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茶古道,是根据唐代的故事而得名的,相传唐代武则天年间,其子李旦被贬,后娶一湘西女子为妻,武则天下台后李旦登上皇位,封其妻为皇后,皇后回家省亲时带去当地的绿茶,倍受皇帝和京官的喜爱,将此绿茶定为贡茶,民间称"皇后茶",从此开辟了进贡茶叶之官路。史料记载:贡茶古道,唐代运送紫笋贡茶的古驿道,起于水口金山村,止于夹浦北川村。处于苏浙边界。
人文历史 贡茶古道是根据唐代的故事而得名的,相传唐代武则天年间,其子李旦被贬,后娶一湘西女子为妻,武则天下台后李旦登上皇位,封其妻为皇后,皇后回家省亲时带去当地的绿茶,倍受皇帝和京官的喜爱,将此绿茶定为贡茶,民间称"皇后茶",从此开辟了进贡茶叶之官路。在大庸府城的贡茶古道里,古色古香的桌椅、袅袅生烟的沸水、暗香涌动的绿茶、纤纤玉立的茶艺员,这种写意隽永的中国茶艺画面令人陶醉。 唐白居易诗《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童俱绕身。盘上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这首诗反映了常州、湖州两地官员同会贡焙,共同督造贡茶的史实。 悬脚岭又称垂脚岭、啄木岭,地处苏浙要冲,陆羽《茶经》载:"悬脚岭北峰下"为"阳羡茶"产地之一。岭上旧有"境会亭",唐代时湖州和常州两地官员每年值贡茶采制之时都要在此举行隆重仪式。 两段石砌古道,其中浙江境内一段在悬脚岭南峰下,古道长约200多米,在宜兴境内的一段在悬脚岭北峰下,古道长约1000多米,宽度都在1.2-2米余。路面以小石板和块石铺成,路面被历代先人磨得十分光滑,在古道旁可以采集到多件宋代至明清时期的白瓷、黑瓷、青瓷、青花瓷瓷片等。由于发现的古道正好穿过"悬脚岭"遗址,被认定这条古道应即为唐代以来沟通苏、浙两大著名贡茶产区的重要遗存"茶山路",可称之为"阳羡---顾渚贡茶古道。" 贡茶古道的历史和民间传说 贡茶古道,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贡茶而建的古道,而这个贡茶就是顾渚山茶“紫笋茶”,说道贡茶古道,先说一段陆羽与紫笋茶的故事。 浙江省长兴之北隔啄木岭的宜兴(唐宋时属常州),所盛产的阳羡茶在唐肃宗(公元756—761)时已是贡茶,常州刺史李栖荺邀请嗜茶如命的陆羽去鉴茶,陆羽便推荐了位于一山之隔的顾渚山茶,并命名为“紫笋茶”。 由于顾渚位于啄木岭的阳山坡,且时常吸纳太湖暖湿气流的浸淫,紫笋茶的品质远胜于阳羡茶,唐德宗年间就已经成为仅次于“蒙顶茶”的天下名茶。 从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开始,湖、常二州就必须向大唐宫廷提供两地贡茶,且是湖常两州刺史的首要任务,非但每年春季都要来山中亲自监制,还必须保证在清明前抵达长安,因之呼为“急程茶”,如此便要修筑用快马传递的古驿道,才能保证任务,这运送贡茶的古驿道就是贡茶古道。 自打紫笋茶列为贡茶以后,湖州常州两州刺史就在悬脚岭建境会亭,分山造茶场,生产贡茶,延续了八百多年。据史料记载,两州剌史每年立春后在此相会,官员们商议造茶事宜,社会名流们品茗斗茶,茶农们繁忙采摘加工……,当时境会亭盛会的活动规模浩大,仅品茶研讨就要摆20多桌酒席,另有戏台歌舞表演,热闹非凡。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这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中说的正是位于煤山镇尚儒村和江苏宜兴交界处的“悬脚岭”,唐代监制贡茶时,湖常两地刺史都会在境会亭里共同举办茶宴,久而成了当地的文化盛事。 境会亭欢宴 (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随后,境会亭几经兴废,但现尚儒村悬脚岭下仍有茶地1000多亩。作为江浙两省的分水岭交界处的“悬脚岭”,“茶事”逐渐冷淡,但悬脚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是军事要隘。在民国初年成为江浙军阀相争的要道,并成为齐卢战争的战场之一。当时,江苏军阀齐燮元与浙江军阀卢永祥,在悬脚岭相峙作战。1924年12月,郭沫若曾专程来此调查战况,在尚儒村住了一夜,并将当时的“上徐村”改名为“尚儒村”。悬脚岭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古迹,留下了许多文臣武将、英雄名士的足迹,岭中及附近的种种传说被附近村民代代相传至今。 据当地老乡说,建国初期的悬脚岭,每逢过年过节,江浙两边就轮流主持活动,请戏班子演戏,那时,悬脚岭成了文化盛会的场所。传说中的悬脚岭附近还有千古之迷乌石浪、大禹治水遗迹搭缆石,神话传说仙人石等景点,以及圆觉禅寺与其中关帝庙的神奇结合后体现的外来宗教(佛教)与民间信仰融合的鲜见文化等。 古道特色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对悬脚岭的第一印象便是那两只立于路旁的石碑上的大石狮子。张嘴怒目、正视前方。石碑上刻着《悬脚岭记》,简短的文字中记叙了该处为江浙两省交界、孙权曾在此射虎、陆羽曾在此品茗、唐时在此设置境会亭、郭沫若曾到此调研、交界两处的人民齐心协力才得以使此崎岖山道通车畅行等多个史料、传说。石碑的一侧刻着版画孙权猎虎图。据清《长兴县志》载: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三国孙权在此狩猎射虎,所以当地村民称此为"射虎亭"。同样在此县志上,载有明代周江在此作诗,自注"陈高祖(霸先)葬此山"。虽正史载陈武帝霸先死后安葬于南京万安陵,但这条史料也颇让人玩味。当地村民也更愿意相信此岭与陈武帝的渊源。 然而村民对于此岭口口相传更多的则是关于"境会亭"的故事。悬脚岭毗邻水口乡顾渚山,该岭海拔250米,山水清远,优越的地理环境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尚儒村村会计应汉培向我们介绍说,悬脚岭两侧的长兴与宜兴地下同为紫砂矿脉,因此这一带的茶叶色呈紫亮,嫩性好,叶芽茸毛紧裹,酷似笋尖,冲泡后馨香扑鼻、味甘醇而鲜美,回味甜润。茶圣陆羽曾多次登临,采茶品茗,在《茶经》中把悬脚岭的茶叶列为上品,并划为紫笋茶的主要产区之一。伴随着其悠久的名茶生产历史和唐代以来境会亭茶山上贡茶督造、名仕品茗斗茶等频繁的茶事活动,成为长兴茶文化史上的光辉亮点。 早在唐朝大历五年(公元770年),顾渚紫笋茶列为贡茶以后,湖常两州剌史就在悬脚岭建境会亭,分山造茶场,生产贡茶,延续了八百多年。据史料记载,两州剌史每年立春后在此相会,官员们商议造茶事宜,社会名流们品茗斗茶,茶农们繁忙采摘加工……据载,当时境会亭盛会的活动规模浩大,仅品茶研讨就要摆20多桌酒席,另有戏台歌舞表演,热闹非凡。据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便是他当时任苏州剌史时即兴而作,千古佳句,深情赞颂了紫笋茶文化,并形容了当时茶宴、斗茶的盛况空前。 随后,境会亭几经兴废,但现尚儒村悬脚岭下仍有茶地1000多亩。"茶事"逐渐冷淡的悬脚岭在民国初年成为江浙军阀相争的要道,并成为齐卢战争的战场之一。当时,江苏军阀齐燮元与浙江军阀卢永祥,在悬脚岭相峙作战。1924年12月,郭沫若曾专程来此调查战况,在尚儒村住了一夜,并将当时的"上徐村"改名为"尚儒村"。而在村民周学详的印象中,建国初期的悬脚岭,每逢过年过节,江浙两边就轮流主持活动,请戏班子演戏,那时,悬脚岭成了文化盛会的场所。 传说中的悬脚岭附近还有千古之迷乌石浪、大禹治水遗迹搭缆石,神话传说仙人石等景点,以及圆觉禅寺与其中关帝庙的神奇结合后体现的外来宗教(佛教)与民间信仰融合的鲜见文化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描述了长兴的紫笋茶和宜兴的阳羡茶当时在唐代长安帝都受欢迎的程度。如今宜长交界的啄木岭南北两侧,还保留了这样一段古驿道,现在被两地唤作“贡茶古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贡茶古道,唐代运送紫笋贡茶的古驿道,起于水口金山村,止于夹浦北川村。以唐代茶圣陆羽命名的紫笋茶远胜于阳羡茶而成为当时贡茶,自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开始,湖常二州必须向大唐宫廷提供两地贡茶,而且是湖常两州刺史的首要任务,每年春季都要在山中亲自监制,还必须保证在清明前抵达长安,所以修筑用快马传递的古驿道。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