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格障碍的界定

 星晨炼 2023-04-17 发布于浙江

什么是人格障碍?
一、人格障碍的界定
|
假设【我是一个多疑的人】,
如果【这种多疑】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一段时间后,
我渐渐对人产生了信任,
那么【我的多疑】就只是一种
【可以让我避免被人愚弄】的【人格特质】。

相反,
如果我【随时随地怀疑别人】,
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也无法相信,
那么大家很快就会觉得我【难以相处】,
我自己也会【时时刻刻提心吊胆】,
也许还会因此失去【结交新朋友】和【圆满完成工作】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
【多疑】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格障碍。

因此可以说,
只有在【某些性格特点过于明显或过于固化】,
【无法适应不同情况】
【并令当事人或他人或两者不堪忍受时】,
【人格】才成为【障碍】。

一般情况下,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
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
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
【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
【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
并已具有临床意义。

患者虽然无智力障碍,
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
仅少数患者在成年后
在程度上可以改善。

这是一种介于【精神病】和【神经症】之间
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有时也伴有其他精神性障碍。
|
美国精神病学会以如下标准来界定人格障碍:
|
1、明显偏离个体文化预期的
【持久内部经验】和行为模式。
该模式可体现在以下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

Ⅰ、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度的情感唤起和反应】。

Ⅱ、【认知】
【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
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

Ⅲ、【控制冲动】及【满足个人需要】。

Ⅳ、人际关系的异常。

|
2、在大范围的【个人】及【社会情境】中
表现出顽固的、弥散性的、持久模式。

3、【能够导致临床上的巨大痛苦】或
促使个体在【社会】、【职场】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
受到巨大伤害的持久行为模式。

4、该模式 稳定持久,可追溯到【青春期】或【成年早期】。

5、该固定模式不能被更好地解释为
另一心理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6、该固定模式不是由
【某种物质如药物滥用】、【治疗手段】或【脑外伤】
等一般医疗情况引起的直接生理效果。
|
概言之,
【人格障碍】是一种
【明显偏离了相应文化常模的】
【持久的】【慢性的】【稳定的】和【不适应的】
【感知】、【思维】、【情感】或【行为模式】,
这些模式可以严重损害一个人在
【社交】或【职业场合】的功能,
并造成显著的痛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