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就是一种诗意的栖居:盘点2018年的阅读

 清新语文郑刚 2023-04-11 发布于陕西
年终盘点:2018年我看了哪些书?
▲▲▲

2018年即将过去,在这里将我看过的书里觉得很值得一看的书 进行盘点,推荐给大家。每一本书后,附有简短的书评,不到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虚构类

《*灵*山》

作者:高*行*健,阅读方式:电纸书

于作家而言,处在异国他乡,在时空上和故土拉开了距离,反而能够以宏大、理性的观点来审视这片土地上的过去和现在。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是在洪子诚选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品选》,《车*站》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展现没有信仰的中国人,无望而荒诞的生活真相——等待,等待着逃离,等待着未来,等待着幸福,等待着等待,等待着等待。都以为能够车辆会到来,都以为自己会上车,直到一代又一代人生老病死……

他们不去想车子从哪里来,不去想谁开着车子,车子又驶向何处……

他们只是等待……

《*灵*山》这部小说是伟大的,这种伟大不体现在双线交织的叙事手法:小说里的主人公是没有姓名的两个男性,一个是“我”,一个是“你”,交替着讲述着故事。也不体现在故事的上,由于是鸿篇巨制,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只是一条寻找“灵山”的脉络,其间穿插着一个个神秘的故事。也不体现在哲学的思索上,这部小说中有很多纯粹的类似老庄、禅宗哲学表述,增添了小说的神秘气息。

《*灵*山》的宁静深邃的叙述中潜藏着的那八九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焦灼不安、迷惘无助。从马克思那里借来的红色幕布罩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这是西方的;而在真正的西方则是轰鸣的机器和人群熙攘商场——机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将人变成和机器一样的工具;商场给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但人也商品化,衡量的标准就是其拥有的购买力。就像那首歌唱的,东边的太阳正在缓慢落下,西边的太阳正在升起。在西边太阳没有完全照亮的地方,保留着真正的“中国”的东西。

我们现在所说到传统,强调的是一种独立于生活之外的文化,传统并不仅仅意味着那些流传下来的思想、文化,更是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建立在绵延的文化的背景之上的,既有儒家文化中的忠君爱国、礼义廉耻,也有民间的神仙鬼怪、巫术鬼魅。

整个故事发生在五十年代的西南部,那里由于崇山峻岭、谷深川急,而处在政治漩涡的边缘,保留着华夏民族文化最为隐秘深邃的东西。有浓重的阴冷潮湿的空气里,随着“我”和“你”的步伐,在没有被破坏的原始森林里穿梭,晚上能触摸到前来吃食的大熊猫;在神农架追寻野人的足迹,在云山雾罩中感受人的渺小;在古老的部落,听老人讲述那头人杀人越货的故事,在阴鸷的注视中,生者与死者都有一种奇异的壮烈;在峨眉山顶,偶遇一个闭关修行功夫了得的道士……

这部小说展现的是漫长的前现代中,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对那些古老边缘地区人们的爱恨情仇、生老病死的描述,是小说最大的看点。这样的生存状态,我们在记录王侯将相的史书中看不到,在讲述才子佳人的故事中看不到,在文人士大夫的寻求依附、壮志难酬的诗词歌赋中看不到,在各种古装的电影电视中也看不到。

罗伯特·库珀在《和平箴言——21世纪的秩序和混乱》一书中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将冷战后的世界划分为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世界”。中国也随着世界的潮流滚滚向前,但人格结构还是前现代,也就是古代的。

这部小说通过对“灵山”的找寻,其实就是找寻中国 “心灵的圣山”,试图找到民族心灵皈依的地方。

这种寻找注定是徒劳,但找寻就是其意义所在。当我们注视那些终将逝去的文化时,只能选择沉静的注视,注视那曾经的我们的生活。直到它慢慢消逝……

《一*个*人*的*圣经》

作者:高*行健,阅读方式:电纸书

这部小说很像娄烨的电影《颐和园》、贝托鲁奇的电影《戏梦巴黎》、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时代不同,但都讲述的是在动乱时代的青年的成长历程。

这种历程又不像高尔泰《寻找家园》那样凄怆,不像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那样惨烈,不像巴金《忏悔录》那样悲悯,不像王学泰《监狱琐记》那样深思……

小说讲述的是特殊的那十年间一个底层青年的漂泊成长的经历。在我们的历史书上,永远只有那些胜利的英雄和无耻失败者,没有普通人的选择和挣扎。每个人都是时代浪潮中的一滴水,对历史全貌的把握从来不是文学家要做的事,文学家要做的事是尽量还原那一滴水与浪潮的汇聚和分离,涌起和跌落,以此来展现那个时代人性的真实。

《一个人的圣经》通过对个人爱与性、行走与彷徨的描述,展示一个大的历史时代中人的普遍命运的大悲剧,悲怆的诗意就含蓄地对这种普遍的人性悲剧的叩问与大怜悯之中。

《北方的河》

作者:张承志,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11月,阅读方式:纸质书

小说同样讲述的是青年追寻和成长的故事,在恢复高考以后,青年不甘沉沦,决心报考人文地理科的研究生,却因获得准考证而四处碰壁。在看到北方的河后,重新获得了奋斗的力量。相比于南方的河,北方的河混杂着泥沙,携带着厚重的苍凉,裹挟着历史滚滚向前。个人的悲欣在河水边,渺小得不值一提。

小说中最让我震撼的是这样的画面:

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和正汹涌着菱角鲜明的大浪。在构图的中央,一个半裸的宽肩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然后纵身一跃扑向黄河。喧嚣汹涌的大河,渺小半裸的男人,对比鲜明,映衬有力。

正是在这种大场面小镜头的相照中显示了无穷的人格张力,让我深深地震撼。肉体可以衰老,心灵可以停滞,可火热的激情、生命的活力、挑战自我的极限怎能被扼杀呢?

北方的河流就是他,他就是北方的河流。他既有北方河流的勇敢、粗野、传统、艰忍、大气,又不乏北方河流的细腻、温情。

有时候,人局限在自我的囚笼中,困兽犹斗,苦闷彷徨。但只要去注视一下那北方的河,就能找到一种壮阔和大气,最终:窗口渐渐变得亮了起来,东方出现了晨曦。

《大先生》

作者:李静,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8月,阅读方式:纸质书

相对于当下很多人对鲁迅的批判质疑和否定,鲁迅曾经一度被抬到文化领域至高无上的地位,“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静这部剧作还原了“真实的”鲁迅,这种真实是历史的真实、人性的真实,他的深思洞察、呐喊彷徨、无助焦虑,他认识到中国的问题根源在于国民的劣根性,但他除了写文章揭露抨击而别无他法。他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独立和自省,横眉冷对、冷眼旁观:有意识地不作为一个弘大崇高目的的工具。而在他死后,他成为一度彻底成为一个工具化的符号。

他文章中指出的劣根性成了过去落后愚昧的铁证,诠释着政权的合法性。孰不知,阿Q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孰不知,满大街都是闰土和杨二嫂;孰不知,吃人的历史依然在继续;孰不知,现在的刘和珍没人敢写出文章纪念……

我以为革命就是反对杀人,他们告诉我:革命也得杀人。我以为革命就是革掉奴性,他们告诉我:服从上级最要紧。我以为革命就是扫除祖先的昏乱,他们告诉我:西洋思想更可恶。

我以为革命就是让人自由,他们告诉我:自由还不是时候。我以为革命就是平等,他们告诉我:先把椅子抢下来再说……(苦笑)呵呵,原来革命不过是争夺一把旧椅子。

去推的时候,好像这椅子很可恨,一夺到手,就又觉得是宝贝了。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边城》

作者:沈从文,出版社:武汉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9月,阅读方式:纸质书

在沈从文写作此书的时代,几乎所有的文人学者都在批判旧社会,唯独他通过《边城》展现中国传统社会的美好:干净澄明的自然环境,质朴善良的人性,安分守己的生活方式,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

没有坏人,但依然上演出一幕悲剧。这个悲剧的根源是人性。这体现了沈从文先生伟大的悲悯情怀和对人性的洞察,放眼世界文学,真正的悲剧到头来不是恶战胜了善,而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逻辑生活,但到头来,善依然导致了悲剧。

《安徒生童话全集》

作者:安徒生,出版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时间:1992年,阅读方式:纸质书

童话最主要的功能还是锻炼孩子想象力,培养善良、诚信、勇敢的品质,帮助孩子认知复杂危险的世界,同时对真实的未来充满信心。

这本安徒生童话是我给孩子读的,在和孩子一起读的过程中,强烈感受到:童话是对现实充满想象力的提萃,其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光明与和平的向往,对善良、博爱、正义、道德、幸福的肯定,对自然万物充满诗意的描写与赞美,对幻想、浪漫、创新的刻绘,都是孩子进入现实世界需要的品质。

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有早年阅读童话的经历,就能为将来现实生活中生存困境和焦虑提供了一片精神上水草丰茂的地方。

非虚构类
散文诗歌类
《人生四书》

作者:王鼎钧,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4年9月 阅读方式:纸质书

王鼎钧是一个饱经患难的老人,出生于1925年的他,足迹从大陆到台湾,再到美国。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里,他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蒋氏父子在台湾的恐怖统治、民主政治的建立等一系列弘大的历史事件。他当过军人,打过游击;当过国民党的宪兵,一路辗转到台湾;他在广播公司写过稿,也当过报刊的主编;他当过老师,编写过双语教材。他见证着历史,也思考着历史,《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近些年在大陆很火。

经历过太多的人事,对人性有着深彻的洞察,被称作“人生四书”的四本薄薄的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黑暗圣经》,像是一个老人给他的孩子讲述他一辈子积攒下来的小故事,充满着深邃的思考,让孩子知晓必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纷纭人间的矛盾和挑战?怎样在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规则,才能坚忍、快乐、充满信心地生活?如何直面人性的黑暗——虚伪、狡诈、贪婪、残忍,怎样把好事做成?

延伸阅读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即《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作文四书》(即《讲理》《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文学种子》)


《监狱琐记》

作者:王学泰,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阅读方式:电纸书

我们现在很难想象因为看过一本书就会带来牢狱之灾。但历史就是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荒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王学泰因为看过一本《推背图》被抓进监狱,并判刑13年。好在历史迎来了转机,王学泰只在监狱待了3年多(1975年3月—1978年10月)。生命中的每一段时间都是非常珍贵的,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这一段时间一过,就永远成为过去了。从这个意义上看,生命的丰厚程度就在于其经历。

“幸亏划了右派,要不本来平淡的一生就更加平淡啦。”这是汪曾祺对的戏谑之言,但监狱经历无论如何都是绝大多数庸众不能体会到的经历。监狱本来应该是关押那些违法犯罪的坏人的,但在那个年代里面关的最多的也不是好人,而是坏人。“那个时代最倒霉的不是好人,更非坏人,而是'怪人’。如果一个人身上稍稍有异于大多数人的东西,不论好坏,就易成为被吞噬的'诱因’。”

这本书里记载了很多怪人:一个管着生产队牲口的光棍,喜欢唱歌,管牲口需要半夜起来喂草料,他就顺便唱几句。这就影响到了知识青年的休息,但他们也无可奈何。机会终于来了,在1976年9月9日,他对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毛去世)浑然不知,晚上照例一遍唱歌一遍喂草料,第二天就被抓到了监狱。预审员拿出举报材料,说老陈在9月9日夜里一边筛草一边扯着嗓门,很高兴地唱“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板戏《智取威虎山》李勇奇的唱段),接着唱“真是乐死人”(1960年代流行的一首红歌,描写新参军的士兵在迎新的晚会上欢乐的情景,其中有“想起了一件事儿,真是乐死人”),又接着唱“不唱山歌心不爽”(这是于会泳的成名作)。

监狱就像一个小社会,里面的人与当时社会上的人没多大差别,除了占百分之几的极少数的极坏与极好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也就是社会上的芸芸众生。可以把监狱看成一个浓缩得社会,人性中的善与恶也在里面表现得更为彻底。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人性对善的坚守:一个有两个混血女儿的知识分子老谭,偶然间听到刚因盗窃罪被抓进来的小流氓夸耀自己的“历史”,其中就提到了这个人的两个女儿。王学泰是这样描述的:

当他说到在海淀区“北外”“拍”“两个洋妞”时,我突然感到我坐的床板颤抖了一下,我侧身一看,坐在我旁边的老谭(他在“北外 ”工作),全身处于紧张状态,脸色变得特别难看。那个小流氓仍在兴致勃勃地说着,听众则是垂涎欲滴。吹嘘者不时喷出些污言秽语,我侧目偷看老谭,他头上青筋暴露,眼睛微红,痛苦与愤怒扭曲了他的脸部轮廓,似乎一场暴风雨就要发生。我有点震惊、甚至恐惧,担心会有什么意外发生……

此时我对身边的一个小青年说,你不是要听故事吗?我给你讲林冲吧。……青年人都围了过来,听我讲述。我用余光扫了老谭一眼,他颓然地依靠在自己的被褥卷上,望着天花板呆呆发愣。

……后来我也从其他人口中得知,他的女儿——'柳芭’'丽达’在北京很有些名气。文革当中,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许多家庭(特别是知识分子和干部家庭)父母都被抓了起来,儿女尚小,无依无靠,有的甚至流离失所,走向堕落,酿成悲剧。吴晗夫妇的养女吴小彦就是一例,在监狱听到小流氓谈到她,吴晗是幸运的,他在1969年已经死去。

王学泰用这样一种方式替老谭解了“围”,尽管没有任何实质的帮助,但至少了一点对伤口的展览。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作者:张宏杰,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5月,阅读方式:纸质书

一本很好的励志书,书的封面很好玩,透过历史的洞,窥见一个较全面的曾国藩。“中国特色的生存哲学”,这是书封面上方的一句话,也恰恰是这本书的卖点所在,尽管时代不同,但这片国家的实质并没有什么什么变化,要想混得好,就要有曾国藩“中国特色的生存哲学”,没有就得学,要么就难以立足、立业。

曾国藩年龄相仿的英国自由主义者密尔写下“今天这个时代,自主独立、独立行动就是造福你的种族”时,曾国藩慨叹的是,“朝无君子,人事偾乱,恐非能久之道”。

可叹的是,现在很多“有识之士”往往发出曾国藩式的慨叹,鲜有能发出密尔式宣言。对圣主贤臣的渴望,恰恰就是问题的的关键所在。在当代没有曾国藩式的圣人,就是有又能如何呢?

《20世纪汉语诗选》

作者:姜耕玉选编,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年12月,阅读方式:纸质书

这套书共5卷,比较全面系统地收录了各时期大部分诗人的代表作品,很多诗作在网上根本找不到。这套书一版一印,只印了3150套。我第一次读到这套书是在大三,抄了慢慢一个本子的诗。这次终于从旧书网上买了一套,偶尔翻看,感受氤氲的诗意。

诗歌是最为精粹的语言,精致的意向在灵动的表达中,迸发灵感乍现的火花。读诗,是彻底地精神的舞蹈,轻盈深邃,能让人摆脱现实的沉重和繁杂。

《二十世纪台湾诗选》

作者:奚密编选,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4月,阅读方式:纸质书

这本书一版一印,只印了2000册。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欣喜若狂,同样是汉语诗作,无论是意向还是表述方式和我常见的汉语诗歌大不一样,尤其在诗歌的表现力上,像毕加索的绘画一样,极力打破语言本身的束缚,从时间、空间中突围。比如:

纪弦《阿富罗底之死》

把希腊女神 Aphrodite塞进一具杀牛机器里去

切成

块状

把那些“美”的要素

抽出来制成标本;然后

一小瓶

一小瓶

分门别类地陈列在古物博览会里,以供民众观赏

并且接受一种教育

这就是二十世纪:我们的

哲学及文艺理论类

《哲学起步》

作者:邓晓芒,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7年11月,阅读方式:纸质书

本书分是邓晓芒先生在华中科技大学给非哲学系本科生讲“哲学导论”课的课堂录音整理而成。相对于其他哲学书籍,本书要好懂一些,所举的生活和文学中的例子也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本书分为“人的本质”“自我意识的本质”“自由的本质”三个部分,探讨“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

邓晓芒认为,人是能够制造、保存并携带工具的动物;人的自我意识建立在超越和反思的基础之上,反思就是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把别人当做自己的镜子,超越就是能够超越个体、肉体,能够从群体、历史的角度来反观自己。

不能单独存在,人存在于语言中,而语言是公共的、历史传承下来的。

中国人人格结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自我反思,轻易放弃自我的选择,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形成了自欺的惯性。

自由需要由原始的自在的自由(既可以为所欲为),到自为的自由(自己给自己立法,由他律走向自律),最终到达自在自为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一种理想,在这个自由里,每个人为自己立法,每个意志都是一个立法的意志,每个人都是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