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秋季,在北京太平桥大街全国政协礼堂的会议室中,丁玲与曾想要加害他的沈醉相遇。此时的沈醉已经改造成功,主动向丁玲求得原谅,深深鞠躬:怕您不原谅我。那么,丁玲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两人是否相逢一笑泯恩仇? 丁玲与伟人握手延安1936年10月30日,丁玲在上海失踪三年之后在延安出现。为了迎接丁玲的到来,中宣部举行了隆重的欢迎晚会,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前来欢迎。 丁玲也是湖南人,与毛主席是老乡,毛主席一见面就握着她的手说道:“我读过你的几篇作品,很欣赏你的文笔,特别是你那篇《不是情书》写得很好哇……” ![]() 丁玲 毛主席操着一口湖南口音,听起来让丁玲格外亲切。两人坐在一起如同家人一样。后来,当丁玲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说道:
几天后,毛主席专门来到丁玲的住所来看望她。 上一次的交谈两人意犹未尽,这一次两人继续交谈了起来,毛主席坐在炕上,背靠在墙上,一只脚跨在炕沿上,不断地吸着香烟,两人谈天说地好不愉快。 他们谈到了过去的友人,牺牲的同伴以及出卖了党的叛徒,也谈到了家乡。两人在一起交谈的情景,像是父女一样,毛泽东看起来像是丁玲的父亲,丁玲也像是他的一个女儿一样。 ![]() 丁玲 对于丁玲来到延安,毛主席是寄予厚望的。因为丁玲在文坛上有着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所以在几次谈话中,他希望丁玲能为延安做一些工作。因此,当丁玲提出建立文艺俱乐部以组织苏区文艺运动的基本队伍时,毛主席不仅立即同意,还建议成立正式的文艺团体。 在成立大会上,毛主席给予了全力的支持。第二天,文协举行了第一次干事会,丁玲当选为主任,全面负责苏区第一个文艺团体的工作。 在那个时候,陕北苏区的文协作家们大多担负着一定的实际工作。原本中央打算安排她在宣传部写作,但她本人并不同意,毛主席询问她打算做什么,丁玲干脆地回答道,要去当红军。 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毛主席的指示,丁玲开心地就要跳起来了,她期盼着去上前线,当红军,去打最后一个仗。 ![]() 丁玲 不久之后,丁玲的愿望得以实现,1936年11月23日,丁玲走上了前线,在行军的路程中她都是欢喜的,在这里她也接触了许多红军战士和红军将领。在军旅生活中,她也没有停笔,写出了不少战地散文,一经发表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毛主席看后也非常高兴,给她寄来了一首赞词《临江仙》:
1937年1月,丁玲配合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从前线回到了延安。毛主席很高兴,亲自向她宣布了任职命令:任命丁玲为中央红军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 ![]() 毛泽东 初到延安的这段日子,遇到任何问题,丁玲都会向毛主席当面请教。毛主席也会兴致勃勃地探讨问题。 后来,丁玲组建“西战团”开赴抗日前线,毛主席亲自为他们送行。“西战团”在丁玲的带领下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到山西,途经16个省市县及60多个村庄,6个月辗转3000多里。之后她又带着“西战团”取道山西各地进行宣传演出,一共活动了四个半月。 “西战团”的故事为人所知,丁玲的名字也开始声名大噪,国内文化人接连为丁玲著文,就连外国记者也都纷纷抓住丁玲进行采访,记录了不少关于丁玲的文字。 一时间,丁玲成为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左翼文坛作家,现代中国女作家群的首笔。也是毛主席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立足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后迎来的第一个大笔杆子。 ![]() 丁玲 而两人不仅仅是湖南老乡也是文坛挚友,丁玲也成为了毛主席心中的那一杆枪。1936年冬到1937年秋,毛主席与丁玲接触最频繁、交往最密切,在思想交锋中他们都推心置腹,这个时期,也是最让丁玲刻骨铭心的时期。 多年后,丁玲仍然清晰地记着当时的情景,她这样评价毛主席:
毛主席评价:丁玲是个好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丁玲正思索着如何在文艺创作中体现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时,毛主席让胡乔木转达她,到工农兵中去吧,可以多写些通讯报道,多写些短文章。 ![]() 丁玲 同年7月,为了几年抗战五周年,朱德约丁玲到总司令部躲在地讨论区看电报。两天过后,丁玲完成了学写毛泽东《讲话》后的第一篇试笔作《十八个》。 在这之后,她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解放区农民和战士的生活中去,从1944年新年开始,她连续写下了一系列散文,毛主席也很是欣慰,在丁玲创作的过程中,她也不断给予鼓励和引导。 1944年夏季,丁玲参加了当时边区的合作会议,写下了《田保霖》一文,这是一篇正面描写和歌颂英雄模范的报告文学。不久之后,她就收到了毛主席发来的鼓励信,还请求他们下午或者傍晚在住处一谈。 ![]() 毛主席 当天下午,丁玲和欧阳山来到了毛主席居住的枣园。毛主席还留他们吃了晚饭,他对丁玲的新作赞不绝口:“我一口气读完《田保霖》,很高兴,这是你写工农兵的开始,希望你继续写下去,为你走上新的文学道路而庆祝,” 之后,毛主席又在不少公开场合称赞丁玲:“丁玲现在到工农兵中去了,《田保霖》写得很好,作家到群众中去就能写好文章。” 丁玲也被毛主席的鼓励而深深感动,她说道: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丁玲组织延安文艺通讯团,离开了延安,准备去东北工作。但因为内战不能前往,被滞留在晋察冀两年。在这期间,丁玲也没有停下脚步,她深入河北农村,广泛搜集素材,进行写工农兵的长篇创作,以偿她夙愿。 ![]() 丁玲 终于到了1948年6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问世,这部作品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在1951年获得了斯大林文艺奖,为丁玲在国内外赢得了巨大声誉,奠定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 丁玲能有这样的成就,是和毛主席离不开的,当她谈到这部作品的创作时,说道,想着这本书就是为他写的,不愿意辜负他对我的希望和鼓励,总想着有一天把这本书呈给毛主席看……就是为了报答他老人家。 正是在毛主席的熏陶和影响下,丁玲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成为了无产阶级文化事业的一名杰出女战士,毛主席文艺思想的风帆。就连丁玲自己也说道:“丁玲永远是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是党的一个普通的忠实战士。” ![]() 丁玲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同样也遭受了不少磨难,三十年代差点命丧黄泉,沈醉欲取她性命。多年后,这对“冤家”再见,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沈醉向丁玲道歉:怕您不原谅我1983年秋,在北平全国政协礼堂的一个会议室中,丁玲和沈醉相遇还被安排在同一个组讨论,丁玲担任组长。在讨论中,丁玲第一个发言,发言结束后,还感慨地主动提到了沈醉:“我最近看了一本书,是沈醉写的《我这三十年》。这本书写得好,写得很真实。” ![]() 沈醉 沈醉在国民党时期为虎作伥,做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所以在改造之后,他深知一份材料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所以他抱定一个宗旨:决不能再像解放前那样,无中生有,干伤天害理的事情。 当丁玲提到沈醉时,人们的目光都投向了沈醉,而沈醉也很想听听丁玲对他这本书的评价。 丁玲清了清嗓子,说道:
![]() 沈醉 听了丁玲的评价,沈醉听得也很动情,他摘下眼镜,用手帕擦拭着眼睛。虽然两人没有任何交流,但在场的人都看到两人之间情感的沟通。殊不知,几十年前两人竟然是冤家。 会议结束之后,两人都没有走,当会议室最后只剩下他们两人时,沈醉先站了起来,向丁玲走了过去。 丁玲近距离看着对方,不禁暗自发问:“难道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原先的那个国民党里有名的军统大特务?” 沈醉走近向她深深鞠躬后,说道: “丁老,我的那本书出来后,一直想送您一本,但又怕您不原谅我,没想到您先看到书了……过去,我对党和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也对您犯下了罪……” ![]() 丁玲 丁玲摆了摆手,笑着说道:“这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一切都要向前看,我们不是已经走到一起来了吗?我希望你多写,把你的经历都写出来,也欢迎你到我家里去作客。” 这次见面,沈醉也告诉她当年一件事,五十年前,她已经处于中统和军统特务的双重监视之下,注定在劫难逃。 虽然丁玲不与沈醉谈过去,也并未计较,但沈醉在1984年还是给丁玲写去了一封长信,信中说道:“我应当当面去向您请罪,因怕您太忙和不会宽恕我,所以一直没有去。” ![]() 丁玲 丁玲看完这封信,深感欣慰,不久之后,中央组织部正式颁布文件,澄清了丁玲在南京被捕的谣传,还给她一个清白。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逝世。沈醉得知后,也前来拜访丁玲的丈夫陈明,为丁玲的逝世而感到惋惜:“在丁大姐病重和她仙逝之时,我没去看她,也没给她送行,真是很抱歉啊!”陈明颔首道:“对先生的心意,我代表丁玲谢谢了!” ![]() 丁玲和陈明 两位老人,从冤家成为朋友,是近代历史的缩影,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想必两人也不会冰释前嫌。而两人的这段故事,也为历史增添了戏剧性,为历史增加了生动性,回想起前后经过,细细想来,令人回味无穷。 |
|
来自: Loading69 > 《近代中国女性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