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马甲驹老师学经方(八)--桂枝汤3

 风清阳hr 2023-04-11 发布于河南

《伤寒论》涉及桂枝汤的条文有17条,涉及麻黄汤的条文9条,桂枝汤的条文远比麻黄汤多。麻黄汤的症状典型,治法单纯,辛温解表发汗就行。而桂枝汤涉及的理念更多一些,不仅发汗,而且小发汗的同时还要养津液益气。所以桂枝汤方证,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我们说汗吐下三法,虽然是祛邪的好办法,但是也容易伤人的津液。我们要始终关注人体津液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阳气是藏在津液里面的,津液虚了阳气自然也会虚的。这就是吐利丢失的不仅仅是水分,更多的是阳与气,所以好汉不禁三回拉,腹泻几次就虚了。

本条的吐利,又吐又利,那就说明要关注津液不足的问题了。吐利是里证的表现,吐利止,说明里证目前相对平和,此时身痛不休,身痛也是表证的典型特点,之前讲麻黄汤证的时候,说典型表证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也是表证的诊断要点。此时吐利止,里证相对平和,通过身痛不休,认为表证存在,而此时津液虚损,所以用桂枝汤。如果身痛明显,且脉沉弱,可以考虑桂枝新加汤。(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和,是个有大智慧的字。人体生病的原因在于阴阳失和。和,是调和,是平和、协和的状态,是健康的状态。病位在表,可以汗法,让邪气从表而去,病位在里,则通过吐下祛邪。邪不在表不在里,不能采用汗吐下三法,只能通过和解的办法,因此半表半里的治法被称为和法。

第53条: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中医治疗的目的也是通过各种办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恢复人体平和的状态。从这个角度而言,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八法,都属于广义的和法范畴。狭义的和法是半表半里的治法。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当解表,服桂枝汤后表不解,反而出现了烦的症状。可能是这个表证相对重,而桂枝汤的解表力度相对弱的缘故,想发汗却发不出来,出现了烦,也是病重药轻所致的表不解。

这时候怎么办呢?张仲景提出来一个先刺风池穴、风府穴的办法。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感冒的时候,风池、风府穴位附近的肌肉酸胀疼痛明显,针刺风池风府,甚至直接揉按也行,一定程度上能够宣散气机、缓解表证的作用,然后再与桂枝汤发汗则愈。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就是经常喝酒的人,《伤寒论》里面还有淋家、疮家、衄家的词,也都是类似的意思。比如衄家,就是经常流鼻血的人才能称得上是衄家,偶尔一次就不是。酒是粮食酿造,属湿热之品,喝完酒浑身暖和、甚至面红目赤、脾气暴躁、发酒疯等都说明酒性温热,酒入药也利用酒的辛温通达作用。

酒客,经常喝酒的人,体内湿热的特点都比较明显,往往都是舌质偏红苔黄厚腻,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酒客的基础上得了表证,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表证,而是内伤基础上的一个外感,是表里合病。外有太阳表证,内有湿热,当属与阳明太阴,热属阳明,湿为阴邪属太阴。里边是一个湿热,而桂枝汤本身是一个偏辛温补益的,会加重里边的湿热,所以与桂枝汤,得之则呕。

解表的时候人体气机都是向上向外的,桂枝汤辛温加重里面的湿热,湿热随着气机向上,胃气上逆则呕。解释说酒客不喜甘故也。反过来说,酒客应该就是喜偏寒之品,所以治疗湿热证的时候,都是偏苦寒清热祛湿的。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本条可以和第17条结合起来看,仲景在317条方后注强调说“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强调方证相应,服桂枝汤出现了呕、吐脓血,那就说明桂枝汤并不合适,方证不相应。跟它并不太合适。吐脓血多属于热盛动血,本来是里热证的基础上,出现了表证,属于表里合病,太阳阳明合病,这时候应该表里双解,如果单纯的给予桂枝汤辛温解表就不合适。古人也说了,桂枝下咽阳盛则毙。里实热证,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归根结底还是说明辨证有误的,太阳阳明合病的时候,你辨出了有太阳,用桂枝汤解表,而忽略了阳明病,忽略了阳明病的治法,就是辨证不正确,方证不相应,导致的临床误治,出现了变证、坏证。所以我们反复强调,方从法出、法随证立,首先辨证一定要准确。

桂枝汤和麻黄汤比较起来,都属于太阳病,桂枝汤相对麻黄汤而言为相对津液不足的表证,所以辛温解表的同时还有补益的作用。那什么时候不能用桂枝汤呀?第一,没有表证的时候坚决不能用,第二,表证的时候,津液不虚的时候,比如麻黄汤证,也不能用桂枝汤。第三,里边有热证的时候,即使有表的桂枝汤证,也一定要注意不能单纯的用桂枝汤(麻黄汤)。因为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辛温的桂枝汤(麻黄汤)会加重里热,导致热盛迫血妄行。

大家想为什么温病学派不用麻黄桂枝,畏麻桂如虎呢?因为温病感受温邪,属温热类疾病,热重容易伤津耗液,在六经看来多属阳明,所以陆九芝说“阳明为成温之薮”。温病是热证,即使在疾病初期阶段,在卫分的时候有表证存在,麻黄、桂枝这样的辛温药物虽然能解表,但是也能够助热,犹如抱薪救火。所以温病学派,一般不喜欢用麻黄桂枝来解表,甚至连荆芥都不用,用荆芥穗来替代。

在我们看来,如果表里合病存在,有表还是需要解表的,比如麻黄汤、桂枝汤证存在的时候,该用还要用,但用了麻黄、桂枝又担心加重里热,怎么办呢?辨证论治,既然有里证的热,那就在麻黄、桂枝解表的基础上合入清解里热的治法。比如石膏配伍麻黄的思路。就能够起到既能解表又不加重里热的复合治法,表里双解,就避免了“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桂枝汤条文我们讲完了。太阳病在《伤寒论》中篇幅很大,实际上太阳病很简单,就是病位在表的阳证。有表就解表,解表就离不开麻黄、桂枝、葛根、生姜、葱白。这是仲景常用于解表的5个药物。当然后世的羌活、独活、荆芥、防风等都可以纳入进来,以扩展我们的药证、方证。

太阳病主要就两个方证,麻黄汤、桂枝汤,也是伤寒和中风的代表。麻黄汤的典型表现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桂枝汤的典型表现是发热、恶风、有汗出、脉浮缓或浮弱。麻黄汤、桂枝汤鉴别点在于无汗、有汗,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需要注意,这是针对单纯表证而言的。如果表里合病,又不尽然,比如表里合病的麻杏甘石汤、越婢汤也会有汗出,汗出的机理和表证不一样。

麻黄汤、桂枝汤的鉴别点在于无汗、有汗,反应的是津液是否不足,因为表证的本质是津液聚集于体表欲汗出而不得汗出的病理状态,麻黄汤没有汗,所以表实,津液正气不虚,直接辛温发汗即可。而桂枝汤有汗出,津液正气有所不足,虽有汗出但邪气未去,所以仍需要解表发汗,但津液正气相对麻黄汤为虚,还需要合入芍药、甘草、大枣的养阴益气,扶正祛邪。所以太阳病是表阳(热、实)证。但桂枝汤相对于麻黄汤为虚。这里的热是表不解所致,不需要清热,只需要解表,汗出而散。从病机而言,太阳病基础上,表实,表现为无汗、脉浮紧的,就是麻黄汤证。太阳病基础上,表相对虚,表现为有汗、脉浮缓或浮弱的,就是桂枝汤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