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表未尽解,里热渐起,而津液已虚,怎么办?条文T027。2、28条

 谷秀稻香 2014-09-05

表未尽解,里热渐起,而津液已虚,怎么办?——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条文T027

原文: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擘)四枚,生姜(切)一两二铢,石膏(碎绵裹)二十四铢。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胡老讲解:

这一节,一般的讲的也都是错的多。这个太阳病啊,发热恶寒说明还在表,但是热多寒少。这个热多寒少啊,它是冲着这个发热恶寒说的,不是这个病特别的有壮热,不是那个样子。它这个发热恶寒,(是说)这个发热恶寒的情况,热比较多而寒比较少,(而)不是在这个发热恶寒之后另有大热而恶寒少,不是那个意思。那么这个寒少啊,我们讲太阳病,太阳病的恶寒是一个主要的症候,这个寒少说明这个表啊,要罢,就要解了。那么这个病呢,虽然发热恶寒,但是由于热多寒少,(则)这个病啊表欲解,热不退,恐怕要转成阳明里热的病,它是这么个意思。

可是转成阳明里热呢,你看前面白虎汤(26条白虎加人参汤),脉洪大,(但)这个脉微弱。微弱在这也是有两个意思,一方面冲上面说的,虽然发热恶寒,但是它寒少,表证欲去了,(而且)虽然这个热较比多,但是脉微弱,这个外邪已去啊,所以没有多大里热。这个脉微弱还有一个意思,底下他注了, “此无阳也”,这个“无阳”就是津液,就指津液说的。他这个书上啊,尤其在(论述)表证的时候,他常说的无阳都是指这津液,脉微者为亡阳嘛。脉弱,咱们头前讲了,阳浮而阴弱,那个弱就是血少了。总而言之就是气血俱虚呀,就是津液血液都少啊,所以他说“此无阳也”。“此无阳也”,不(是)指这热说的,上面明明说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还此无阳也,还没有热,这不是瞎扯吗。这一句真就有这么注的,这么注就是错的。这个“此无阳也”,没有津液,就是亡失津液。“不可发汗”,这个发汗啊,最耗伤津液了。(因为)唯独这个津液虚,所以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那么这个表不解怎么办呢?还发热恶寒嘛,那么就稍稍地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清肃其表里。这也是个发汗药啊,(虽是)发汗药呢但它不大发汗。这个越婢汤啊,在《伤寒论》里没有,在《金匮要略》里头有,它就是麻黄、甘草、大枣、生姜、石膏,这几个药(合在一起)就叫越婢汤;那么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合在一起)就是桂枝汤了,它是桂枝二越婢一。

这个越婢汤治什么呢?在《金匮》里头《水气篇》里头有,它治风水。所谓风水啊就是全身肿了,脉浮,出汗,身上没大热,同那个麻杏石甘汤差不多。麻杏石甘汤不也是嘛,喘而汗出,身无大热。它这个热半陷于里了,(而且)它这个汗出与桂枝汤的汗出是不一样的,它(是)由里往外,就是蒸而汗出,但是不到阳明病蒸蒸发热汗出(的程度),不到那个,所以无大热嘛。无大热就是冲着阳明里实说的,真正里实那蒸蒸发热啊,那身上热得很。它这个无大热,不到那个程度,但是里头也有热,所以搁石膏,但是表也有,(所以)他搁麻黄。越婢汤这个麻黄用的量大呀,它用六钱。我们要治这个表有水气,你要发水气,麻黄非重用不可。

那么在这个方子里麻黄用量相当轻啊,它把这个越婢汤用八分之一。源起这个麻黄用六两,我们现在用就是六钱,18克,要拿8除呢,不到一钱了,那很轻很轻的了。这个桂枝汤啊,用的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不)也是二倍吗?所以用桂枝汤用的比较多,但是也特别少。他把这两个方子合起来用了,合起来用呢,就失去越婢汤的作用了。我方才讲了,想要发水气,麻黄必须重用,那么连一钱也不到,它就不能去水气了。那么桂枝配伍麻黄啊,我们在临床上这个药物配伍的规律要知道,桂枝配合麻黄出大汗,而石膏配合麻黄呢反倒治汗出。你看这个方子呢,既有桂枝汤加麻黄,可以出点汗,但是又配伍石膏,出汗也不大,所以这个方子它清肃表里啊,它能够去里热,因为有石膏的关系,也能稍稍解外,(因为)有微量的麻黄,那么大部分呢还是桂枝汤证。我们结合这一段就可以看出,桂枝汤证比较多。由于桂枝汤证主要是津液虚,脉微弱,要有表不解,还(要)现桂枝汤证,但又不完全是桂枝汤证,它没有汗出。你看这一段里头啊,它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并没有汗出。可是没有汗出,又不能大发汗,因为脉微弱,桂枝汤证明显,但是麻黄汤证不明显,所以这个麻黄量特别小。而且他不搁桂枝二麻黄一汤,那个麻黄汤里没有石膏啊,因为还有热,所以稍用点石膏,这个石膏量也不重。我们再看看这个分量,搁到一起呀,每一个药只十八铢,古人这个度量衡啊二十四铢是一两。那么古人的一两呢,我们现在开方子就是一钱,古人都是一煎煎三付药嘛。这个十八铢不到一两啊,一两的四分之三。所以这个药啊,药量非常的轻。

那么吃了这个药啊,要是表里都有点热,可以用,但是(它)在这个发汗药之中是最轻最轻不过的药了,所以他搁个“不可发汗”,这个专指的是麻黄汤了。你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真正的表证无汗,我们一般常打算用麻黄汤。所以这个病啊,“脉微弱,此无阳也”,是万不能发汗,不能用麻黄汤。我记得有一个人问过我这一段,说“此无阳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是不是发汗药?我说这个不一样,它有所指,这个书说不可发汗,都是指的麻黄汤。那么这个地方用麻黄汤就了不得了,那非坏不可。所以说“脉微弱者”,就是亡失津液,这个不能用麻黄汤来大发汗来,根据这种病情啊只能够稍稍地清肃其表里而已,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我们讲到这,咱们讲的这几个方剂都是小发汗法。咱们头前讲的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和这个桂枝二越婢一汤,这几个方剂也各有不同。桂枝麻黄各半汤就是桂枝汤与麻黄汤,这两个证候相合,大致差不了什么,但是不可大发汗,全是小发汗法,药量都特别轻。桂枝二麻黄一汤呢,是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也是小发汗法。这个方子(桂枝二越婢一汤)尤其小发汗,它不但有表证,里头也有热,所以热多寒少,在这个地方你就看出来了,它这个表证要罢了,热多寒少,有入里之势,但是这个病非常地轻,脉微弱也就是邪轻的一个问题了,同时啊这个人津液也虚。(因此)这个不但麻黄汤用不得,用一般的桂枝汤也是不行的。所以它一方面用桂枝麻黄稍解其表,另一方面用石膏清其里热,它是这么一个方剂。


胡老自注:

太阳病,发热恶寒,表还未解可知。但热多寒少,而脉微弱,为表邪已衰,津液不充于外也,故不可以麻黄汤发其汗,宜与桂枝二越婢一汤。

方解:此于桂枝汤加麻黄、石膏,当治桂枝汤证汗不出而烦躁者,不过用量极轻,故主表邪甚微的轻证。

冯老按语:

这里关注的焦点是“无阳”,胡希恕老师率先提出此条所称无阳之“阳”,是指津液,揭示了经方医学的正确学术观点,而以成无己、张志聪等把“阳”作阳热解,代表了岐黄学术观点。(请参看导读篇)。

本条发热恶寒为太阳病,热多寒少,暗示了里热多,而表证轻,即呈太阳阳明合病,为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证。越婢汤见《金匮要略·水气病》:“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即是治太阳阳明合病,里热重表里水气皆重者,故麻黄、石膏用量俱重。本条所述方证,虽亦是太阳阳明合病,但因津液虚(无阳),故呈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证,治疗只能轻微发汗及清里。

学生总结与体会:

据老师所讲,本条解读要点:

1. "热多寒少"是就发热恶寒而言;

2. “无阳”是指津液不足,并非如某些注家所言为“无热”;

3.越婢汤治“风水”,重发汗去水兼以清里,本条一无水气,二是津液不足,表证仍在。是以轻用越婢并合桂枝汤;

4.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和桂枝二越婢一汤都属小发汗法,本条是表证未尽解,里热渐起,而此时津液已虚,所以予桂枝二越婢一汤轻轻发表兼以清里,用量极小。胡老在讲稿中对三个方证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仲景的辨证是非常细微的,后文中此种例子不是很多,学者明其理后自可心裁,所谓“良工尺度自能量”,仲景用意当在示人以法。

重温一桩公案——去“去桂”还是“去芍”?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条文T028

原文: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茯苓白术。

胡老讲解:

这个桂枝去桂呀,这个桂也可疑,在《医宗金鉴》它改芍药了,我认为这是对的。因为它这个表还不解嘛,你把桂枝去了,拿什么解表?所以应该(是)桂枝去芍药,我们经常用也是桂枝去芍药。我认为《医宗金鉴》还是对的,这个书错字有的是,像头前那个脉洪大,那肯定是错的。这段书主要注重这个“仍”字,它说这个病呀,根本就不是桂枝汤证。它根本就是“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根本就有这个病,就是这个证候。这个大夫看到这个“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唉!这个像表证,就给吃了桂枝汤了。这个就是药不对证了,所以这个病不会解的。他又看到“心下满,微痛”,心下指着胃说的,又满胀又疼,像里实,他又给吃泻药了,也不对头,所以他服桂枝汤,或又吃了泻药了这个症状一点(没)变,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才用这个方剂。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遭遇,他如果里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呀,影响表不解,那么里头胀满呢,你泻下也不行,非利小尿不可。

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由于小便不利,水不下行,这个里边呀——这个是(由)古人的临床经验看出来——里气闭塞,它表不会通透的,所以非利小便不可。你(如果)是发汗,越发汗越坏,发汗激动里边的水,那(变)证多端呀。那么下也不行。所以这里发汗呀或者下之呀,这个病是永远不变的。那么怎么办呢?有表证是有表证,你要兼利小便。它“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它肯定这是表证。所以用这个桂枝汤去芍药。芍药这个药呀,我们头前讲桂枝去芍药,它脉促胸满,气上冲得厉害,(用)这个芍药不对头的,它要去芍药。(而这)个小便不利呀,常由气上冲造成的。这个气往上冲,它诱导小便不往下行,所以利尿药里常搁桂枝,你要把桂枝去了(就不对),(比如)这个五苓散都有桂枝,什么苓桂术甘汤呀(都有)。那么去芍药是对的,因为它这个还有表证,所以还用桂枝汤。本来是个中风证,所以不汗出,就是因为要通小便,是小便不利的关系。如果这个人小便要是利,肯定他上边不会“心下满,微痛”,就是桂枝汤证。由于小便不利,影响汗不出,他气上冲得厉害,所以“心下满,微痛”,这个水往上不往下。那么表证仍然存在“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主要原因就是小便不利。所以他用桂枝汤把芍药去了加白术茯苓以利小便。小便一利,这个桂枝汤就发生作用了,表就解了,它是这么一个情形。我们在临床上要注意这一点,比如说一个感冒,那随便吃点发汗药就可以了,但是他要是明显的小便不利,身上发烧等等的,你要不利小便,他这个表绝对不会解的。那么他该用哪一个解表药还要用,但是非加利尿药不可,治这个小便不利才行的,这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这个书里头后头有的是,就由于里有停饮,不兼去饮,这个表是解不了。下更不行了,后头很多,我们随时解释这个例子。

那么这个方子呢,就是桂枝汤去芍药加白术茯苓,白术茯苓这两个药都是利小便,利小便,这个利尿药呀也不都是一样。你像这个白术呀,苍术也是一样的,这个药它是温性药,偏于治胃停水,所以(可治)“心下满,微痛”。茯苓这个药呀性最平,它也是(治)胃有停水,但是它利小便很有力量。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要少用。它这个温性,咱们后世也说这个白术也健脾嘛。它这个健脾啊,胃里头如果有停水时它有好处。要是胃没有停水呀,是有坏处,没有好处。它这个性温,刺激这个胃呀很容易充血,起码要达到发炎呀充血呀这种情况。所以咱们看见这个胃虚呀,就用点术吧(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可是(要注意)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是不要用的,它主要是要利小便。这个临床应用上有,我们随时解释。茯苓这个药呀,在水气里有一种神经官能症用的机会多,像心跳呀,或者是烦燥呀,所以也治失眠。失眠咱们像是这个酸枣仁汤呀,搁茯神——茯神、茯苓这个作用是一样的。总而言之,茯苓在利尿的过程中,它治神经官能症的机会多。这个白术呀也是利尿的药,但是它健胃的作用多,健胃的作用限制于胃有停水。所以我们平时用药也不要把它搞错了,这个人小便不利,他胃不但没有停水,上边还有热,白术这个药是不能用的,你看猪苓汤就没有的。

胡老自注:

《金鑑》谓:“桂枝去桂,当是去芍药之误,因为头项强痛的表证还在,去桂将何以为治?”此说有理,可从。

医以“头项强痛,翕翕发热”的表证,而与桂枝汤,又以“心下满微痛”的里证,而复下之。不知此以小便不利,水逆心下因致表不解的为证,服桂枝汤,或下之,均属误治,故证仍不解,宜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方解:此于桂枝去桂枝(芍药)汤加利小便的茯苓、白术,故治桂枝去桂枝(芍药)汤证而小便不利者。

冯老按语:

对本方证的争议,历来不断,焦点是去桂还是去芍,胡希恕老师从于《金鉴》,与其有关论述有矛盾,这里有必要探讨。

胡希恕老师认为本条之证,治疗前为外邪内饮证,治疗后仍是外邪内饮证,治疗法当解表化饮,无疑是正确的。加苓术化饮各家认识基本一致,那么去桂还是去芍认识不一致,关键是有芍药证,还是有桂枝证。

有关芍药证之辨:前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本条无脉促,无胸满,而有心下满微痛,根据279条:“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故当用有芍药。

老师从于《金鉴》的原因之一,认为“心下满微痛”为里虚,“心下满微痛,虽有似里实证,但里实者小便当利,今小便不利,其亦非里实甚明”,故认为不是芍药的适应证。

这里参考真武汤方证,同时细详老师有关芍药的注解,可以明了这一问题。对桂枝加芍药汤证的注解老师写道:“太阴病有腹满时痛证,单就此证言之,因谓属太阴,其实此腹满痛并非太阴的虚满,此时痛亦非太阴的寒痛,乃由于太阳病误下,邪热内陷而为表里的并病,但不是阴证而是阳证,故以桂枝汤解其外,加芍药以治腹满痛。”并认为“芍药缓挛急而止痛,尤有作用于腹挛痛。”由于芍药“味苦微寒,大量用有缓下除满作用,今于桂枝汤方而倍其量,乃成为表里并病的治剂,故治桂枝汤证而腹满痛者。”这里我们明确了芍药的适应证为腹满痛。再参看真武汤证也是外邪内饮证,亦有小便不利,方中有芍药,老师对真武汤的注解谓:“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组成,……陷于阴证,可能出现腹痛,故以芍药缓急止痛,”这样两方对比分析,更明了本条的心下满微痛,理当用芍药治之。

有关桂枝证之辨:“服桂枝汤或下之”造成的证候是:“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这是外邪内饮的太阳病,宗胡希恕老师教导,外邪内饮治必解表同时兼以利水,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是其例,但是否惟有桂枝才能解其表呢?这一问题,仲景在论中已做说明,其一,本文已明示服桂枝汤不效,已暗示不是桂枝汤证,无汗更在证明不是桂枝证。其二,仲景用于解表发汗药除了麻黄、桂枝、葛根、葱白外,还用了生姜。胡希恕老师在桂枝汤方解中强调:“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明确了生姜为辛温发汗药。服桂枝汤发汗,或下之皆伤津液,津伤则产生变证,其津伤重者,可陷于少阴如真武汤证、白术附子汤;其津伤轻者,可能还在太阳之表,但因津虚再不适合桂枝发汗解表,唯宜以生姜微发其汗。值得注意的是,真武汤和白术附子汤皆用生姜解表,因是少阴之表,故皆伍以附子温阳解表。本条文明确说明:服桂枝汤或下之津虚表不解,再也不能用桂枝,唯适宜以生姜解表,也就是说,本条文所述,无桂枝证,故去桂是应该的。

总之,本条是太阳太阴合病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故应是去桂不是去芍。

学生总结与体会:

据老师所讲,本条解读要点:

1. 关于“芍”:胡老同意《金鉴》所说,认为是“去芍”而非“去桂”,理由(1)桂枝解表;(2)桂枝降冲逆,利于去水利小便。(3)无芍药证。冯老在按语中结合对真武汤证等的分析,指出津液已伤甚至陷入阴证者可用生姜解表,亦可宣上而畅下。

2. 关于“去桂”:(1)本为津虚之体或经汗下再伤,津液已虚匮不足,即便用桂枝解肌发汗亦偏于太过,况且从论中诸方证比较可知,芍药利水而不伤津液;(2)本条所谓“表证”(或说“桂枝证”)值得商榷。

3. 关于“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并非单纯表证,乃因里有停水,“里气闭塞,它表不会通透的”,所以表现出类似表证的“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大论166条“病如桂枝证”之瓜蒂散证一条即是理。此利小便,彼涌吐痰湿,而在外之“表证”或“桂枝证”自解。另本条“无汗”也是表闭不透之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