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武汤为何不用桂枝反用芍药?

 sandougen 2021-12-22

导读

真武汤证为外邪里饮证

真武汤证与苓桂术甘汤证一样,皆为水饮在里证。《伤寒论》第316条言:“此为有水气”,水气与水饮互通,“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是水气在里的诸多或然症状。

水饮在里,阻遏气机,不通则痛,下迫大肠、小肠则出现二便异常,以小便不利为水饮证典型表现

水饮泛溢于四肢则四肢沉重疼痛,下迫大肠则利,水气凌心则心悸、射肺则咳、逆于胃则呕

《伤寒论》第82条言:“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也是痰饮水湿在里的典型表现。水饮在里,凌心则悸,射肺则咳,水饮上冲则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胡希恕先生、冯世纶教授均认为太阳病、少阴病病位在表,太阳病是病位在表的阳证,少阴病为病位在表的阴证。水饮从六经体系来分,归属于太阴病证,“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也反证了水饮为阴邪。不论是《伤寒论》第82条的太阳病还是第316条的少阴病,均说明真武汤证存在表证,即真武汤证是外邪里饮证

外邪里饮证的治疗,有其特殊性。水饮在里导致气机不利,治疗上单纯发汗、单纯化饮均不行,必须解表兼化饮。所以,《伤寒论》第82条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因为这不是单纯的太阳表证,而是表里合病,外邪里饮证。里有水饮的外感,单纯发汗必然表证不解,且伤津液

《伤寒论》第316条病证实际上是少阴、太阴合病,邪气部分传里,但少阴表证依然存在,故曰:“二三日不已”。水饮在里,水气上下攻冲从而出现各种或然症状,此时治法依然是表里双解。

真武汤方证的病机是水饮内停基础上的外感,病性为阴证。《伤寒论》第82条是太阳病误治后陷入阴证,《伤寒论》第316条本身就是少阴、太阴合病的阴证,此证需温阳解表、温化水饮,真武汤方中附子、生姜温阳解表而不伤津,附子、白术、茯苓、白芍温化水饮而不伤津

解表为何不用桂枝而用生姜

少阴病为表阴证,有表当解表,解表的治法是汗法。汗本身也是津液,津血同源,所以发汗过多会伤津、伤血、伤阴,即血家不可汗

《伤寒论》第281条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从“脉微细,但欲寐也”可以看出,少阴病本身为虚寒不足证,此时再发汗就会伤津,在气血虚弱、津液不足的情况下,不可发汗,即使有表证,也只能小发其汗,达到解表而不伤津的目的。

《伤寒论》中辛温发汗代表药物是麻黄、桂枝。表实证津液不虚时用麻黄,如麻黄汤;有汗出津液相对虚时用桂枝,如桂枝汤。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脉微细的少阴病,津液已虚,此时解表力量应当减弱,避免汗出再伤阴津。少阴病的代表方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剂量为二两,较麻黄汤中麻黄三两剂量减小。若津液进一步虚损不足,如真武汤方证经过发汗后,津伤而表不解,此时小剂量的麻黄、桂枝亦不能再用,仲景采用发汗力度相对较弱的生姜、葱白等,生姜、葱白均为鲜药,温润多汁,辛温解表而不伤津

少阴病的表证和太阳病的表证,共性是需解表,但解表的力度不同。太阳病的典型症状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病性为阳证,津液不虚,可以直接辛温发汗解表,少阴病阳气津液不足,一方面要微微发汗不能伤津,一方面还要加上附子温阳解表。太阳病、少阴病同属表证,但因为津液的虚实致解表力度不同。

《伤寒论》中具有解表作用的药物主要有麻黄、桂枝、生姜、葱白。辛温解表发汗力度依次减弱,生姜、葱白是鲜药,温润多汁,解表而不伤津,常用于阴证或津液不足的外感表证即少阴病。真武汤方中生姜一方面解少阴表证,一方面温化水饮。炮附子既可以助白术、茯苓化饮,也可助生姜解表,故真武汤不用桂枝而用生姜。

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看真武汤

《伤寒论》第28条言:“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药组成: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从方药组成来看,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甘草、大枣,加入炮附子,就是真武汤。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是太阳表证未解。“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是水饮在里,可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是外邪里饮证,里饮阻碍气机,不利于解表,故而服桂枝汤或下之,病未解。关于本方是去桂还是去芍,一直存在争论,胡希恕先生在《胡希恕讲伤寒论》中认为:因为仍然存在表证,需要桂枝解表,不能去桂枝。

冯世纶教授认为真武汤证为外邪里饮证,所以服桂枝汤而表证不解,需要解表祛饮,因为已经发汗或下之,津液不足,虽应发汗,但应小发汗,故去桂以免发汗伤津,虽然去桂,但方中仍有生姜可以解表

虽然二方证具体症状不一,但病机均为外邪里饮。真武汤可以认为是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基础上去炙甘草、大枣加炮附子而成。附子辛温,温阳振奋机体功能,凡是机体功能沉衰者皆可应用。如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第20条言:“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大汗后,津液丢失过多陷入阴证,即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附子。

真武汤为何不用桂枝反用芍药

苓桂术甘汤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之一,《伤寒论》第67条言:“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苓桂术甘汤方证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与原文第82条真武汤方证的“心下悸,头眩,身动”症状相似,均为水饮上逆导致的心下逆满或心下悸,头眩,身为振振摇或瞤动。

《伤寒论》中桂枝作用有三,一者辛温解表,二者平冲降逆,三者温阳利小便。基于桂枝加桂汤证和苓桂术甘汤证中的“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均为水饮上逆之证,可见苓桂术甘汤中桂枝有平冲降逆、利小便的作用。

真武汤方证同样为水饮上逆证,为何不用桂枝平冲降逆利小便祛水饮呢?

因为真武汤方证存在表证,津液不足,陷入阴证,不能用桂枝发汗以免更伤津液。所以去桂枝,保留生姜解表。白术、茯苓祛饮,附子振奋阳气。《神农本草经》曰:“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可见芍药主治邪气腹痛,利小便

桂枝汤方证为太阳中风,汗出,脉浮缓,津液有丢失而不足,需要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方中白芍、甘草、大枣益气生津、敛阴和营,芍药、甘草相配有酸甘化阴的作用,与桂枝、生姜配伍,有解肌发汗解表、调和营卫的作用

真武汤方证的一个主症即是腹痛,白芍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利小便,水饮祛而不伤津,故真武汤不用桂枝反用芍药

小结

  • 真武汤证是水饮内停兼有表邪未解的外邪里饮证,其病性为阴证,为少阴、太阴合病。

  • 真武汤方中生姜一方面解少阴表证,一方面温化水饮;炮附子既可以助白术、茯苓化饮,也可助生姜解表,故真武汤不用桂枝而用生姜。

  • 真武汤证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病机均为外邪里饮,可以认为真武汤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炙甘草、大枣,加炮附子而成。

  • 芍药主治邪气腹痛,利小便,真武汤方证的一个主症即是腹痛,白芍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利小便,使水饮祛而不伤津,故真武汤不用桂枝反用芍药。

摘自:

马家驹,冯世纶,李乐愚.真武汤不用桂枝反用芍药探析[J].河南中医,2019,39(06):811-813.

编辑:木易火耳

推荐:

真武汤临证应用指要

真武汤方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