太守。后来又加都督,统领东吴精锐部队和解烦兵一万人,征讨击败丹阳山越。不幸于此年病逝,儿子韩综继承爵位领兵。

孙权进攻石阳,因为韩综父丧,丁忧在身,没让他随行,叫他守卫武昌,没想到韩综在武昌淫乱不轨。孙权看在韩当的面上没有追究他,他自己心虚害怕,就载着韩当棺材,带领母亲、家属、部曲男女数千人投降了曹休。魏国任其为将军,封广阳侯。

韩综投降后,经常带领魏军进犯东吴边境,杀害百姓。孙权对他切齿痛恨,但又无可奈何。一直到孙权去世后,魏吴东兴之战中,诸葛恪才杀了做魏国前锋的韩综,将首级送到孙权灵前祭拜。此时距其投降已二十六年。

随后吴将翟丹也投降曹休。原鄱阳太守王靖也打算叛逃到曹休那里去,但因事情败露,被灭族。吴将张婴、王崇也投降。

第三节 诱击曹休

攻出去不行,那么,把敌人引进来呢?孙权准备尝试一下,小打小闹输了,玩一把大的赚回来。

吴黄武七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首次北伐,引起魏国朝野震动,曹叡亲率大军至长安,调度指挥关中、雍州、凉州魏军对付诸葛亮。以曹休为大司马都督扬州,防备孙权。孙权趁机精心设计了一个针对曹休的战略行动。

上一年底,鄱阳人彭绮自称将军聚集数万人造反,并明言是为魏讨吴。魏国朝中有人提议趁机伐吴,曹睿有些动心,受到中书令孙资劝阻,认为彭绮造反不会对吴国造成很大的危害,很快就会被讨灭。

孙权以周鲂为鄱阳太守,与建武中郎将胡综一起征讨,生禽彭绮,送到武昌。孙权加周鲂为昭义校尉,命令周鲂秘密寻找一些隐居山中在北方有一定知名度的旧族名帅,让他们给曹休送假情报,引诱曹休来进攻。

周鲂才因功升迁,听孙权如此安排,敏锐地感觉到要有大事发生,就毛遂自荐,说恐怕那些人不足以胜任,弄不好反而会泄露机密引不来曹休,不如让我亲自诈降曹休,引曹休上钩。孙权一想,正好,曹休不是喜欢招降纳叛吗?就投其所好吧,于是同意了周鲂的请求。

周鲂回到鄱阳就给曹休写了封诈降信,列举了七条投降的理由和曹休前来接应的好处,派亲戚董岑、邵南送达曹休。

七项事宜,简言之为:

一、我久有归顺之心,苦于一直没有机会,现在调防鄱阳与你近在咫尺,机会来了,希望你明察我的诚意,接受我的归顺;

二、事关我的生死,请你保守秘密,并尽快答复;

三、孙权及众将分出各地,武昌只有三千守兵,你率一万精兵从皖来攻,我作内应,必能成功;

四、来送信的董岑、邵南二人从小在我家长大,我视之如儿子,你尽可相信;

五、鄱阳人表面归顺东吴,实际上乱心犹存,很容易引起骚乱。又守卫空虚,你如从皖道进住江上,我就在江南对岸历口接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六、孙权出兵攻石阳,很快就能取胜回师,你一定要抓紧时间,如果错过了时机,我就只有死路一条;

七、你还得要准备好将军、侯印各五十颗,郎将印百颗,校尉、都尉印各二百颗,用来奖励参与起事的人。还要做几十面大旗作为标识,来了后四处插放,使这里的人看见后知道此处已经属于魏国了。

为了消除曹休的顾虑,确保诱敌之计成功,孙权和周鲂密切配合,演了一出苦肉计。孙权不断地派出官员去问责周鲂,周鲂装出备受委屈的样子,不惜在郡府门前断发谢罪。曹休听说后,不再怀疑。

此时魏国司马懿刚好平定了孟达的叛乱,处于诸葛亮一次北伐过程中,曹睿征求司马懿的意见,先伐(蜀)汉还是先伐吴。

司马懿认为应该先伐吴,理由是“东吴以为我军不擅长水战,所以敢分散驻扎在东关。要进攻敌人,一定要先扼住其咽喉再打击其心脏。夏口、东关,就是东吴的咽喉和心脏。可以先派陆军佯攻皖城,吸引孙权东下,然后派水军进攻夏口,乘虚而击,就像神兵从天而降,一定能打败东吴。”

曹睿觉得是个机会,采纳司马懿的建议,分三路伐吴:

中路军由曹休统率,率领十万大军,从寿春直奔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

东路军由由建威将军贾逵都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约二万人,从豫州出发,经西阳(在安徽省桐城市东北)直扑东关(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七十里);

西路军由骠骑将军司马懿率领,从宛城进攻江陵。

尚书蒋济上表谏劝,认为:“我方深入敌境,和孙权的精兵相对,而吴将朱然等驻军在上流,如果从曹休后面进攻,我方难以取胜。”曹睿不听。

三军待发时,曹休接到周鲂的投降书,立即上报曹睿,请求带兵深入。曹睿下诏令司马懿停止前进,令贾逵与曹休会合,一同进兵。

眼看曹休上钩,孙权在为自己的设计取得成功而喜悦的同时,也十分慎重地进行安排布置,准备将进入圈套的曹休一网打尽。

辅国将军、领荆州牧陆逊再次被委以重任,出任大都督,并假黄钺,“统御六师及中军禁卫而摄行王事”,过了一把当王的瘾。孙权真是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自己统兵打仗的能力不行,干脆将军权全部交给陆逊——即使这样做暗含风险,因为陆逊是江东士族的代表,与孙权矛盾重重,不论是个人恩怨还是家族恩怨。

奋武将军、领彭城相朱桓为左部督;绥南将军、领九江太守全琮为右部督,各领三万人马跟随陆逊。陆逊所领的六个师为三万人,中军禁卫最少一万,也就是说,这次出兵不下十万人,占东吴全部军队的三分之二,可见孙权对此次作战之重视。集重兵于一役,力求全歼曹休,以辉煌的战果来提升自己的声威,营造出称帝的氛围。

出征仪式上,孙权亲自为陆逊执鞭,百官屈膝相送,给足了陆逊面子。

战前会议上,朱桓认为曹休本来是因为曹氏亲戚才被信任,并不是智勇双全的名将,此次交战必定失败,失败后会从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市北峡关)、挂车(今安徽省桐城市北)方向逃走,这两条道路都十分险要,如果以一万兵在此阻截,可以全歼敌军,生擒曹休。

朱桓还自告奋勇地提出由自己带领所部前往,并预言“如能生擒曹休,就可以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威逼许昌、洛阳。”朱桓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不能错失。孙权先和陆逊商议,陆逊认为不行,朱桓的这个建议被搁置。

曹休进军不久就警觉过来,知道上当了。他以被人欺骗和引诱为耻辱,仗恃自己人马众多,不但不退兵,反而愤怒地要与陆逊交战。一方早已设下埋伏,以逸待劳;一方明知上当还贸然出击,交战结果不言自明,曹休大败,退至石亭(今安徽省潜山县东北),果然选择的是夹石、挂车路线。

陆逊既熟悉地理,又早有准备,率朱桓、全琮发动夜袭。曹休军大乱,士兵四散奔逃,盔甲辎重丢弃一地。吴军三路并进,斩杀俘获一万多人,缴获牛马骡驴车乘一万多辆和全部军资器械。曹休狼狈而逃。

曹休大军到皖时,东吴一支部队却大张旗鼓地出兵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蒋济发觉苗头不对,又立即上疏说:“如今敌人故意在西边出现,一定是要集中兵力攻击东面,应该紧急下诏令各路军援救曹休。”

针对曹休的行军路线,前将军满宠也认为有危险,上疏建议:“曹休如今走的路线,背湖旁江,易进难退,此兵之洼地。如果进入无彊口(在夹石东南),一定要加强防备。”

那时交通通讯落后,曹休又失败得太快,这两份上疏还没转到曹休这里时,曹休已经踏入夹石死路。

很遗憾陆逊没有听从朱桓的建议预伏精兵于夹石,不然曹休真就插翅难逃。

不知道陆逊是怎么想的,十万大军中分出一万并不会带来战斗力的明显下降。西面,东吴与(蜀)汉已经恢复关系结为同盟;南面,交州已被安南将军吕岱两年前就占领了;境内山越也没有大的举动,还有什么好担忧和顾虑的呢?

陆逊一生的战略思想中只有一个核心,就是保西陵,认为西陵是重中之重。这种思想还一直延续下去,影响着陆逊的后继者。其实在魏灭(蜀)汉前,这种战略思想明显有误。整个(蜀)汉时期,(蜀)汉的进攻方向都是北方,从来没想过要进攻东吴。东吴没有必要集重兵于西陵,这反而影响了东吴的北伐。比如此时,诸葛亮正在第一次北伐,主力部队全部在汉中以北,怎么也不会突发奇想撤军回来偷袭东吴啊。

贾逵本来是主攻东关,抵达东关时发现吴军并没有多少防备,断定吴军是集中兵力攻打曹休。曹休深入敌境,一定会失败。此时又接到诏书与曹休会合,立即火速赶往夹石,水陆并进,急行军二百里,可惜还是来晚了,曹休已经战败,吴军正在夹石截断曹休退路。

众将不知该怎么办,有人提出等后军到了再说。贾逵反对,认为:“曹休兵败于外,路绝于内,进不能战,退不得还,安危存亡之时间不到一天。敌人以为我军没有后援,才敢大胆追击,我军现在快速出击,出其不意,摧垮敌人士气,敌人看见我军到来,一定会撤退。如果等待后军,敌人已经断绝道路,占据险要,再多的兵也没用了!”命令部队继续急行军,多摆设旌旗战鼓迷惑敌人。

贾逵部前锋朱灵率军赶到时,被困在夹石中的曹休部将,建武将军、兖州刺史王淩也力战突围。吴军见有援军来救,摸不清虚实,立即撤退。

曹休军是仓皇而逃,连粮食也没有了。贾逵占据夹石,把兵粮提供给曹休,曹休的军队才恢复了元气。

贾逵与曹休的私人关系并不好,有过节。曹丕时想授予贾逵假节为督的特权,曹休反对,说:“贾逵性格刚烈,经常辱骂将领,不可为督。”曹丕就没给。这次如无贾逵相救,曹休也许会连命都没有了,而曹休居然不领情,不感恩,反而责怪呵斥贾逵来晚了,下令让贾逵去打扫战场,收捡丢弃的仪仗器械。

贾逵确实是个性格刚烈的人,根本不吃曹休这一套,直截了当地对曹休说:“我是为天子作豫州刺史的,不是来打扫战场收捡仪仗器械的。”说完带起自己本部人马就回去了。

然后两人分别上书打嘴仗,互相指责。曹睿知道贾逵耿直,但曹休是宗室,不好处理,干脆就不理这事。曹休一直想给贾逵安上个罪名,贾逵也不解释,大家都认为贾逵做得对。

人和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啊!

曹休从来没有遭到如此巨大的失败,耿耿于怀,气愤难平,以至当月背上生毒疮而死。

第四节 乘势称帝

此次大胜,让孙权兴奋不已,在武昌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让左右把吴王专用的御盖安放在陆逊的车上,从宫殿门进出。赏赐给陆逊的都是御物上珍。

当然也没忘记引诱曹休来袭的首功之人周鲂,在庆功大会上,饮到酒酣耳热时,孙权对周鲂说:“君下发载义,成孤大事,君之功名,当书之竹帛。”立即为周鲂加上裨将军头衔,赐爵关内侯。

其实就三国全局形势来看,此次战役算不上涉及全局的重要战争,只是场局部战争而已。孙权之所以兴奋,除了这次行动是自己一手策划的经典之作外,主要还是这次胜利给自己称帝营造出了非常好的氛围。格外地恩宠陆逊,觉得大将军名号已不足以彰显陆逊的功勋,加为上大将军,其实也是借此笼络以陆氏家族为首的江东士族,减少称帝的阻力。

果然,就在第二年(229年)春,公卿百司皆劝孙权正尊号。四月,孙权在武昌城南举行郊祭,即皇帝位,改元黄龙。追尊父亲破虏将军孙坚为武烈皇帝,母亲吴氏为武烈皇后;兄长讨逆将军孙策为长沙桓王;以长子孙登为皇太子。将吏皆进爵加赏。

所谓“正尊号”,就是公卿百司认为孙权即吴王位时就已经是皇帝了,此时只是正名而已。这种思维既混乱又有些妄自尊大。因为吴王是曹丕所赐,当时孙权也确实称臣于曹丕,一个皇帝怎么能封出另一个皇帝,一个皇帝又怎么能称臣于另一个皇帝?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孙权追尊孙策为长沙桓王的事情。

孙权是在全面继承孙策政治、军事、行政、领土遗产,在孙策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成就了帝业。孙权称帝后,没有追谥孙策为帝,仅追谥为长沙桓王,封其子孙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有亏于孙策的功绩,也有负于孙策的传位之恩,引起了史家的不平。

陈寿写《三国志》时就直言不讳地说“割据江东,是孙策打下的基础,但是孙权却对孙策的尊崇不够,儿子也仅封了个侯爵,道义上是不够的。”指责孙权忘恩负义。

大概这就是帝王和文人的区别吧,陈寿只看到表面现象,没看到这件事中蕴含的政治利害关系。

孙权追谥孙策为王,更多的是从政治上考虑,而不是从人情功绩上考虑。封其为帝,其子尚在,就牵涉到继承权的问题,容易造成政治混乱,这是孙权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封其为王已是天大的恩惠了。

后来果然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孙绍死后,儿子孙奉继承爵位。孙皓继位为帝后,就有传言说应该立孙奉为帝,孙皓立即杀了孙奉。天家无情,历代如此,畸形的皇权体制是容不下骨肉亲情的。

随着孙权的粉墨登场,理论上的三国历史阶段才真正出现。

孙权称帝,改变了政治格局,给以继承汉朝自居的蜀汉政权带来了一道难题。蜀汉政权为了保持自己的合法性,一直不承认曹丕禅汉的合法性,认为是篡汉,要坚决予以消灭,那么,孙权称帝是不是篡汉呢?又该怎样对待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