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廉州之廉政廉官

 zqbxi 2023-04-15 发布于江西

费贻留名大廉山

合浦是秦汉名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悠久,历史人文精彩绚丽,古有“五廉”之誉。这“五廉”就是:廉山、廉泉、廉江、廉垌、廉州。而合浦“五廉”美誉的由来,则是全在于一个著名的清廉名臣,他就是被史书称为“节义至仁”,的东汉合浦太守费贻。

费贻四川南安人,他在乡中以操守著名,有南安“清廉节义五杰”之誉,与李业、谯玄、王皓、王加等俱为刘秀(即后来的汉光武帝)所敬重的名士。时当两汉之际,公孙述据有四川割据称帝:也想借重这一批名士的声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这些名士都不愿为公孙述所用,以死明志或被逼死。只有费贻躲进深山,把漆树汁涂在身上,造成皮肤病。还装起癫狂以避开公孙述的纠缠与迫害。刘秀统中国后是为光武帝,立即派人去寻找费贻等人回来为国效力,并多次派遣特使去邀请费贻入朝。据《华阳国志》等史籍记载,费贻随特使朝见汉光武时,光武帝说:“寡人思卿久矣,未能得见,今幸屈至,喜跃弗胜”。费贻答说:“臣恨无才佐事陛下,既蒙恩诏,敢自违乎”。汉光武帝“大喜。遂封费贻为合浦太守”。“于是咸悦,莫不归心”。由此可见费贻在当时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汉光武“遣使复征”,更是有眼光的。事实证明,费贻来到合浦任太守后,果然不负所望。

费贻来到合浦后,针对合浦郡民多以采珠为业,农田荒芜,粮食缺乏,珠民为了换取粮食,深受**欺诈,“尽为黠民以升酒斗粟,一易数两”的状况,大力推广农耕,采取多种措施,奖励郡民开垦荒地,种植五谷杂粮和瓜果蔬菜。他还亲自到农村去劝农,引进中原制造竹筒水车,织麻养蚕等技术,带领农民修筑山塘、陂坝、水渠。由于修筑了水利工程,使水稻种植得以在合浦郡推广,费贻于此功不可没。

费贻在合浦太守任上,大力推行政清刑简,“政清”就是执政清廉公正,勤政有为,施德惠民。“刑简”就是各种规章制度都要符合百姓的利益,不能让不必要的规程扰民而成为老百姓的负担。他在任期上更是身体力行,为合浦的民众做了大量有益于民生的业绩,志书因此记称:“民感其德”。费贻在任满离职之日,合浦郡民攀辕百里相送,一直送至县界的一座大山下方洒泪惜别。费贻离开合浦后,老百姓感念他的功德,便将洒泪惜别之处的大山称为廉山(即今合浦公馆六湖至南山一带山脉的主峰望海峰、梅嶂。此山脉下的田垌为大廉垌。《读史方舆纪要》记述,廉山又因上有廉垌而名),山下的田垌称为大廉垌,后世又将穿越合浦而过的南流江称为廉江,城中的水井称为廉泉井,到了唐代,合浦又因廉山吏风之德,而名廉州。明宋崇祯本《廉州府志》因此记述,“合浦江山皆名廉者,以贻故也”。费贻故乡的民众为之作歌:“节义至仁费奉君,不仕乱世,不避恶君”。合浦府学孔庙的三贤祠为之塑像祭祀,以传政德。四川荣州文庙的乡贤祠中立有费贻神位。《华阳国志》等史籍称费贻“修身于蜀,纪名交趾”,是历史上清廉有节气的人物。

因为有了费贻,合浦有了“五廉”之美名。廉山、廉泉、廉江也就成了后世对清廉勤政的官德吏风寄情托意的喻物。清廉勤政的官德吏风更是在人们千秋万代的期待中传颂不已。

马援定边爱民

马援,字文渊。右扶风茂陵县(治今兴平县东北)人。马援12岁时死了父亲,从小就有志气。他担任郡督邮时,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有重罪,马援出于怜悯而放走了他.没法子交差.于是弃官逃往北地郡(治今甘肃省庆阳县西北)。遇到大赦,便留在那里放牧,有许多人慕名而依附他的役属就有好几百家。遇到条件好的地方,他就留到那里放牧,不久就有了几千头牛马,几万斛粮食。但他不愿意做守财奴,而是把这些财产全部分发给了大家,自己却穿着羊皮做成的上衣和裤子。他在放牧中常对大家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这就是成语“老当益壮”的起源。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女子征侧和她的妹妹征贰联合其它奴隶主起兵反抗汉朝,攻占了九真、日南、合浦等岭南60多座城邑自称为王。为了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统一,汉光武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统兵南征。马援带领援军来到合浦,接替了在合浦病逝的楼船将军段志的部队,“遂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后汉书.马援传》),第二年三月,即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 春 ,便深入到浪泊(今越南河北省仙山)一带。这里山高水险,毒雾弥漫。面对险境,马援指挥若定,带领军队不避艰难困,英勇作战,首战告捷,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接着,马援领军一鼓作气,穷追不舍,屡获大胜,并于 建武十九年(43)正月,斩杀了征侧、征贰,把首级传送到京师,朝廷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3000户。

为了巩固边境安宁、民族团结的成果,马援没有居功自得,而是继续率领大小楼船2000多艘,作战士兵2万 多人,围剿二征余部,使岭南全境得以完全平定。 马援在所经过的地方,总是为郡县修筑城郭,凿通渠道,引水灌溉,指导当地的百姓学习中原的农耕技术和耕作种类,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他又向皇帝分条奏明 越律与汉律的相违之处,制订适合于当地民族的条律,并向当地越人申明,恢复当地以往的习惯法来约束他们,得到了越人的赞同,使之成为共同遵守的律例相沿用下去。平乱战事结束后,马援还动员自己的部下留下来,帮助当地的开发建设。因此在岭南留下了“马留人、“”马留话”的佳话。至今合浦客家话中还称合浦的土著语言为“马留话”, 合浦的土著居民为“马留人”。

马援出征岭南,平叛安边,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战功卓著。但他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以位高权重去谋私利。他在交趾作战时,士兵因瘴疫之害,十之四五病死于此,马援通过深入民间了解到常常用薏苡果实煮水当茶,可以轻身省欲,战胜瘴气。马援按此方试用,果然奏效。马援班师回朝时,当地吏民送了很多合浦珍珠等特产给他,他都不要,因看重当地的薏苡果实大,就想把它作为种子,于是拉了一车准备回中原推广种植。当时的人以为车上装的是合浦珍珠等珍奇之物,权贵们都猜疑他,但马援生前没有人报告皇帝。等到马援病逝,有人就上书诬告马援,说他先前从交趾运回来的都是明 珠文犀。还在奏章中描绘那些东西的样子,引起了皇帝的愤怒,以致马援的妻子和儿子深感恐惧,不敢把马援的灵柩埋入祖坟,仅仅在城西买了几亩地草草 埋葬。宾客旧友没有人敢去吊丧。马援的妻子和儿子自己用草绳连接在一起,到朝廷请罪。皇帝拿出权贵们的联名告状给他们看,才知道被诬害。为此,马援的侄儿马严等及朝中的正直之臣前后六次上书为马援诉说冤屈,皇帝派人核查后,才知实情。马援才得以平反。

马援征交趾归来后,人们都称贺他,但他总觉得他与过去的伏波将军路博德相比,功劳没有路将军大,而封邑却比路将军多,因之心里老感到不安。他想到匈奴、乌 桓还在侵扰北方边境,自己应该请求去攻打他们。他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的这句名言是说,男子汉 应当死在边疆,用马皮包裹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手中?这就是因马援而有的又一个成语“马革裹尸”。

马援在合浦留有“伏波滩”、“伏波庙”、“铜鼓塘”、“铜船湖”、“马留人”、“马留话”等典故遗迹。合浦民众将马援列为孔庙名宦祠中第一位供奉。历代编修的《廉州府志》均为之作传。

孟尝珠还合浦

在中国成语词典中,以同一个区域的地名和物产同时列放作成语的不多见,“合浦还珠”就是其中之一。“合浦珠还”被喻为失而复得的人,同时又是廉清清正吏风的标志,“合浦珠还”的起源者是东汉合浦太守孟尝。

《后汉书·循吏列传第六十六》中记载:“:“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乃诬妇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到治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讼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障。宣戮法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

“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恭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合浦因孟尝而有“还珠故郡“之誉。郡境内因此有许多纪念孟尝的历史遗迹和典故;如:还珠亭、还珠岭、孟尝祠、孟尝衣冠塚,孟尝流风坊、孟太守庙、海角亭等。而在孟尝的家乡至今还流传着”还珠桥“的故事。

那是孟尝因病辞官归乡,隐居山泽之后,合浦的吏民并没有忘记这位恩德在民的还珠太守。有一次,孟尝生病的消息传到了合浦,合浦的吏民即派代表给孟尝送去合浦珍珠一升,以作养病之资。孟尝在百般推辞不得收下了这下升珍珠后,立即把之捐了出来,并发动当地的乡绅百姓修建了一条桥并在桥下建了一座水闸,使得长期以来受水患干旱侵扰的状况得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有了保障,百姓得到安居乐业,当地地老百姓就把这条桥命名为“还珠桥” 。宋代诗人华镇作《还珠桥》一诗记之:

“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

清风不共门墙改,长与寒泉起浪花”。

除了“还珠桥”这外,孟尝故里还有孟尝乡、还珠林、还珠门、孟尝祠、孟尝闸、孟尝闸桥和孟尝桥亭。孟尝桥亭的对联:“还珠合浦韵事流传;亭旁孟尝仁风广被”。与合浦还珠亭对联:“孟尝何处去了;珍珠几时飞回”一起相为呼应,深切地寄托人们对孟尝的思忆。

“合浦还珠”所寄寓的深刻的廉政吏治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成为吏治文化的一个座标。古往今来,以“合浦还珠”作为题材,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以“合浦还珠”为激励、鞭策,产生了一大批廉吏良臣。

“合浦还珠”还涉及到科举取士,见于唐贞元辛未科的考试。

唐朝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的试题就是《珠还合浦赋》,获得这科状元的是闻州人(今四川阆中县)尹枢,他参加本科考试时已经七十余岁了,而尹枢获得本科状元,却是颇带传奇色彩。

贞元七年是辛未年,因此史称之为贞元辛未科。参加本科考试的考生有五百多人,而本科取进士仅三十人。用现在的话说,是二十人去竞争一个录取进士名额,竞争之激烈程度可想而之。

尹枢所作的《珠还合浦赋》以四、六句式为主,全文仅70句,约450字,确实是短小精干,文采飞扬如在描写合浦珠去复还时:“想夫旋返之仪,圆明可期,辉如电转,灿若星驰。光浦溆,窜蛟螭,映沙砾,晃涟漪”。“焕清濑,辉浅湾,奔璀灿,走谰斑”,极尽渲染,神来之笔。一气呵成。文采流畅、富丽、遣词用韵均属上乘。但是,真正让尹枢获得状元桂冠的,不仅仅是他的文采才华,而是他的胆识和气质。

原来,主持本次科举的官员是礼部侍郎杜黄裳。杜黄裳是每项次主持贡举,他志在公平取士、因此没有事先和其他官员一起评定考生的名次,着意要考察考生们的应变反应能力。并在第三场考试结束参拜之际,当然出榜公布。他故意说“主上误听薄劣,俾为社稷,求栋梁。诸学士皆一时英俊,奈无人相救”。当时在场的五百多名考生一时间都被“奈无人相救”这句话惊呆了,不知出了什么事,只好相互观望。这时,只有尹枢一人挺身而出,上前询问原因。原来,只是虚惊一场,仅仅没有写好相当于喜极的“榜贴”。于是尹枢就自告奋勇书写榜贴,杜黄裳欣然同意尹枢所请。尹枢握笔在手,每写一个贴札就高唱一个考生的名字,在整个过程中,都保持着声音洪亮,“列庭闻之”。一个七十余岁的老人,沿有如此精力,使大家赞叹不已。尹枢把榜贴写好后,却把第一名空缺出来。当他跪呈榜贴给杜黄裳过目时,杜黄裳请他把第一名状元名字填上去,尹枢回答说:“状元非老夫不可”。说着就把自己的名字填了上去。尹枢此举更令众人惊奇。果然,尹枢真的被唐德宗李适点为状元,一时传为佳话,尹枢也被称为“自放状头”状元、唐贞元七年辛未科以《珠还合浦赋》为殿试题,不但得出了一个“自放状头”的古稀状元,还出了四个宰相,他们是令狐楚、窦楚、皇甫铸、潇兔。。唐代的科举取士,用“合浦还珠”为试题,一科出了四个宰相和一个头榜状元,成为千古美谈,这篇《珠还合浦赋》也真算得上是最有价值的试卷了。

“太守昔称廉,千载珠还传盛事,

使君重起废,一亭流水喻澄怀”

(明代林薌溪《廉州府署还珠亭联》

“为官合浦去珠还,万古流方天地间。

富贵心轻如敝履,贞廉名重并高山。”

(明代甘泽《孟太守祠》)

古往今来,文人宦客,纷纷为合浦还珠吟怀寄情,就是对清廉勤政吏风的传扬与寄望。

薛综清廉治政

三国时期的合浦太守薛综,是一位坚持清正廉明治政的官员,同时他也是一位尊重少数民族,维护民族团结的开明太守,史称其为三吴名臣。

薛综是沛郡人(今安徽濉县人),少年时薛综能够背诵四书五经,长于写作各类文赋,很早就考得了秀才的功名。后因汉未天下大乱,薛综和宗族亲戚一起来到了郊州(汉未交州辖合浦、南海、郁林、苍梧、九真、日南、交趾七郡)避难。薛综到交州境地后,仍然勤于求师研学,名声传于州郡。孙权获得了交州之后,慕名请薛综出仕,任命薛综担任谒者仆射(京城中掌握礼宾仪事务的官员,秩比千石)一职。后来,受薛综命随交州刺史吕岱出征岭南,在平定边患,巩固边境安全的征战中立有战功,被任命为合浦太守,由于在合浦太守任上治郡有功,不久就被升为五官中郎将(京城中负责宫殿保卫的官员,秩比二千石)。

薛综任合浦太守期间,正是三国逐鹿之时,合浦郡境是吴、魏争夺的战略要地,加处地方各种势力的利益纷争,各种战事不断。地方上的一些官员为了早日得到升迁机会,利用合浦盛产珍珠,又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对外贸易中心的便利,“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 “裁取供办”,(薛综上孙权疏)也就是说,地方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搜括民财珍宝,作为进贡取宠,升官发贩的本钱。薛综到任后,深入了解民间疾苦,调查官吏的贪赃枉法行为,将调查情况据实直接上疏孙权,指出地方官员敢于“多自放恣,数反违法”,“长吏之选,类不精核”,就是因为依凭当地的丰富物质和进口珍宝,投上司所好,大肆搜刮,以致于聚怨积愤,引起民变,造成地方的动乱。为此,薛综建议孙权“不必仰其赋入”,同时要加强对地方官员任用选拨的考核监察。提出:“牧伯(太守)之任,既宜清能。荒流之表,祸福尤甚”,建议“朝廷忽轻其选”,“不可不察”。薛综的秉笔直书,引起了孙权的重视,并“从之”。

据史籍记载,薛综在合浦任上“治郡威惠兼行,民獠爱之”。这就是对薛综尊重少数,维护民族团结的政绩的肯定。在当时,包括合浦在内的交州地区是少数民族、中原移民、土著居民和迁徙流放的“罪人”杂居之地。由于战乱不停,官府很少顾及民间的礼仪教化,一些民间习俗还处于原族群状态,如“兄死弟妻其嫂,世以此俗,长吏恣听,不能禁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三国志·吴书薛综传》)。“獠俗女子,嫁后别相然诺,即与相偕”(明崇祯本《廉州府志》)。这种族群习俗在得不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易以为乱,难使从治”。针对这种状况,薜综一方面“建立学校,导之经义”,另一方面:“教其耕犁,使之冠履”。也就是开设学校,引导当地族群学习文化知识,学会中原农耕技术和生活礼仪。对于少数民族居民一时间间接受不了新的规章制度,而出现的反抗、抵触行为,薛综并不急于用武力去解决,而是“方略智计,稍以渐治”,“借之形势,责其成效”。(《三国志·吴书薛综传》)。也就是说在遵重少数民族风俗的前提下,尽量通过说服教化的办法去引导。更重要的是,薛综能够身体力行,严于律已,用他自己的话说,能够做到“国之安危,在于所任”。基于他的清廉勤政业绩,孙权对其敬重有加,升任他为太子少傅,(三国时为太子的师傅,秩第三品)。《廉州府志》记其称:“治郡威惠兼行,民獠爱之”。

陶璜为民请命

陶璜,字世英,丹阳秣陵人。史称陶璜有谋策,周穷好施,能得人心,仕吴历显位。孙皓时,璜为苍梧太守,是孙吴政权的重要将领。时,交阯太守孙谞贪暴,为百姓所患。而地方豪强又借机起兵争夺。郡吏吕兴杀杀了孙谞以郡内附,因此当了兴安南将军、交阯太守。不久又被下属功曹李统所杀,一时间,争斗混战不休,战乱祸及合浦。永安六年(263年)交趾郡将叛吴投魏,交州被魏吴各占一半,以合浦为界,合浦以北含合浦为广州,为吴国范围。合浦以南为交州属魏国范围。合浦因此成为吴、魏相争的焦点。宝鼎三年(268年)吴主孙皓派遣陶璜率军驻合浦与曹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陶璜带领军队英勇奋战,经过反复激战,夺回了合浦,稳定的局面,为东吴立下大功而升任交州刺史。接着,陶璜又以合浦为基地,发兵收获交趾、九真、日南。在这次战役中“璜夜以数百兵袭董元,获其宝物,船载而归,珝乃谢之,以璜领交州,为前部督。璜从海道出于不意,径至交阯,元距 之。诸将将战,璜疑断墙内有伏兵,列长戟于甚后。兵才接,元伪退,璜追之,伏兵果出,长戟逆之,大破元等。以前所得宝船上锦物数千匹遗扶严贼帅梁奇,奇将 万余人助璜。元有勇将解系同在城内,璜诱其弟象,使为书与系,又使象乘璜轺车,鼓吹导从而行。元等曰:“象尚若此,系必去志。”乃就杀之。珝、璜遂陷交阯。吴因用璜为交州刺史” 璜。滕修数讨南贼,不能制,璜曰:“南岸仰吾盐铁,断勿与市,皆坏为田器。如此二年,可一战而灭也。”修从之,果破贼(《晋书. 陶璜传》)。

吴天纪三年(公元279年)夏天,合浦太守的部将郭马兴兵作反,一举攻入广州,自称交、广二州都督。地方官府集合南海、始兴等府一万多兵力也无力抵抗郭马的进攻。后得陶璜出兵解了危急,并领合浦军事,不久升为武昌都督。史载孙皓“征璜为武昌都督,以合浦太守修允代之。交土人请留璜以千数,于是遣还”。 (《晋书. 陶璜传》)由此可见陶璜在交州、合浦地区的声望,及其深得民众爱戴。

陶璜的高风亮节还表现在他不顾一己得失,感于为民请命。(《晋书. 陶璜传》)中有这样的记述:

  “皓既降晋,手书遣璜息融敕璜归顺。璜流涕数日,遣使送印绶诣洛阳。帝诏复其本职,封宛陵侯,改为冠军将军。

  吴既平,普减州郡兵,璜上言曰:’交土荒裔,斗绝一方,或重译而言,连带山海。又南郡去州海行千有余里,外距林邑才七百里。夷帅范熊世为逋寇,自称为 王,数攻百姓。且连接扶南,种类猥多,朋党相倚,负险不宾。往隶吴时,数作寇逆,攻破郡县,杀害长吏。臣以尪驽,昔为故国所采,偏戍在南,十有余年。虽前 后征讨,翦其魁桀,深山僻穴,尚有逋窜。又臣所统之卒本七千余人,南土温湿,多有气毒,加累年征讨,死亡减耗,其见在者二千四百二十人。今四海混同,无思 不服,当卷甲清刃,礼乐是务。而此州之人,识义者寡,厌其安乐,好为祸乱。又广州南岸,周旋六千余里,不宾属者乃五万余户,及桂林不羁之辈,复当万户。至 于服从官役,才五千余家。二州脣齿,唯兵是镇。又宁州兴古接据上流,去交址郡千六百里,水陆并通,互相维卫。州兵未宜约损,以示单虚。夫风尘之变,出于非 常。臣亡国之余,议不足采,圣恩广厚,猥垂饰擢,蠲其罪衅,改授方任,去辱即宠,拭目更视,誓念投命,以报所受,临履所见,谨冒瞽陈。’又以’合浦郡土地 硗确,无有田农,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贸米。而吴时珠禁甚严,虑百姓私散好珠,禁绝来去,人以饥困。又所调猥多,限每不充。今请上珠三分输 二,次者输一,粗者蠲除。自十月讫二月,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旅往来如’。并从之。

  在南三十年,威恩著于殊俗。及卒,举州号哭,如丧慈亲。”

在晋武帝“普减州郡兵”的时候,陶璜作为一个前朝将领,他首先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为合浦珠民的生计,不惜犯颜上书给皇帝,请求给珠民以生产、贸易的空间。这是十分难得的。

颜游泰勤政爱民

颜游秦是在隋末唐初出任廉州刺史的。史籍称其在廉州刺史任上“抚恤境内,敬让太行,争讼绝息,风教大治”。由于他功绩突出,还得到了唐高祖李渊亲笔玺书的慰问鼓励。

颜游秦来廉州任刺史时,朝廷珠禁尚未开放,前任官员为了迎合朝廷权贵的喜好,以刑求逼索珠民下海采珠贡献。正如同时期的诗人王建也在《海人谣》中揭露“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 唐中期诗人官任武昌节度使的元稹在《采珠行》中所揭露官府逼采的悲惨状况是“万人判死一得珠,斛量买婢人仅在”。。由此可见当时官家逼索合浦珍珠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颜游秦到廉州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深入珠海池去直接了解珠民的生活和采珠收成的状况。当他了解到合浦珠池大多成了贪婪官吏权力范围的私产,珠民采珠所得都被掠夺干净后,立即向朝廷上书,为民请命,要求开放珠池,让珠民和其它百姓都能借珠池的资源优势解决生计问题。颜游秦的建议被唐高祖李渊采纳,不久,为此专门下旨:开放廉州珠池,与民共利。珠池开放后,珠民能够自由采珠,自由贸易,促进了珠市贸易的发展,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郡中吏民在赞扬颜游秦为民请命功德之余,还把他称作“颜有道”。即清廉勤政“有道”,治理地方 “有道”,爱惜百姓 “有道”,长此以往,也就用“颜有道”来称呼他了。

按照惯例,每一个新朝廷建立之后,都要铸造各自年号的货币,也即通宝,唐朝也不例外。因此,寻找铸造通宝的原料——铜,也就成了各地官员的一个重要任务。颜游秦在廉州刺史任上,亲自带领属员,查访廉州府辖区内的山川江河,寻访民间铸造工匠,详细了解当地资源情况,然后按所得钱索派人去勘查。经过勘查之后,发现了廉州境内不但有铜矿,还有金、银矿,于是就上报朝廷,请求朝廷支持开发,引起了重视。唐宋之间,廉州府都是朝廷指定的贡金、银、铜矿的州府之一,颜游秦功不可没。

颜游秦在廉州刺史的任期内,以廉著称,史书称其“廉而严,境内清肃”。颜游秦办案公正磊落,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复查狱讼之事,在复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被当作刁民、恶徒或**而被判狱的人,都是些家境贫穷的珠民或农民,这些人都是因为交不出珍珠或田赋而入狱的。颜游秦逐一核实后,下令全部释放。乌泥珠池有一疍民因为采得一颗上好珍珠后,一时不舍得上交,前任太守逼索不得,就诬他密谋造反,要捕杀诛族,这个疍民被逼聚众造反,在珠池之间收取珠民“色水”(即按一定比例收取保护费)为业,官府对之奈何不得,却苦了珠民深受其骚扰之苦。颜游秦了解情况后,亲自带领 人员乘船出海,与这个疍民对话,劝其解散队伍,回家重新做人。并表示只要他放下屠刀,官府就不再追究此前的罪责。经过反复劝说后,这个疍民同意解散队伍,自己也回家重新做人,继续采珠为业。颜游秦不发一兵一卒,不伤一人就解决这了这个为害珠民多时的祸害。一时传为美谈。民间为此作歌传唱:“廉州颜有道,性行同庄老。爱人如赤子,不杀非时草”。这首歌随着南来北往到廉州珠市做生意的贩夫走卒,商贾歌妓传到大江南北、京城长安。唐高祖李渊听到后大为高兴,亲笔书“廉州颜有道”以作褒扬,《唐书》为之立传。》《廉州府志》将之列入“名宦志”。颜游秦事迹传于民间口碑。宋人孔平仲所著《续世说》一书也有记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