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海生物:种植复苏趋势向好,活性骨上市在即,2023业绩可期

 悠悠道长 2023-04-11 发布于上海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刘宇腾)

1. 正海生物:专注再生医学材料领域,做技术突破的先行者

1.1. 生物再生材料行业领先企业

烟台正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3 年,专注于生物再生材料的研发、生 产与销售。公司通过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对动物源性的特定组织器官进行脱细胞、 病毒及病原体灭活等一系列处理后,得到具有天然组织空间结构的支架材料。公司 产品主要用于临床组织再生和创伤修复,属于再生医学范畴,包括口腔修复膜、生 物膜等软组织修复材料以及骨修复材料等硬组织修复材料。

公司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2003-2006 年,公司潜心生物再生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产业化转换技术。 (2)2007-2009 年,公司成功实现生物再生技术的产业化转换,掌握软组织修复材 料的制备工艺,并实现销售。 (3)2010-2016 年,公司在既有技术基础上,成功掌握硬组织修复材料相关技术并 实现产业化转换,实现软、硬组织修复产品覆盖。 (4)2017 年至今,创业板上市之后,公司升级建设生物再生材料的产业基地,优 化公司生产布局,并依托市场经验、技术积累和品牌影响力,扩大生产规模,提升 盈利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1.2. 股权集中度较高,核心团队行业经验丰富

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达 36.11%。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 公司实际控制人秘波海直接持股 35.03%,通过嘉兴正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 伙)间接持股 1.08%,合计持股 36.11%,股权集中度较高,更利于决策制定、执行 与落地。

文章图片1

核心管理团队行业经验丰富,且多名核心成员源于“正海系”,具有一致的文化认 同。1)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均拥有丰富的生物再生材料行业经验,能够高效制定顺应 市场变化且符合公司实情的发展战略;2)公司现任董事长王涛先生曾任正海化工财 务部会计、副部长,正海酒店财务部副部长,正海电子网板财务部财务主管部长助 理、副部长、部长,正海科技财务部部长、财务总监,2018 年起担任正海生物董事 长;3)总经理宋侃曾就职于正海集团、烟台正海磁性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郡 动力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江华正海五矿新材料有限公司、南通正海磁材有限公司等, 正海集团内部从业经历丰富。其次副总经理赵丽等多名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均拥有 多年就职于“正海系”企业的经历,有助于形成风格稳健、目标统一的团队。

1.3. 业绩持续增长,控费成效显著

业绩表现持续优异,对外部环境适应快速。1)营收、利润持续高速增长:2017 至 2021 年,公司营收从 1.83 亿元增长至 4.00 亿元,四年复合增速约 21.6%;净利润 从 0.62 亿元增长至 1.69 亿元,四年复合增速约 28.6%。2022 前三季度实现营收及 净利润 3.41/1.55 亿元,同比增长 13.4%/22.9%,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公司盈利 能力持续提升;2)快速适应外部环境:2020 年受外部环境影响,公司产品消耗终 端的手术开展受限,导致整体业绩增速有所下滑。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医院和诊 所逐步全面开放,市场迎来转机,凭借性能优异的产品和反应迅速的销售队伍,公 司业绩于 2021 年快速恢复,体现了较强的产品力。

文章图片2

公司成本控制效果良好,销售费用率持续走低。1)公司整体成本波动幅度较小, 2021 年成本上升幅度较大,主要是职工薪酬的增加以及新厂区的搬迁导致折旧及摊 销增加所致;2)2017 年至 2021 年,公司的管理费率由 19.64%下降至 7.51%,销售 费用率由 41.75%下降至 30.52%。2022Q3,公司管理费率和销售费率分别为 6.65%、 26.25%,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2017 年剔除研发费用后的管理费率为 10.65%,故 管理费率的下降主要源于会计政策的变更;3)公司采用“直销+经销”的营销方式。 公司营销网络化建设的成熟、销售政策和模式的改进,以及经销比例的上升,共同 导致销售费率持续降低。 成本结构持续改善明显。1)2021 年总成本结构中,销售成本中市场服务费用占比 出现明显下降。2021 年市场服务费用占总成本比例为 32.4%(-9.8pct),占营收比例 18.8%(-7.0pct),均出现较大下降,产品力与市场推广效率持续提高;2)人才投入 持续加大:2021 年职工薪酬占总成本比例为 29.9%(+6.5pct),占营收比例为 17.4% (+3.1pct),相较 17-19 年数据均有所提高,反映人才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长期看有 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

产品管线持续丰富,单产品依赖性逐渐下降。1)公司营收主要源于口腔修复膜和可 吸收硬脑(脊)膜补片,但二者占比缓步下降,其他产品逐渐放量。2017 至 2021 年, 口腔修复膜和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收入合计营收占比分别为 95%、94%、92%、 91%、87%。随着公司产品结构优化与丰富,二者合计占比逐渐下降,营收来源呈现 多元化趋势。2)公司新获批活性生物骨有望近一步丰富产品结构,拓宽公司营收来 源。

文章图片3

1.4. 产品梯队式布局,持续追求技术领先

公司坚持“销售一代、注册一代、临床一代、研发一代”的产品阶梯式开发策略。 公司目前的“销售一代”包括口腔修复膜、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骨修复材料、 皮肤修复膜、外科用填塞海绵、自酸蚀粘接剂和活性生物骨这 7 款产品。“临床一 代”主要包括硬脑(脊)膜补片,预计将进一步保持公司神经外科领域的优势地位。 “临床一代”包括引导组织再生膜、尿道修复补片、3D 打印生物骨修复材料、齿科 修复材料-通用树脂、乳房补片、宫腔修复膜。“研发一代”则包括大块树脂、磷酸 酸蚀剂、窝沟封闭剂、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等。处于临床阶段和研发阶段的产品预 计能够进一步丰富公司口腔领域产品线,并布局新领域,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人才端:总员工数与公司业务规模扩张同步,人员结构基本保持稳定,体现公司发 展的稳健性。1)前台销售人员数据基本稳定,但营收规模持续增长,销售人员单产 明显提高,销售团队工作效率提升明显;2)中、后台研发、生产团队占总人员结构 比例基本稳定,但人员数持续增长,与业务发展规模匹配,中后端人才储备充足, 为业绩长期稳健提升提供支持。

公司持续补充研发力量,追求技术创新,再生医学领域竞争壁垒持续高筑。1)2017 年至 2021 年,公司保持研发费率在 7%以上,持续增加研发人员。研发人员数量由 34 位增加至 64 位,且 2021 年 30 岁以下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 72.22%。公司始终 重视研发力量的补充,前瞻性地储备关键人才;2)公司目前拥有 54 项发明专利, 14 项实用新型专利,分别较 2017 年增加 23 项和 9 项,人才优势与专利优势持续巩 固;3)公司研发人员中硕士学历占比接近 60%,40 岁以下研发人员占比约 97%, 研发团队年龄结构具有连续性,利于公司长期人才培养。

文章图片4

公司研发模式以自主研发为主、外部合作为辅,还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公司先 后与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四川 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 系;与东华大学共建了“正海-东华杂化材料产业研发基地”,与齐鲁工业大学共建 了“创新联合实验室”,助力技术创新,提高转化效率。

2. 集采驱动市场需求释放,新品上市有望增厚业绩

2.1. 口腔修复膜+骨修复材料: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海奥产品未来可期

海奥口腔修复膜属于可吸收性胶原类,生物相容性强。在外科手术中,口腔修复膜 被置于口腔软组织与骨缺损之间建立生物屏障,以创造一个相对封闭的骨再生环境。 口腔修复膜的作用主要包括选:(1)机械屏障作用,择性地阻挡非成骨细胞与骨缺 损区之外。(2)血管化作用,促进骨缺损区供血系统的早期重建。(3)增加骨缺损 区的 BMP 浓度,诱导新骨生成。口腔修复膜分为不可吸收性膜和可吸收性膜,后 者又分为高分子聚合物膜和胶原类膜。不可吸收性膜的主要成分包括聚四氟乙烯、 钛和硅胶,价格相对便宜,但不可降解,需二次手术取出。高分子聚合物膜可降解, 但其酸性降解物容易引发炎症。胶原类膜的原料为猪源、牛源动物组织,生物相容 性强,可完全降解且不易引发炎症。

海奥口腔修复膜产品成熟,性比价高。2007 年,海奥口腔修复膜产品取得医疗器械 注册证。经过前期的学术推广和营销网络建设,海奥口腔修复膜凭借其优异的产品 性能已经获得广泛市场认可,能够稳定放量,至今仍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此 外,海奥口腔修复膜与盖氏的 Bio-Gide 同属可吸收胶原类膜,产品性能相近,但价 格远低于 Bio-Gide,兼具质优与价廉的特点。 口腔修复膜与骨修复材料联合使用,骨组织再生效果更佳。海奥骨修复材料用于牙 (颌)骨缺损的填充和修复,成分及结构高度接近天然骨,且不易被人体吸收,可起支 撑新牙骨的作用。临床上骨修复材料的支架作用搭配口腔修复膜的屏障作用,引导 骨再生效果好。

老龄化驱动种植牙需求增长。根据《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第四次中国口腔健 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我国 35-44 岁年龄组平均存留牙数为 29.60 颗,67.7%的人 牙列完整;55-64 岁年龄组平均存留牙数为 26.27 颗,33.8%的人牙列完整;65-74 岁年龄组平均存留牙数为 22.50 颗,18.3%的人牙列完整。成年人一般拥有 28-32 颗 牙齿。若按 30 颗来计算,35-44 岁、55-64 岁、65-74 岁年龄组平均缺牙 0.4 颗、3.73 颗、7.5 颗。另一方面,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且很可能在未来 30 年走向重度 老龄化。截止到 2020 年 11 月 1 日零时我国 60 周岁及以上人口共 26402 万, 在总人口数中的占比为 18.7%;65 周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 19064 万,在总人口数 中的占比为 13.5%。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预测到 2035 年,60 周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上升到 31.5%;65 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上升到 23.7%,国内 种植牙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盖氏骨粉系列产品在我国口腔科骨填充市场仍占据主要地位,国产品牌有望逐步扩 大市场份额。根据奥精医疗招股说明书,瑞士盖氏的 Bio-Oss 骨粉系列产品占据了 我国口腔科骨植入材料行业约 70%的市场份额,国产产品仅占据我国口腔科骨植入 材料行业约 15%的市场份额。根据我们测算,国产品牌市场份额中,正海生物凭借 优秀的产品力占据国产品牌 10%的市场份额。随着国内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和 国家政策的支持,国产品牌有望占据更多份额,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文章图片5

公司代理创英医疗种植体产品,双方合作共赢。2021 年 5 月,基于公司在口腔科的 渠道优势和营销能力,创英医疗授权公司为其种植体产品的全国民营渠道代理,经 销产品为牙种植体系统产品及相关口腔产品。双方分别发挥渠道优势和产品质保优 势,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互利共赢。截至 2021 年报告期末,公司代理的种植 体销售区域已覆盖全国 22 个省份,实现销售额约 400 万元。

2.2. 人工硬脑(脊)膜:产品性能优异,六省集采均中标

人体脑膜由硬脑膜、软脑膜、和蛛网膜三层共同构成。硬脑膜部衬在颅腔内,软脑 膜覆盖于脑表面,而蛛网膜位于两者之间。硬脑膜本身是一种厚而坚韧的双层膜结 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外层是颅骨内骨膜,称为骨内膜层,疏松地附着于颅盖, 但在颅缝和颅底附着较为牢固,很难分离;内层较外层厚而坚韧,与硬脊膜在枕骨 大孔处续连,称为脑膜层。人类硬脑膜的平均密度为 1.03 kg/m3,平均厚度为 1.06 mm,拉伸模量为 11.2~171.5 MPa,抗拉强度为 1.3~27.1 Mpa。恶性肿瘤硬脑膜转 移、肿瘤侵犯、颅脑手术等因素均可能造成硬脑膜缺损,从而造成脑脊液漏、颅内 感染、脑膨出、癫痫等并发症,神外医生往往需要对硬脑膜进行修补。1890 年,Beach 首次应用金箔材料修复硬脑膜,自此人类尝试用不同的修补材料。

硬脑膜修补材料主要可分为自体组织修补材料、同种异体组织修补材料、异种来源 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等 4 大类。自体组织修补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较强、术后发生并 发症和感染病毒性疾病的可能性较低,但取材形状和尺寸均受限,并不适合较大面 积的硬脑膜修补手术。同种异体组织取材于冷冻干燥处理后发人类尸体脑膜,容易 造成植入感染,甚至造成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异种来源材料目前在国内外临床应 用最广泛,主要来源于牛、羊、猪等动物组织,由较少引起免疫反应的Ⅰ型胶原蛋 白构成。人工合成材料来源广泛、性能稳定且无病毒感染风险,但生物相容性相对 弱于动物源性材料。

文章图片6

产品优势明显,上市以来收入持续增长。公司的海奥人工硬脑(脊)膜属于异种来 源材料,可缝合可贴附可降解,组织相容性优秀;具有独特的疏密结构,更有利于 诱导组织生长;未使用化学交联剂,产品更天然;且能够常温储存,使用便利。海 奥人工硬脑(脊)膜自 2009 年上市以来,产品销量和收入均持续增长,从 2012 年 的 0.23 亿元增至 2021 年的 1.58 亿元,CAGR 约 23.60%。2022H1 收入为 0.86 亿 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2.12%,主要因为疫情原因导致部分手术需求有所延迟,预计 随着疫情消退,产品增速将有所恢复。 国产化率高的成熟市场,公司市占率持续上升,具有较强产品竞争优势。1)2006 年 冠昊生物推出国内第一款硬脑膜补片,随后天新福、正海生物也先后推出各自品牌, 快速改变了此前国内市场一直由强生、贝朗等国外产品垄断的竞争格局;2)根据迈 普医学招股说明书,2019 年国内人工硬脑(脊)膜市场,五大国产企业产品市占率 合计超过 90%,其中正海生物以 15%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位;3)2021 年公司营收 端已经超过各主要竞争对手,以 1.58 亿元营收居首位。

神经外科耗材需求规模逐年增长。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0 年至 2018 年,我国神经外科耗材规模自 13 亿元增长至 36 亿元。2019 年,全国神经外科开颅 手术数量接近 70 万例,同比增长约 15%。根据佰仁医疗招股说明书,目前国内每 年开展各类神经外科开颅手术使用硬脑(脊)膜补片(包括生物补片和高分子材料 补片)超过 40 万片,市场总销售额超过 7 亿元。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各类意外 的发生,我国因各类神经系统疾病住院的患者数量在预计保持上升的趋势。作为神 外手术中常用于修补人体硬脑膜的高耗材产品,对人工硬脑(脊)膜的需求也相应 持续增长。 公司产品在六省集采中均中标,长期有望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自 2020 年 7 月开 始,江苏、山东、福建、河北、河南、安徽六省先后展开对硬脑(脊)膜补片的带 量采购项目,平均降幅分别达 68.90%、83.32%、71.49%、91.46%、87.02%、74.28%。 公司的海奥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是唯一一款六省均中标的产品,虽然在短期以价 换量,但长期有延续中标的趋势以及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市占率。

2.3. 活性生物骨:重磅新品获批上市,高壁垒下先发优势明显

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的主要办法。骨缺损指骨的结构完整性被破坏,创伤、感染、 肿瘤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等是导致骨缺损的主要原因。在骨缺损修复治疗中,需要 植入骨支架材料以恢复损伤处相应的组织结构。目前主要的骨修复材料可分为天然 骨修复材料和人工骨修复材料两大类。天然骨修复材料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 异种骨和脱钙骨基质。人工骨修复材料主要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 子材料、复合材料和组织工程材料等。自体骨被认为是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生 物相容性好,骨诱导能力和成骨能力强,临床上主要供骨材料是髂骨。但自体骨“供 量“有限且存在供区血肿、伤口裂开、皮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因此,非 人工骨修复材料不断发展,逐渐运用。根据南方所的统计数据,2007 年至 2017 年, 我国自体骨的临床使用比例从 81.25%下降至 62%,但仍然远高于医疗技术发展水 平较高的美国 45.51%的自体骨临床使用比例。

文章图片7

区别于传统骨修复材料,正海生物新获批活性生物骨属组织工程材料,从产品端看, 各项优势均比较明显。1)正海的产品在设计之初,为了规避以前同类产品的副作用, 使用缓释控制技术;2)临床案例数共纳入 283 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活性生物 骨材料具有安全耐受性,临床易操作性,生物相容性良好,且没有引起风险事件增 加。看好产品上市后的商业化表现。

组织工程材料具有良好的引导骨再生能力。BMP(骨形态发生蛋白)最早由 Urist 发 现,是唯一能够单独诱导骨组织形成的局部成长因子。迄今为止,已有 16 种 BMP 被分离和克隆,但仅有 BMP-2 和 BMP-7 被证实能够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发生迁移、 向成骨方向分化,促进新骨形成。组织工程材料由 rh-BMP2(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 白)与载体材料复合,不仅解决了供量有限的问题,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骨传 导能力、骨诱导能力等方面均表现优秀。但由于为保持 rh-BMP2 活性,需低温保存、 冷链运输,造成生产成本较高,导致产品价格昂贵。

文章图片8

活性生物骨具备缓释技术,更具产品力。活性生物骨在欧美应用较早,主要有美敦 力的 Infuse Bone 和史赛克的 OP-1Implant、OP-1Putty、Osigraft 等。活性生物骨主 要用于填充由于创伤或手术造成的、不影响骨结构稳定性的骨缺损,被认为是对标 美敦力 Infuse Bone 的产品,两者均含有 BMP-2。美敦力的 Infuse Bone 于 2002 年获 批上市,且在上市后速达销售峰值 10 亿美元,全球占有率超过 50%。但由于美敦 力 Infuse Bone 缺乏控制 rhBMP-2 扩散的机制,容易致使骨细胞过度增生、环绕脊 柱造成神经压迫等副作用。正海生物的活性生物骨产品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加强骨生 长因子 BMP-2 与载体胶原的结合能力,并减少 rhBMP-2 的使用量,有助于降低活 性因子随体液扩散造成过度增生等问题,产品性能更加稳定和安全。

活性生物骨研发壁垒高,短期难有竞品。公司于 2008 年便立项活性生物骨项目,直 至 2022 才得以获批上市,耗时 14 年。区别于一般医疗器械,活性生物骨属于以医 疗器械为主的药械组合产品,需接受药品审评中心与器械审评中心分别按照各自规 则批准,故评审时间亦长。此外,活性生物骨采用 BMP-2 胶原结合专利技术才得 以控制 rhBMP-2 扩散,竞品突破相关技术或寻求更优解决方案需要时间。较高的研 发和注册壁垒为公司创造先发优势,有利于在短期抢占市场份额,增加营业收入; 在长期培养品牌效应,稳固市场地位。 国内骨缺损修复材料的临床需求尚未满足。根据南方所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有超 过 600 万人骨缺损或功能障碍,其中约有 400 万患者需要进行植骨治疗。而实际使 用骨缺损修复材料进行治疗的骨科手术仅约为 133 万例/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 高、技术水平的提升、国家医保政策覆盖比例的提升等因素的发展,我国骨缺损修 复材料的临床运用将愈发广泛。根据南方所的统计数据,2018 年我国骨科骨缺损修 复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为 20.2 亿元,预计 2023 年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行业的市场 规模将达到 53.4 亿元。我们认为,活性生物骨有望凭借其优势产品力,在上市后快 速打开市场,对传统骨修复领域形成较大冲击。

3. 投资分析

3.1. 口腔种植体集采带动公司骨粉、骨膜放量

口腔种植耗材集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落地后终端价格有望大幅下降。1)按此前《开 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医疗服务占 比 60%(剩余为 10%检查+30%其他),参考三级公立医疗机构服务费用 4500 元标 准,则在三级公立医疗机构中,集采植体的终端价格约为 6400 元左右。若考虑三大 放宽情(医疗服务价格提升 20-40%),则终端价格约为 7300-8200 元。好于此前预 期,同时终端价格下降刺激患者需求加速释放;2)种植体渗透率提升将带动口腔修 复类耗材市场规模壮大。二者同属互补端口,海奥系产品在国产品牌中具有较强的 市场竞争力,看好公司产品在集采后听放量表现。

中国人群缺牙形势严峻,耗材集采+医疗服务价格下调有望大幅提高行业渗透率。 1)如前文述,影响患者支付能力因素包括实际收入水平、医保政策、种植终端价格 等多因素,任务一因素变化都会带动患者相对支付能力变动。中国医保政策不覆盖 种植牙项目,但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终端价格的下降,我们认为,集采后中 国公立医疗机构单颗植体种植成本占可支配收入比下降至 21.4%(-15.6pcts),公立 医疗机构价格下降,中国种植牙渗透率有望实现大幅提升;2)国产品牌的加速追赶, 有望加剧竞争,带动种植体使用成本下降,进一步提高患者种植牙的支付能力。根 据我们测算,2021 年中国每万人大概植牙 35 颗(对应每万人植牙人数 31 人,人均 植牙 1.1 颗),假设集采后每万人植牙数达到 48 颗(对应每万人植牙 43 人),则终 端需求量有望突破 678 万颗(+37.2%),看好政策落地后的市场爆发;3)鉴于历史 价格较高,我们认为,部分患者选择集采品牌的患者仍然更倾向于选择更具性价比 的国产修复材料,即集采带动的价格敏感型患者在选择其他互补的非集采产品时, 仍可能更倾向于优先考虑性价比,而正海的修复材料有望符合其价格预期,进而获 得这部分人群的市场份额。

文章图片9

3.2. 活性生物骨或成为公司业绩的第二增长曲线

公司重磅产品活性生物骨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预计 2023 年开始成为公司业绩的 第二增长曲线。1)中国市场目前人工骨修复材料渗透率较低,根据南方所数据,2018 年其市场占比仅为 33%左右,而美国在 2017 年人工骨修复材料占比已经达到 54%, 我们认为,中国市场人工骨修复材料远期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2)国产骨修复材 料头部企业奥精医疗在 2018 年市占率仅为 13%,目前中外企业并存、较为分散的 行业竞争格局为公司切入这一赛道提供良好机遇。我们认为,仿生骨+骨诱导生长因 子(rhBMP-2)的组合将对传统骨修复材料形成强烈冲击,公司产品未来放量可期。

4. 盈利预测

盈利预测核心假设: 1)口腔修复膜:2022 年受口腔种植体集采影响,口腔下游医疗服务种植牙需求观 望情绪较大,大量非刚性需求延后到 2023 年,故而在口腔种植领域常用耗材口腔修 复膜放量亦会受影响,故假设其 2022 年增速 1%,2023 年种植体集采政策完全落 地,种植牙需求有望大量释放,公司口腔修复膜放量可期,给予 23-24 年 55%/25% 增速; 2)脑膜:2022-2024 年同比增速分别为 0.5%/15.5%/14.5%,主要系根据公司三季度 业绩会议,2022 年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基本持平; 3)皮肤修复膜:根据公司三季度业绩会议,皮肤修复膜前三季度同比 70%增长,故 2022-2024 营收增速假设分别人:60%/50%/40%; 4)活性生物骨:按出厂价口径,假设单价 1700 元/人,公司产品预计下半年正式商 业化,假设下半年惠及人口 1 万,2024 年惠及人口 4 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