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岐黄针结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体会分享

 新用户2909pCu3 2023-04-12 发布于广东

姓名:陈   年龄:79Y  科室:中医针灸  记录时间:2021-03-03  08:05

主诉:反复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5年余,行走受限1年余,加重半月。

病史: 患者5年余前开始觉腰痛,以腰部酸胀痛为主,伴有坠重感,劳累、久坐或受凉后明显,严重时伴有左臀部、左下肢后侧牵拉不适,行走无受限,平卧休息或热敷后可明显缓解,未予重视。1年前开始出现行走受限,步行约10分钟则觉左下肢牵扯胀痛明显,休息数分钟方可缓解,曾查腰椎MR提示腰椎间盘突出(L3-5\S1)、椎管狭窄具体未见报告间断治疗但症状反复半月前因照顾老伴不慎扭伤致左臀部至左下肢牵扯酸痛,无麻木乏力,行走约100米则被迫停下休息,腰酸痛,于我院骨科就诊,查腰椎MR“腰椎退变、滑脱,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经治后症状改善但反复,建议手术治疗,因惧怕手术故拒绝,求保守治疗来诊。刻下左臀部、左下肢后侧酸痛牵扯明显,行走150则须停下,休息可好转酸痛不明显,腰部活动尚可,久坐起身觉左下肢少许牵扯;无怕冷面黄胖胃纳一般,二便调,睡眠一般

舌脉象:舌淡胖苔薄白,脉滑偏数,左脉弦滑重按脉涩

查体:腰椎无明显侧弯,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双侧腰肌较紧张,腰椎棘突无压痛,双侧腰3-5横突处压痛( ),以左侧气海俞、关元俞穴为甚;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跟臀试验( /-),左踇趾背伸肌力减弱病理征阴性。腱反射尚可。

既往史:有过敏性鼻炎病史。

辅助检查:2021.3.2于我院行腰椎MR检查:腰椎退行性变,腰4椎体 I 度前滑脱,腰2/3椎间盘膨出,腰3/4-4/5椎间盘向后突出,腰5/骺1椎间盘向右后方突出,腰3/44/5、腰51椎间盘水平椎管狭窄。

诊断:中医诊断:腰痛病(肾阳不足 寒湿阻络 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椎管狭窄  腰椎滑脱   腰椎退行性变       

处理:

治法治则:温阳散寒 祛湿通络 行气止痛

1.岐黄针疗法:

辨经(筋):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选穴:气海、次髎穴、环跳穴飞扬穴均左侧);

刺法:输刺 合谷刺

操作方法:患者卧位,常规消毒穴位周围皮肤及医生手指3遍,左手食或中指掐按穴位以定进针点,右手持0.3*55mm岐黄针,快速进针,气海俞穴垂直进针约45mm针尖直抵腰3横突骨面,快速轻轻点刺数下,然后退至约35mm完成输刺,再行合谷刺:沿着躯干纵轴方向分别向肾俞穴、大肠俞穴压斜针身约10°左右轻摇针柄后快出针。次髎穴、环跳穴、飞扬穴均垂直进针,针至约40-50mm时,轻摇针柄,退至1/3处沿躯干纵轴向上下做合谷刺,患者觉酸胀时轻摇针柄后快出针。出针后均速以干棉球按压针孔2-5mins。针毕予局部拔岐黄罐5mins

2.汤药:

淡附片10g(先煎)  薏苡仁50g    焊苦杏仁15g  细辛6g

土鳖虫10g          酒川芎20g    醋延胡索15g  麻黄10g  炙甘草10g

用法:煎服每日一次 煎法:3碗水煎至8   5

建议避免负重久行,多卧床休息。药渣翻煎泡足。

二诊  2021-03-08  14:52  

腰痛较前好转,左臀部、左下肢牵扯酸痛感缓解,可行走距离增多,刻下觉左下肢外侧下端麻痛,足底麻痛,久坐起身牵扯感减轻,左臀部酸痛减轻。二便调,胃纳可,睡眠,舌淡胖苔中间偏厚淡黄,脉滑弦数,脉弦滑重按脉涩;

处理:

1.岐黄针疗法:

辨经(筋):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选穴:气海、次髎穴、秩边阳陵泉均左侧);

刺法:输刺 合谷刺

针后岐黄罐留罐

2.汤药:

上方加全蝎5g  煎服法同前, 3

建议:药渣翻煎泡足;门诊随诊

三诊:2021-03-15  15:27

腰痛不明显,行走后仍有下肢轻微麻痹不适,坐位起身牵扯感不明显,左臀无

疼痛,二便调,胃纳可,睡眠一般,舌淡暗苔白中间淡黄偏厚,脉滑。

处理:

1.岐黄针疗法:

辨经(筋):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选穴:肾俞臀痛穴、委中穴飞扬均左侧);

刺法:输刺 合谷刺

针后岐黄罐留罐

2. 汤药:

上方加茯苓30g 威灵仙15g   煎服法同前,5

建议:药渣翻煎泡足。门诊随诊。

四诊:2021-04-23  15:53

腰痛下肢麻木牵扯感基本消失,日常生活行走无不适,腰部活动正常,胃纳可,二便调,睡眠如常,舌淡红苔偏厚淡黄,脉滑。

处理:

1.岐黄针疗法:同首诊。

2.汤药:

茯苓15g    麸炒白术15g  黄芪15g  法半夏15g  

盐杜仲10g  威灵仙15g   续断片15g  苡仁30g

炙甘草10g  蒸陈皮15g   补骨脂10g  生姜10g

用法:煎服每日一次  煎法:3碗水煎至8   7

建议:药渣翻煎泡足,避免负重劳累,门诊继续中药调治。

按语:

中医学根据腰椎退行性变的共同临床表现,统称为腰痛病,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如久居冷湿环境,衣着湿冷,身劳汗出等感受寒湿,寒邪凝敛收引,致经脉受阻,气血不畅,而发寒湿腰痛;长夏湿热交蒸,或寒湿蕴久化热,阻遏经脉,而发湿热腰痛;若因久病肾虚,肾之精气无以濡养筋脉,而引起虚劳腰痛;若久病肾虚损及经脉气血,阻滞脉络,血淤滞留于腰部而发生疼痛,此腰痛为虚实夹杂,肾虚为本,气滞血淤为标。腰痛病位在腰府,与肾、膀胱经、任脉、督脉、冲脉、带脉、胆经之经脉气血密切相关。

岐黄针”是陈振虎教授在对古代九针的潜心研究和现代各类针具不断尝试后,取法于古代九针,利用现代材料和工艺研发而研发的以经筋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对《黄帝内经》五刺法的灵活运用,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穴不在多,贵在中的为宗旨,以“辨经-选穴-论刺法”为诊疗思维特色的岐黄针疗法体系。

根据临床经验发现,不管岐黄针“三步曲”辨腰痛为何经(筋)病,气海俞均可首选。气血经络阻塞不通乃腰痛之关键,运用岐黄针在该穴行输刺、合谷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既可调阴阳,又可疏利气机,临床疗效确切。配穴则随症随经选择1-2个,如腰痛以腰骶部为主,伴放射痛,则首选同侧次髎穴。若臀部外上方不适显著,可选臀痛穴;若臀部中下方不适明显,则需考虑环跳穴;若不适在骶骨边缘,则选秩边穴;若臀部外侧不适,则考虑居髎穴。至于下肢的放射症状,主要考虑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常用穴位有殷门、承扶、委中、委阳、飞扬;居髎穴、风市穴和膝阳关穴;当足底麻木酸痛时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是首选。

一般疗程从3/周,逐步调为2/周、1/周甚至2周或11次。岐黄针治疗腰腿痛临床疗效显著与否,除与诊断、岐黄针手法有关,休养护理亦非常关键。

该患者症状表现主要在足太阳膀胱经和组少阳胆经循行之路,故辨经审气相结合,主要选了气海、次髎穴、环跳穴飞扬穴肾俞臀痛穴、委中穴秩边阳陵泉等穴位,每次选3-4穴,交替使用。“三分治疗七分养护”。岐黄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显著与否,除与诊断、岐黄针疗法掌握熟练程度有关,绝不能忽视的是针后的休养护理;该患者治疗后配合充分休息养护终获良效。

岐黄针疗法选穴少而精,针刺手法多结合输刺和合谷刺,操作轻巧不留针,疼痛感轻见效快,治疗频次少疗程短,患者乐于接受。但若气血亏耗,经脉空虚,用针调气则如无米之炊,常需配合辨证施药,内服汤药以期调气血、和五脏;五脏安和,经脉通利,则病可愈。

王叶青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治中医师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南中医院 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