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他只承认看得到的东西,因此他的思想是反理论反原则的。他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全体,只知有今天而不知有明天。由于进行科学的分析,所以我们能预见运动的法则,在军事上即是有战略的头脑。 张国焘在草地分兵中,他可以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 是已经发生的现实性,他单独南下了。 第二种 是跟着北上,以人数优势,完成统一,继续在北边待着。 第三种 是跟着北上,以人数优势,完成统一,再行南下。 第一种,只看见了自己这部分,而没有看见别人那部分,所以说,他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全体。张国焘南下后,另立中央、开除并通缉四大领袖,这也是只看见自己这部分,而没有看见北上那部分、甚至也没有看见共产国际。所以说,他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全体;同时也是没有考虑明天的可能性,所以又说,他只知有今天而不知有明天。 第二种、第三种可能性中,都是看到了全体了的,既看到自己这部分、也看到了北上的那部分、还看到了共产国际。 相反,毛主席北上后,表现出大政治家的智慧与克制,强调不把事情做绝——他不开除张国焘的党籍、不对张国焘做组织结论、不把张国焘的错误传达到军级以下干部。毛主席不仅看到了自己这部分,还看到了张国焘这部分,这是既看到了局部、也看到了全体,不把事情做绝则是既知道有今天、还知道有明天,此后更是通过共产国际、谋取了统一。 以后,张国焘投靠了蒋校长、1948年更是逃到台湾、解放后又联系中央希望看在过去几十年革命工作的份上回到大陆。这三大事件,更是环环相扣的证明了张国焘的——“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全体、只知有今天而不知有明天。” 1)如果看到全部,就不会背离我党、投靠蒋校长。如果知道有明天,当然更不可能背离我党、投靠蒋校长。 2)如果看到全部,就不会在1948年逃到台湾。而解放后的联系中央想回大陆、要求资助,则是证明了其1948年逃到台湾的不知有明天。 我们再看毛主席在处理王明的过程中, 1)正是看到了自己这部分、也看到了支持王明的部分人、还看到了王明背后的共产国际,所以处处忍让、以团结为上。 2)当共产国际明确了王明的非第一领袖地位、当王明的路线证明不符合现实时,才逐渐清除王明的影响。 3)但即使这样,也仍然让大家选举王明为中央委员,这个决策即是看到了自己这一部分、看到了王明那一部分(支持王明的人还有一部分)、还看到了共产国际。 全程,都体现了既知有今天、还知有明天的可能性。 再回到张国焘的事件,毛主席的预言:南下是绝路。张国焘断言:北上不拖死也会被冻死。 先看理论, 1)事物有正面有反面,每一面都对应一种可能性,但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是平等的。 2)可以实现条件,在这个条件下把其中一种可能性转化成现实性。 3)所以,能不能创造条件、能不能实现条件,才是关键因素。 南下后的条件, 1)南下是草地、雪山、老林;南下人口稀少、粮食缺乏; 2)南下是少数民族的地区,红军只有减员,没有补充。 3)敌人在那里的堡垒线已经完成,我们无法突破。 4)南下不能到四川去,南下只能到西藏、西康。 5)南下只能是挨冻挨饿,白白地牺牲生命,对革命没有一点利益。 这些条件,证明了南下争取好可能性的极端困难性,而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1)四川成了抗日战争中蒋校长的大本营,绝不会允许南下的军队在四川立足的。 2)四川远离抗日战场和前线,抗日的目标难以照顾、只会被消耗,并且不能争取全国性民意、那便只是个地方军阀。 3)历史已经证明南下的军队站不住脚,最后仍然北上了。 所以,由条件,证明了南下是没有出路的,而北上,历史证明了出路。 当解放后,张国焘联系中央希望回来、并要求经济资助的时候,毛主席并没有直接的拒绝,而是提出了一个条件,显然提出一个条件,正是符合了辩证法的两种可能性转化成现实性的理论的。 所以说,“他只承认看得到的东西,因此他的思想是反理论反原则的。他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全体,只知有今天而不知有明天。”正是因为他基于自己看到的东西、只承认他看到的东西,所以自己局部之外的东西就看不见、也不承认,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决策。 而这些决策,也是违背了辩证法的这个基本原理,所以说他是反理论的,而屡屡抛弃自己的立场,则必然的决定了反原则。 所以,毛主席一九三七年的这个评价,是非常实事求是的、也是知行合一的,也是在辩证法这个理论下对张国焘执行的评价。 然而,只承认看得到的东西、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全体、只知有今天而不知有明天,这正是普通人容易犯的错误、也是普通人的常态。这是因为我们缺了指导的理论。所以,毛主席又说,
所以,没有理论,即是无志!果然,张国焘在挫折下,就是没有能坚持的“志”,而毛主席得了辩证法的这个理论,然后按它去做,就有了坚持的“志”。 而在与张国焘的会合中, 张闻天一心只想到促成四方面军北上,说:“把我这个总书记的位子让给他好了。” “不行!”毛泽东断然拒绝,“他要抓的是军权,你给他做总书记,他说不定还不满意,但真让他坐上这个宝座,可又麻烦了。” 彭德怀后来高度评价毛泽东的谋略:“毛主席在同张国焘的斗争中,表现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如果当时让掉总书记,他以总书记名义召集会议,成立以后的伪中央,就成为合法的了。这是原则问题。” 这个职位的设置,显然也是符合辩证法的, 1)能支撑两种可能性,历史证明了。 2)对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的要求符合了最小条件原则,也即符合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最小能量原则——这正是辩证法对处在防御中的要求,只有最小能量原则,才能使事情往自己希望的可能性转化。 所以说,“进行科学的分析,所以我们能预见运动的法则”,辩证法要求看到局部、也要求看到全体,要求知道有今天、也要知道有明天,这正是辩证法对立统一所要求的。 而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现实性,两种可能性是平等的,那么就必然的得出了, 1)要把自己置于能对付两种可能性的位置。 2)同时,也就要求了最小条件原则,符合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最小能量原则。 这个原则,显然是这个宇宙的真理和科学,比如光沿最短路径前行。甚至,各种社会行为的运行,遵循的终极原则都是最小能耗原则(成本低的淘汰成本高的)。严格说,这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另一种表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