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霍乱病——五苓散、理中丸

 虚竹怀远 2023-04-16 发布于湖北

五苓散、理中丸

理中丸(人参汤)

组成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2两,蜜和为丸。

病机

中阳虚衰,脾阳不运,寒湿不化,升降不利

辨证要点

腹泄益甚而腹胀不减、时腹自痛、不欲饮食、脉沉迟无力、舌淡苔白润;

甚者可见胃脘冷痛,或下利清谷、口不渴等。

理中丸临证加减法

①脐上悸动

肾虚水寒之气上冲

去白术,加桂枝4两(去壅补,通阳降冲)

②吐

胃寒饮停,胃气上逆

去白术,加生姜3两(去壅补,温胃化饮,降逆止呕

③下利严重

脾阳不升,水湿下注

原方(白术健脾燥湿以止泻利)

④心下悸

水气凌心

加茯苓2两(淡渗利水,安神定悸)

⑤渴欲饮水

脾不健运,水津不布

加白术2.5两(健脾益气,以输布津液)

⑥腹中痛

中气虚弱

加人参2.5两(补虚缓气止痛)

⑦里寒甚

腹中冷痛不除

加干姜2.5两(温中散寒)

⑧腹满

寒凝气滞

去白术,加附子1枚(去壅塞,辛温通阳,散寒除满)

治疗霍乱二大法则

表里不和

表里同治,利小便实大便

热多而欲饮水;下利;呕吐;口渴;头痛、发热、身疼痛;小便不利证

五苓散

为主

温里为主,治从太阴脾胃

以寒湿之邪为主,则口不渴

理中丸

理中丸的古代应用

(1)霍乱烦渴,有热转筋

加石膏3两

(2)小儿躯啼,脾胃伤风冷,心下虚痞,腹

中疼痛,胸胁逆满;治风入腹,心腹疠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隔塞不通。

原方

(3)补肺止寒咳

加阿胶、五味子

(4)寒证不能食

理中建中各半,为二中汤

(5)脾胃阳虚,痰湿内聚或呕吐清水

加半夏、茯苓名“理中化痰丸

(6)脾胃虚寒兼有蛔虫腹痛

去甘草加蜀椒、乌梅、茯苓,名“理中安蛔汤”

(7)产后阳气虚弱,小腹作痛或脾胃虚弱,或呕吐腹痛,或饮食

难化,胸膈不利者

原方

(8)泻血,色瘀为寒

理中汤合四物汤,名理物汤

(9)伤冷中寒,脉弱气虚变为阴黄

加茵陈,名理中加茵陈汤

(10)太阴病下之胸满硬

加黄芩、枳壳者,加天花粉汗出

牡蛎;名增损理中汤

(11)内伤生冷,外感暑热,上热下寒,上见呕吐酸苦,下有自利清稀

加黄连、茯苓

理中丸的现代应用

虚寒性胃溃疡、慢性胃炎

胃脘隐痛、

口淡泛味、

喜温喜按、

遇寒加剧、

得温则减、

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或沉迟等

证见胃脘疼痛、痛引腹部,喜暖喜按,时时泛呕,或吐清水,大便溏泄;纳少乏力,苔白脉缓,属虚寒性胃脘痛,治以理中汤加元胡、陈皮、茯苓、半夏;证见胃脘疼痛且胀、畏寒喜暖、呕逆清水、嗳气吞酸、胀痛牵引右胁、纳少便溏、苔白、脉沉弦缓,属肝胃不和之胃脘痛,治以理中汤加郁金、木香、白梅花、乌贼骨。

慢性肠炎

泄泻反复发作、

大便溏薄、

食量稍增或稍疲劳则泄泻又作、

兼有腹隐痛、

喜温喜按、

食后腹胀、

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

苔白滑或白腻、

脉细弱等

①兼气虚为重者,见短气乏力,舌质淡,可重用人参、白术,或合入黄芪建中汤

②兼肾阳不足者,见四肢逆冷,下利完谷不化,可重用干姜,并酌加附子、肉桂等;

③兼寒湿为重者,见脘腹痞闷,口淡乏味,肢体沉重,呕吐清水,苔白腻等,可加苍术、藿香、佩兰叶

小儿慢惊风

形体消瘦,倦怠无神,面色萎黄,不欲饮水,睡卧露晴,大便稀溏或呈清绿色稀便,四肢不温,时见抽搐或伴有神志不清,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或见指纹淡。脾土虚弱,肝木乘之。

加白芍、钩藤、天麻、僵蚕

慢性盆腔炎

腹痛、腰痛、月经不调,乏力、盆腔炎,属脾虚寒型者

加薏苡仁,茯苓

肾虚加菟丝子、巴戟天、杜仲

黄疸

寒湿阴黄

加茵陈、柴胡。

多涎症

小儿多涎,成人唾多,脾虚湿盛

加茯苓、薏苡仁

理中丸的应用注意

阴虚津伤

不可用

胃中有热,口苦咽干

不可用

因虚致实,腹胀气滞

人参、白术不可重用,并适当加枳实、木香等行气

导滞之品。

舌苔白腻,口甜恶心

减甘草,加白豆蔻、砂仁。

服药后,腹中由冷而转热感

药已见效,可停服,或隔几天再服,不可过量,用附桂理中丸者尤应注意,以防过量助热,阳复急聚,致成阳明燥实

腹中未热

说明效不显或无效,是病重药轻,当增加丸药的服量,由一丸加至三四丸,或改用汤剂

增强药物疗效,温养中气

服药后约一顿饭的时间,再喝些热粥,并温覆以取暖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