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文化之《周礼》,中华传统文化祖师爷?

 程小鱼719 2023-04-11 发布于浙江

小时候最为痴迷的电视剧除了《新白娘子传奇》,就要属《封神榜》了。妲己虽毒辣但好美,姜子牙好聪明好正直,比干被挖心让人好伤心,那个坑里有毒蛇的刑罚好可怕,哪吒的莲藕身,土行孙的遁地之术,杨戬的三只眼,会飞的雷震子,大大满足了幼年时我对这个未知世界的幻想,当时我竟真的以为有狐狸精,有法术。

即使现在看来,这部剧以及原著《封神演义》虽基于历史,但一点不妨碍它极其瑰丽的梦幻色彩。故事的背景为什么放在商朝末期,我想很大的原因和商人尚鬼神的社会文化状态有关。

对鬼神的信仰和敬畏是殷商当权者维持统治的重要手段,上至国家大事,下到底层百姓的出行,都要靠占卜算卦来决定。“殷人不问苍生问鬼神”一点不夸张。在这样的文化形态下,《封神演义》的温床睡得好自在、好理所当然。

信鬼神的商殷终是灭亡,善于反思的周人虽也信鬼神,但吸取了商亡的教训,不能继续走这条路,周公旦的《周礼》应运而生,从文化和意识形态上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命。

做这么多的铺垫来引出《周礼》,是因为有那么一种隐隐的感觉,《周礼》该是我们现在所谓中华传统文化的祖师爷。没去了解历史文化大家是如何看待的,仅个人观点。
为何有这种感觉,且听我细说。

周灭商后,面临着如何以周族极少的人口来统治广袤的中原大地,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而非人与神鬼之间的宗教关系,权衡过后的周武王想出了分封制的办法,配以宗法制与井田制。

而与这种政治措施相应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便是《周礼》。

《周礼》其实是礼乐制度,即分和乐两个部分。
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贵族、卿、士大夫、庶民等,在饮食、起居、衣着以及吃食上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我们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新生儿的弄璋之庆、弄瓦之喜”。结婚要“同姓不婚”,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六道程序一道不缺。甚至还有人死后嘴里含玉还是含五谷,都依据所处等级的不同而操作不同,最终形成等级制度‍‍‍‍‍‍
可谓是仪式感充分拉满,且不能不做,不做那就是违制了。

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且不说别的,单说《诗经》吧。有结婚时的颂歌,有劳动时的赞歌,有夫妻离别之苦的悲歌,有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怨歌,等等。

《关雎》里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棠棣》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琴瑟、《鹿鸣》里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都在说着音乐是当时人们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

每首诗歌也都朗朗上口,非常有节奏,有韵律,都是能唱诵的。

当权者还通过收集民间的诗歌来了解百姓的各种诉求、心理和对某些事的看法。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在解读《诗经》的同时插入西周到春秋的几百年历史的缘故。

这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经过岁月的洗礼,自然潜移默化了古人的思想与行为。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周易》啊、《礼记》啊,都能见到《周礼》或直接或间接的痕迹。

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系列书籍中,提到这么一句话——没有任何比同化被征服者的做法更能使罗马强大的了。这句话出自于罗马帝国时代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列传》。

其实周公旦完善《周礼》制度何尝不是这样的目的呢?以周人的标准来规范各族和各代礼乐内容,并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掌权者中去,那他族文化必然会被周文化所替代或被融合,到后来就只剩下了一种文化,那就是周文化。

写到这里,插个题外话,我有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是不是秦始皇可以不用焚书坑儒这么激烈的方式也能做到思想上的大统一?

回到正题。《周礼》帮助了西周200多年的统治,但随着西周晚期王权的衰落,也走向了礼坏乐崩的局面。试想一下,一个人走在大街上,他穿的什么衣服,别人就知道他是哪个等级的人,然后他的一言一行,他该做什么事,该吃什么的食物,该走向哪里,都在别人的意料之中,稍有差错,别人也都看得出甚至批评他。这样受到制度的约束,这样的模式化固定化,不符合人的本性,且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些条条框框就成了一种桎梏,只能走向僵化而被摒弃。

但同时那些已经深入骨髓的东西在后世依然留下了坚挺的一笔。如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

另一个大人物,孔子,他一直推崇《周礼》,一生以维护和恢复《周礼》为目标,《周礼》是他创立儒家思想的基础。在后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有多大,不比我说,看官们皆清楚。

故,说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祖师爷,不为过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