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清明,三月节。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清明节气气候因素相互交织,形势如下: 中运火运不及,水运反盛;司天之气阳明燥金,金生水,相得益彰。上述因素相加助力水势。 二之气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少阳相火。二火相得益彰,火势过旺。 二运主运少徵,火运不足,水运反盛;二运客运为太宫,土运太过,土生金耗火,上述因素相加令水势得逞。 综合上述五运六气诸多因素,清明节气主要矛盾为水火相搏。二者势均力敌、此消彼长。加之地域因素影响,南方地区属火,与心相应,火势较旺,易生心火;北方地区属水,与肾相应,水势较旺,易生肾寒。素体寒热不同之人,加之地域因素,易分别与寒热邪气同气相求而不适。 如地处南方而内热之人,此间易感受火热邪气而内热扰心。心受热邪人易出现心情烦躁、失眠多梦、口舌生疮、胸闷气短、小便发红、心区刺痛、五心烦热、盗汗等。火旺克金,使肺肃降不利,易引发肺热,人易出现咳喘、痰黏、咽痛、鼻红干、过敏、长痘、肩背疼痛等。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肃降不利若累及大肠,大肠易出现便秘或排便黏腻不爽、痔疮等。此类上热之人,建议饮食清肃上焦为主,寅时茶灸至关重要。 若地处北方而虚寒之人,此间易感受寒水邪气而肾寒。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对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温煦、激发等作用。感受寒邪易生虚寒之象,如形寒肢冷、腰脊冷痛、骨软无力等。肾之命门火不生脾土,脾失温煦易五更泻。肾主骨,主生殖。寒伤肾以致肾阳不足,易出现男性的功能减退或女性痛经等。《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肾受寒而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易出现水肿、尿频或失禁。人体水液代谢影响因素很多,其中肾阳的蒸腾气化功能至关重要。肾阳不足,易导致水饮内停,水气凌心,阻碍心阳,则人易心悸胸满、头晕目眩、筋惕肉瞤(惕:怵惕,即打哆嗦;瞤rún ,抽缩跳动之意)等。 综上所述,癸卯清明时令养生重点在于养护心肾,饮食起居建议如下: 有机茶灸,解热通络 早起升阳,早睡养阴 早晨卯初前起床。尤其心肺上焦偏热者,宜在寅时起床茶灸,之后静静坐一坐,卯时适度活动,避免阳气郁于上焦;晚上尽量于亥初前睡眠,最晚不宜超过亥正,尤其肾阳不足、下焦虚寒者,宜在太阳落山后,戌时尽早把脚泡暖,上床睡觉,蓄积肾阳。 用热远热,慎食生冷 肾寒之人,命门火不旺,脾胃土难以得到有力支援,如吃水果,可于热水中浸泡温热或微波炉加热1分钟再吃。唇色白或黯淡无华而脾胃虚寒者亦如是。 春捂适宜,上薄下厚 上焦偏热之人,上衣不宜过于厚重,以利于上焦阳气发散。如果上衣过厚,心肺阳气不能及时发散,滞留而生热邪,轻则喉舌干燥,重则咳喘胸痛。 虽至清明,气温逐渐升高,肾阳不足、下焦虚寒之人,肚脐以下仍需要注意保暖,腰背腿脚仍需防风寒湿邪。裤子不宜低腰,裤腰不宜过紧。裤子和鞋袜宜厚不宜薄,厚度以腰腿脚暖而不酸为准。腰常凉者,宜艾灸腰部或用花椒外敷;脚常凉者,宜每日睡前将花椒或艾草放热水中泡脚至脚暖。 亲近自然,慎终追远 清明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之孝道的具体表现,是相沿已久的习俗。崇本尊亲而缅怀先祖,是为了继承祖先之遗志,激励自己更好的前行。春天宜舒畅,不宜悲伤。春应肝,肝主情志。春季悲伤则易情志不畅。伤肝伤肺。春阳似芽,应与节气同气相求,呵护有加。多接触生机勃勃的绿树青草,心中放下沉重与烦恼,把身心融入春天,接近天人合一之境界。 谚语讲:「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为农忙时节,也是人培植自身阳气最佳的时节。践行符合自然的饮食起居之道,同时慎终追远,以先祖为榜样,敬天爱人,真心忏悔,幡然醒悟,身心一层层归向清净明白的境界。 附:子午流注与二十四小时对照表 ![]() 注:上述时辰以北京时间(东经120度)为准,各地根据当地经度与北京时间的经度差来计算时差,可以在百度查阅《真太阳时算法与中国主要城市查询》作为参考。 |
|
来自: 新用户69851752 > 《節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