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助者的自动思维必然是错的吗?——谈评价自动思维的两个指标

 长沙7喜 2023-04-11 发布于湖南

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之所以出现消极负面情绪或行为,往往是由于他的认知是比较悲观和负面的,实际上事情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悲观和负面。但也存在另外的可能,他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他的想法就是对的。比如说他觉得别人不喜欢他,但实际上就是别人不喜欢他;她觉得她考试不会通过,但事实上她的考试就是不会通过,一如过去的考试经常都不会通过一样。

简而言之,患者认为生活是不美好的,咨询师只需要让他认识到实际上生活是美好的,心情就能得到好转,如果患者的生活事实上就是不美好的,那我们又要怎么想才能让患者的心情好转呢?

对此,认知行为疗法提出了评价自动思维的两个指标:有效性(validity)和有用性(Utility)。有了这两个指标就能解决上述的问题。

有效性是指个体的想法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许多的求助者心情负面,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看法悲观,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我们首先讨论想法的有效性,通过寻找多方面的证据(特别是相反证据),向求助者证明他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当他看到想法与事实相反时候,想法就能得到修正。

有用性是指想法是否有助于预期目标实现。有用性是非常有意义的评价标准。它能帮助我们解决这种情形:患者的看法是悲观的,他的看法还是有效的(即看法是对的)。当患者的看法是悲观的且正确的时候,咨询师需要和患者探讨有用性,也就是探讨这样悲观的看法对他的预期目标是否有帮助?是否能够有助于他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实现目标的想法才是有用的。

比如,假设存在这种情形,你孩子期中考试成绩差、排名倒数时,你头脑中出现一种念头,觉得你家孩子智商低。这时孩子智商低这个想法我们怎么去评价呢?首先考虑有效性,也就是说你这个想法是否是对的。你可以带着孩子去做心理测试,测试结果发现孩子的智商并不低,是正常的,处于中等水平。这种情况下,你的想法就是不正确的、无效的。一旦你意识到孩子智商中等的时候,你心情可能就变得好得多,对孩子未来成绩会有更好的预期

测试结果也存在这样的一种可能,那就是孩子的智商真的很低。也就是说,你的想法是对的。那你说的的确就是对的,你的想法就是有效的。但你的想法又有什么用呢?讨论有用性就离不开咨询目标和预期,当然我们知道家长希望孩子成绩提高,排名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就需要与家长进行商谈,我们怎么想会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呢。比如家长可以这样想:尽管孩子现在智商比较低,但经过训练和练习,将来他的智商可以提高,家长其实还可以这样想:尽管他智商不高,但我们可以通过勤奋和努力,做到勤能补拙,也能提高成绩。这两个说法都承认了现实——孩子当下智商很低,但同时也给到了努力的方向——说努力和训练,也能达成我们最终的目标。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我们分两种情形讨论了有效性和有用性标准的主要用途,实际上心理咨询过程中,对任何一个自动思维我们都要按照有效性和有用性两个标准来进行讨论。

自动思维的评价,其实是从两个维度来思考的,首先,这个想法是否符合事实,也就是有效性,其次,这个想法是否与最终的咨询期望或目标吻合,也就是有用性。

这里还要补充一句。有些疗法安慰我们说,生活是完美的,生活是美好的,但认知行为疗法不这样看。认知行为疗法认为,生活是不完美的,有时甚至是残酷的。残酷的现实就是摆在面前,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面对不完美的现实?如何从不完美中甚至残酷的现实中走出来?有用性的评价指标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指引我们走出不完美甚至残酷的现实,向着美好生活的目标前行。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