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经典做法(广州、河源、揭阳、江门)

 新用户30775772 2023-04-14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

图片

广州市增城丝苗米驱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带动农民增收

广州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标,以增城区朱村“时光穗稻”新乡村示范带建设为抓手,依托国家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两大载体,围绕盘活资产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力推行村集体、农民入股参与新型农企经营,不断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户共同参与建设,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民收入倍数增长。
  一、突出产业驱动,夯实增收之基
  一是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就业增收引领作用。累计安排4亿元财政资金推进创建集聚现代种业、设施装备、数字农业等高端要素的国家级丝苗米产业园。全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土地资源入股等利益联结模式,让产业园创建成果惠及周边村民。

  二是激活田园综合体要素集聚、农业综合开发支点功能。依托朱村万亩连片农田景观,建设集党建、生态、教育、文旅等功能于一体、一二三产高度融合发展的国家级丝苗米稻田田园综合体,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增城样本”。

  二、创新多主体经营新机制,开辟增收之源
  一是农投集团引领。推动国有资本加大在乡村振兴领域投入,成立增城区农业投资集团,作为全区“三农”发展的投资运营主体,整合村集体入股的集体资产和资金成立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参与项目投资合作及开发运营,在确保农民基本收入前提下,充分分享企业经营红利。
  二是农民入股经营。鼓励农民以技术、资金、资产等要素资源量化折算入股,每年以“保底租金+股份分红”方式,将经营收益按股分红返还给农民,预计农民收入可达纯租金收入的5-10倍。

  三是社会企业参与。鼓励各种业态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新型农企经营改革,引导科旺、和利农等农业龙头企业以品牌、技术、资产等要素入股,参与丝苗米产业发展及产业园运营。

  三、擦亮丝苗米价值品牌,拓展增收之势
  一是精选种源推动品种培优。实施丝苗种业提升工程,推进成立种业创新基金,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打造增城丝苗米产业“芯片”。
  二是绿色种植推动品质提升。修订绿色栽培生产技术规程和增城丝苗米标准,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水稻三控施肥、种植绿肥等绿色种植模式,连续三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双降,加快实现增城丝苗米碳中和绿色生产模式。
  三是营销创新推动品牌打造。充分发挥增城丝苗米作为全省少有的“双地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优势,深入挖掘增城丝苗米发展底蕴,加快品牌形象IP提炼和全方位包装创意设计,打造世界丝苗米第一高端品牌,全面提升丝苗米品牌价值,带动各类种植主体尤其是农民大幅获利获益。

  四是科技支撑推动智能生产。大力推广水稻精量旱直播、无人机直播和植保等智能机耕机收技术,建立起5G水稻产业病虫害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防控系统和长势监控体系。

  四、培育三产融合新业态,延伸增收之链
  一是实现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粮食产业相统一。压实区、镇街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粮食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将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分解到镇街、村社,落实到田。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加工+旅游+销售”全产业链开发模式,促进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粮食链”融合发展。
  二是实现丝苗米产业精深加工和就地商品化相衔接。改善储藏、保鲜、包装等产地初加工设施装备条件,建立免淘增城丝苗米生产线、罐装线,打造田头智慧小站2.0,加快实现冷链保鲜仓储的自动化操控。建设丝苗米展销中心、机器人丝苗米煲仔饭体验餐厅、城市会客厅等多种新业态,打通丝苗米种植、加工、销售渠道,提升丝苗米商品化率。
  三是实现农文旅产业发展相融合。打造朱村“时光穗稻”新乡村示范带,建成虫情监测台、丝苗米展馆、稻田公园三大重点公共文化地标,举办农民丰收节、稻田音乐会、稻田文化节等主题节庆活动,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图片

河源市汇聚基层巾帼力量撑起乡村“半边天”

河源市以“强基层妇联·促乡村振兴”试点工作为抓手,探索形成“妇联主席+N小组长(执委)+N家庭”的工作模式,围绕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活动载体三大内容,通过“五个聚焦”,持续提升基层妇联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让巾帼力量撑起乡村振兴“半边天”。2021年以来,河源市打造“强基层妇联·促乡村振兴”试点100个,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安全生产、乡村振兴、环境整治和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等方面取得成效。
  一、选优配强“领头雁”,引领广大妇女参与基层治理
  河源市从各级妇联退休干部、致富能手、热心公益的群众等群体中推选出一批有热情、有威望、有文化、有能力的妇女担任村妇女小组长,并按有关程序将其吸纳为村妇联执委,实现妇联组织架构由过去的“一根线”向“一张网”转变。

  目前,市、县(区)试点村共推选村妇女小组长580名,实现村民小组“全覆盖”。巾帼志愿者们积极开展邻里守望、家庭纠纷调解、矛盾排查、心理疏导、关爱帮扶等志愿服务,让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相融合,农村基层治理呈现新活力,撑起基层社会治理的“半边天”。

  二、打造温暖阵地,带动妇女共建共享幸福生活
  河源市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等场地,强化妇女儿童之家、舒心驿站等阵地建设,并紧密结合妇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设置妇女议事、婚姻调解等服务窗口,开辟“温馨家园”“阳光书屋”“快乐四点半”等主题区,拓展家长学校、儿童益智乐园等功能区,使广大妇女群众学习有场所、服务有项目、活动有阵地、维权有平台,助力基层打造和谐、平安、幸福的氛围。

  2021年以来,河源市妇联组织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纠纷调解等各类活动超过1万场次,关爱服务妇女儿童超过200万人次,扎实的工作成效让妇女儿童切实体会到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三、“五个聚焦”激活“半边天”新活力,为基层善治赋能
  河源市通过“五个聚焦”,以巾帼力量带动群众从“要我做”变成“一起做”、从“靠政府”变成“靠大家”,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一是聚焦思想政治引领,以党建活动为载体,深入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贯彻,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举办“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系列活动,2021年至今共举办党建活动超1800场次。
  二是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开展“清洁家庭”评比、环境卫生红黄榜等活动为载体,并通过“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的方式提高妇女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三是聚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开展“最美家庭”评选和宣传活动为载体,动员妇女积极打造“清洁家庭”示范户,合力营造整洁、优美、健康、向上、和谐的村居环境。
  四是聚焦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以开展“巾帼关爱”活动为载体,实施“幸福心家园”项目,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心理讲座、诗歌朗诵、防溺水知识、消防安全知识、美食分享等暑假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对困难妇女、儿童及家庭进行结对帮扶,提高妇女群众的幸福感。
  五是聚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实施巾帼赋能增智计划和巾帼助农项目为载体,联合有关部门在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举办月嫂、客家厨娘、电商直播等技能培训班,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参与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施和“一村一品”建设。



图片

揭阳市揭东区多举措并举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揭阳市揭东区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优化教育“硬环境”,提升教育“软实力”,建立健全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机制,大力推动城乡教育公平,城乡基础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一、强化制度设计,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揭东区高度重视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印发实施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文件,为纵深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提前谋划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建设项目库,至2025年,全区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共26所。
  二、不断优化办学硬环境,增加城乡优质学位供给
  揭东区着力补齐中小学短板,提升学校办学水平,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248万元实施乡村学校设备提升及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工程,改善龙尾镇龙珠中心小学等一批乡村学校办学硬件水平。健全政府投入、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机制,用好用活财政经费,优先保障教育项目建设需要,不断加大公办优质学位供给。
  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4.27亿元用于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1所,推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转制为集体办幼儿园81所、新增学位2万余个。揭东区第一初级中学预计2023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将提供优质学位2500个、宿位2000个。
  三、深入开展“县管校聘”,提升师资队伍软实力
  出台《揭东区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全域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印发《揭阳市揭东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办法(试行)》,均衡城乡师资配置,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县域内定期轮换机制,实行城乡教师互动交流,近三年参与交流的校长86人、教师1523人,教师结构性紧缺、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鼓励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健全边远农村和山区学校教师特殊岗位补贴制度,按规定落实山区补贴。完善《揭东区名校长、名教师培养选拔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组织评选揭东区名校长、名教师57人。鼓励在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全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明显增加,现有骨干教师(含学科带头人)1090人,占中小学教师总数13%。
  四、关爱随迁子女入学,充分发挥省驻镇扶村资源优势
  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办法,建立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各镇(街道、直属)教育组负责辖区内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根据学位统筹安排符合政策条件的随迁子女入(转)学,发放《揭东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通知书》,切实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做到免试就近入学。
  目前,全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比例达到94%。充分发挥省教育厅在揭东区龙尾镇驻镇帮镇扶村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与深圳市宝安区、东莞市莞城街道和中堂镇等珠三角对口支援城市交流合作,搭建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在龙尾镇落地,形成循环阶梯式对口帮扶,全区成功组建结对帮扶学校30对,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学生互动等方面构建帮扶机制,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

图片

江门市江海区推动农村社区治理改革创新

江门市江海区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以创新“三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体制机制为工作主线,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建设,实现农村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三社联动”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养老助残服务、儿童服务、志愿者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特色文化融入群众生活,三级慈善体系互联互通,推动慈善公益力量在基层不断壮大。

  一、突出党建引领,构建一核多元、共建共治的农村社区治理新格局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书记作用。制定村级党组织书记小微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列出93项权责21条底线,构建村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同步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年度轮训、备案管理等工作机制,明确村级党组织书记工作和要求。

  二是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积极性。创新推行大党委制,组建社区“大党委”15个,充分调动“两新”党组织、经济(联)社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设立“政策宣传岗”“护村平安岗”“环境整治岗”等党员义务岗位,2792名村(社区)无职党员上岗履职,形成具有江海特色的“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

  三是搭建议事平台,夯实农村社区共建共治基础。创新村(居)民议事会制度,29个村(社区)建立村(居)民议事会,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乡贤、社会组织(企业)等协商主体积极参与社区议事,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议事格局。

  四是完善共治机制,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推广实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积分管理制度,对维护社会公德、爱护环境、邻里和谐等村规民约条款进行量化评分并给予奖励,有效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和获得感。

  二、深化“三社联动”,构筑覆盖广泛、专业支撑、服务精准的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

  一是织密三张服务网,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全面升级62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供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共103项;建设37个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5个长者饭堂;建设1个区级儿童服务指导中心、20个村(社区)儿童之家。以政府购买专业服务的方式为困境儿童提供一对一帮扶服务,江海区困境儿童服务模式列入全国儿童服务体系相关制度,并得到宣传推广。街道全覆盖设置广东“双百”工程社工服务站及“1+6”公益创投服务站,专业社工为各类群体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二是培育特色社会组织,打造江海慈善服务品牌。以村级慈善联谊会建设为抓手,在农村广泛开展助学、助残、敬老等慈善公益活动。目前,全区超过80%的农村社区建立起村级慈善联谊会,与区、街道搭建起互联互补、广泛覆盖的“三级慈善救助网络”。三级慈善联谊会共筹善款7000多万元,资助公益慈善项目40多个,为近2.6万人次提供援助和帮扶,助力全区862户帮扶对象实现全面脱贫。

  三是依托专业力量,强化社区治理创新服务。投入近4000万元扶持各街道、村(社区)购买专业社工服务,以实施积分管理制度、村民议事会制度为切入点,由专业社工为居民群众提供精准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广泛开展社会治理公益创投活动,构建1个区级综合服务中心、3个街道社工综合服务总部和18个社工综合服务分站点的“1318”服务体系,成功打造“共建一个家”“百家公益”“联创善治”“党建引领、文化传承”等品牌项目,公益创投项目优秀率达100%。

  三、坚持塑形铸魂,绘就景美人和的农村社区新图景

  一是打造美丽地标。全区自然村基本完成目标任务,城乡保洁覆盖面、垃圾有效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因地制宜精心打造丰盛村乡村文艺街、英南村七彩南堡、横坑“彩虹村”、荷香生态园等特色景观,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网红打卡点”。

  二是铸造文化名片。开展“守护乡愁”行动,跨龙村围绕清代跨龙桥文化,打造诗词文化墙;永明社区以“穿越”为主题,重塑七八十年代的乡村故事;制作《乡贤与地名故事——直冲、沙津横篇》,记录村情村史和乡贤故事。同时,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红色资源,梳理本地区古代近代先贤、现代名人名士、优秀军人等先进典型100多人,成功打造一批乡贤馆、乡村博物馆和红色教育基地,让先贤事迹、道德模范事例得到广泛宣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图片

声明:本文分享仅供学习交流,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提供宝贵意见,请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