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原本叫倭国,后来怎么改叫大和了?

 哈哈狮的信箱 2023-04-13 发布于广东

我们知道日本在古时候叫“倭国”(这就是为什么明朝时骚扰沿海地区的日本强盗被称之为倭寇了,倭就指的是倭国,而寇则是贼寇),除此之外还有啥东瀛、大和、扶桑和邪马台等等别称,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日本,那么日本的国家名称究竟是怎么发展演变过来的呢?

图片

答案是:都和咱们中国有关……

大家肯定会想,日本最开始的称谓是什么呢?其实这个名字有点不好听所以日本人也不愿提及。在三国时期,魏国第二任皇帝曹睿接见过一位来自日本的女王,她的名字—卑弥呼。她自称来自“邪马台国”,日本内乱和自己国家政权中一个“狗奴国”来抢夺政权,来寻求中国的帮助。

当时魏国皇帝,一脸懵怎么会有“狗奴国”的国家?命百官去查,结果查出这个国家是西周时期的朝贡国—“倭国”,之后魏国皇帝封这个女王为——亲魏倭王。

图片

说到这里大家也差不多了解,古代日本和中国差不多,政权较多,各自划地封王,并未整合统一。所以会出现“狗奴国”、“邪马台”、“扶桑国”等这么多称号。

但是日本这么小的国家和中国一比就真的微不足道了,当时中国很难区分这个小小国家这么多政权,干脆直接叫“倭国”这才便于中国记忆。所以倭国的名字就正式被叫出来。

图片

到了隋唐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由少变多,交流下来倭国的使节们就发现好像这个倭字带点贬义啊!当然,现在这个倭字在字典里的意思是“矮小、猥琐”(其实我强烈怀疑就是因为日本人才给倭字下了个这么倒霉的定义)。

但是在古代倭可没有这么难听,倭字通“逶迤”的逶,并且中国的史学家们还说这个倭字代表的是魏国属国的意思(魏字去掉右边的鬼字,同时在左边加上了亻这个偏旁,所以代表倭国曾经臣服于魏国。)

图片

这对于倭国来说就不怎么能接受了,他们的本性即是如此,当比你弱小时则柔顺的如同奴才,一旦觉得自己有了些许实力又马上野心勃勃试图摆脱藩属地位。于是倭国绞尽脑汁的想得到中国的承认,隋炀帝大业三年,倭王多利思比孤派遣大臣小野妹子到中国朝贡,在倭国带来的国书中是这样写的“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隋炀帝看了以后很不爽,同时也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个撮尔小国想在国书上做文章,所以对当时管外交的官员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也就是拒绝收下日本的国书。

图片

没过多久隋炀帝派遣鸿胪卿寺掌客裴世清跟随小野妹子回访日本,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派遣使者出使日本。于是倭王率领着文武群臣为裴世清召开了巨大的欢送仪式——“从数百人设仪仗,鸣鼓角来迎。”但不知道这裴世清是没有政治眼光还是翻译问题,他对倭国人说的竟然是“皇帝问倭皇”,这一句话让倭国上下欣喜若狂,这就表明了中原人承认了咱们的地位嘛!于是倭王马上改称了皇帝,于是等到小野妹子再出使隋朝时就变成了“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不过历朝历代咱们中国都没有承认日本的皇帝称呼(比如说明朝把丰臣秀吉封为日本国王,也没有上升到皇帝),而日本人做贼心虚(当然也包括唐朝时被刘仁轨一通暴揍打得不轻),所以在之后对中国的文书中一直不敢使用皇帝的称谓,一直到同治年间中国才承认了日本元首为皇帝。

那么倭国是怎么改成大和的呢?

飞鸟时代的第三十三代推古天皇(593-628在位)和圣德太子朝廷,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并且比较完整地引进隋唐典章制度,以及儒释道文化。

大概基于这种平等意识,飞鸟朝廷开始审视其认为“不雅”而近于蔑称的“倭”之国号。圣德太子一生礼佛,但他最为服膺的是儒学典籍《论语》,他从其中撷出“和为贵”一句,作为其“宪法十七条”的首款。“和”的音读“wa”,和“倭”完全一致,而其释义有“柔软”一项,日人训读为“”(yawaragi),也和“倭”义相同,于是就被拈出替代“倭”字,成为新的国号。

图片

“大和”成了“大倭”的新表记汉字,“邪马台”的汉字表记也被“大和”替代,但保持其“Yamato”的训读。从《论语》而来的“和”字,于是成了日本的标志。

从“倭”到“和”,因此成为古代中日关系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