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云中公子 2018-09-07
如果东西方文化中各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对人类影响最深远的人物,恐怕只会是两个人:西方的苏格拉底,东方的孔子。

    一般中国人对苏格拉底也许并不太了解与熟悉,但对孔子却多多少少都有所了解。

    几千年来,孔子给中国人印象之一便是学问高深。然而这么一个有学问的人,一生所信奉的却“述而不作”。

    何为述而不作?就是自己不独创自己的学说,另成一派。只是重复转述别人的。

    那么,孔子所要重复是什么呢?想想肯定是非常不一般,在孔子心中当是至高无尚才行。

    它便是《周礼》。

    《周礼》,作者周公旦。一个孔子崇拜异常的人物。

    周公旦:姬姓,名旦,也称叔旦,周朝第一位周公,周 文王 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旦的政绩,《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作为西周之初一个杰出的德才兼备的明君,周公以商朝灭亡和“三叔”等武装反叛活动为鉴,特别重视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术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力农无逸”等。

    据说周公一生礼贤下士。治国有方。其言论,散见于《尚书》中的《大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被后人尊为圣人的孔子自己却是周公的崇拜者与超级粉丝。

    孔子推崇周公,“吾从周”,向往周公的事业,盛赞周公之才,赞叹“周公之才之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既是崇拜周公,那对周公的大作《周礼》自然也就视为宝典了。

    我们知识孔子一生的梦想便是“克已复礼”。这礼便是“周礼”。

    “周公制礼”,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意义极为重大的。

    周朝伊始,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 ,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即礼乐成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的重要文化结构,并在其统辖范围内全面推行礼乐之治。

    所以可以看出,所谓的“周礼”不是礼仪或礼貌,而是周朝的社会管理制度。

    几千年来,渗入中国人血液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便是起源于周公。

    周公制礼,便是为了把这样的观念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统治阶级中去;其意义在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加强周人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其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而这种上下尊卑、等级森严,看似井然有序,“天下大同”的大周社会,正是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

    然而这种“理想社会”,却仍然最终破灭。后来到了春秋,又是春秋五霸,又是“三家分晋”。再后来到平王东迁,周室不再坐拥天下,号令诸,而只有一小块小地盘,偏偶一方,诸候正眼不瞧。据说在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由于边境问题与郑国争执,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

    大周的周礼此时完全失灵,诸候们压根就不依礼行事。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大周的百姓似乎过得并不“岁月静好”,而是苦不堪言。

    这一点,可从诗经中的一首名篇〈七月〉所写看出。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翻译出来大概是这样: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据学者研究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反应当时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

    “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这里似乎让读者看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虽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规律往往也会出现某些相似的地方。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这又使读者想起了宋人张俞的《蚕妇》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由此可见,被孔子视为太平盛世、理想社会的大周朝的子民们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他们一年幸苦到头,春去秋来,寒冬将到,却还没有准备好过冬的寒衣。于是不得不发出“何以卒岁”的感叹。

    正因如此,笔者便始终充满着困惑,这样的大周朝也好,周礼也好,为何就如此深得孔子推崇与向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