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症状“吐涎沫”,经方五六七八个,体会辨证论治

 dzlbs 2023-04-10 发布于四川

第一类:阳虚。

《伤寒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金匮要略》:上焦有寒,其口多涎。

类型:肺脾阳虚有寒

治则:温肺散寒,暖脾摄唾。

方剂:甘草干姜汤。

处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伤寒论》: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类型:肺脾阳虚。

治则:益气健脾,温阳摄唾。

方剂:理中汤。

处方: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三两。

理中汤包含甘草干姜汤,大致属于同一类型。

第二类:阴虚。

《金匮要略》: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这个条文虽然没有说可治疗“吐涎沫”,但应用中经常使用。

类型:肺胃阴虚有热。

治则:润肺益胃,降逆下气。

方剂:麦门冬汤。

处方:麦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炙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第三类:阴阳两虚。

《伤寒论》: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

这一条,虽然没说可治疗“吐涎沫”,但临床上可用。炙甘草汤主治,第一,是条文所述。第二就是虚劳肺萎吐涎沫。

如果要说,还可以有第四类。

阳虚后饮邪积聚。

处方这个就比较多了,比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小青龙汤,小半夏汤,泽泻汤等,个人认为都可以使用。

临床中,可以酌情考虑益智仁等加强摄唾。

找了几个医案,可以体会一下

苓桂术甘汤医案:(这个医案我曾经拿出来单独分析了一下,有兴趣的可以翻看之前文章)

范勇医生医案(新中医,1993.4.43)。

“刘某,女,19岁,1989年2月13日初诊。15岁时曾患肺结核,经抗痨治疗后痊愈。但此后逐渐口吐涎沫,纳谷不馨,历时四载,逐渐加重,乃就诊。患者曾间断服用阿托品等,但药后口干异常,停药又复唾如故,且背部寒冷,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润,脉沉缓。初辨为中焦虚寒,治拟理中汤加味,服药十剂未效。遂思其故,此患者非脾胃虚寒,乃水湿困脾,当从饮论治,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18g桂枝10g白术10g干姜6g

炙甘草6g

服一剂排尿较多,胃纳转佳。三剂后土唾止,背冷若失,减茯苓为9克,加入党参19克,再服。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按语:肺痨之后,肺气耗散,子病及母,脾阳难运,津液输布失常,积而为饮,致频频吐唾,用苓桂术甘汤加味,给邪以出路,饮去唾止。然久病必虚,饮去证缓之后,当减少茯苓之渗利,加入党参以补虚。

麦门冬汤医案:权东园医案(《古方新用》1981:63~64)

王某,女,14岁,学生,1968年6月15日初诊。患脑膜炎,经西医治愈后,经常口吐涎沫不止,吃东西时尤著,且伴有性情急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平不数。据《伤寒论》:“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之意,给以理中丸治之,效果不显。又据《金匮要略》“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之意,给以苓桂术甘汤治之,仍无效果。继欲用甘草干姜汤治之,因上述温补无效,遂按虚热肺痿,用麦门冬汤治疗。

麦冬21克,党参9克,半夏9克,炙草6克,大枣4枚,粳米9克,水煎,3剂。

服3剂后,初见疗效,口吐涎沫有所减少。上方加重半夏、麦冬之用量,最后半夏加至24克,麦冬加至60克,每日1剂,连服20余剂,病愈涎止。

该方曾用于我深圳一朋友,严重吐涎沫,夜间床前必备垃圾桶,坐公交车也会吐十来次,一剂大效,症减一半。

甘草干姜汤医案(张应瑞医案,江西中医药,1960,4,47)

聂某某,女,45岁,1951年春,产后失调,体渐瘦弱,面色苍白,头眩晕,时吐白沫,咽干口淡,夜卧不安,舌无苔少津液。前医误认为血亏阴伤,曾以大剂养血滋阴,佐以化痰之剂,治疗经旬而病不减,唾沫剧增,神疲体乏。余诊其两脉细缓,右寸且弱,证属肺萎,遵仲景法,投以甘草干姜汤暖中摄唾。

干姜6克,甘草15克

晨进一剂,日方午唾沫大减。再进一剂,唾沫止,安然入睡,翌日方醒。续进滋肺补气之剂,调养数日而愈。

理中汤医案(张秀霞医案,新中医,1976,10,49)

林某某,女,23岁,急性肠胃炎后喜欢唾涎沫。一年前因饮食不洁而患急性肠胃炎,经治疗而愈合。此后凡吃生冷油腻食物则胃脘部隐痛不适,时伴作呕,反胃,嗳气,喜唾涎沫。本次因节日加菜,吐泻复作,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吐泻止,惟感疲乏头晕,纳差,口中吐涎沫特多。此属病后脾胃虚寒,本来投以理中汤即可,但患者煎药不便,故改用桂附理中丸10个,早晚各服一丸。第二天即觉唾涎明显减少,胃口好转,但口干喜欢饮,嘱其继续用药,或可改用淡盐水送服。五天后药丸服完,症状亦消除。

如有挂漏,敬请补充,指教!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烧白的中医】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