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史》:王羲之的书法师承

 三个小布丁 2023-04-17 发布于河南
对于整个中国书法史,王羲之很重要。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师承,我们之前的文章里已简约说过,这一篇,专题说说:
王羲之的书法启蒙于他的父亲王旷。或者说,王旷是王羲之的第一任书法老师。

(王旷画像)
王旷的生平,上一篇文章已经提及,他最终是死是降是隐,已经无法确认,但据载王旷的书法是不错的。唐代韦续《墨薮》将当世的书法家分了等级,在“上等中”的有十四人,王旷列为第六,称他擅长的是行、隶(楷),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三称:王旷与卫世为中表,故得蔡邕笔法于卫夫人,以授羲之。
我们可以说,王羲之书法的启蒙,是由他的父母那里完成的。也就是说,在七岁之前,王羲之已经掌握了用笔姿势、书法格式、基本笔画的书写,传统书法的行距、字距规范等基本要领。史料说王羲之“七岁善书”,指的是他字已经写得相当不错了。
在这样的家学之前,王羲之的字想写不好都难。更何况,他还有他的第二位老师卫夫人。

(卫夫人画像)
卫夫人,名卫铄,字茂漪,她是王羲之的姨母,是卫恒的从妹,卫展的胞妹,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书法学蔡邕、锺繇。卫夫人是王羲之名义上的第一任书法老师。据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一文中所载:
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锺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日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显然,王羲之最初的书法系统教育,来源于卫夫人。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也说:
晋中书院(郎)李充母卫夫人 ,善锺法,王逸少师。
李充曾为中书郎,也善书,“善楷书,妙参锺、索。”这其间当然少不了受母亲卫夫人的影响。
虽然王羲之最终放弃了卫夫人风格的书法,但其书法艺术的最基础最底层的部分,是在卫夫人的教导下奠定的。据张怀瓘《书断》记载,卫夫人卒于永和五年(349),活了七十八岁,如此算来,卫夫人的影响是一直存在于王羲之身边的。
我们可以说,是卫夫人指导王羲之完成了对前人书法的全面继承,并完成了从“写字”到“书法”的转变,卫夫人是带领王羲之进入书法艺术领域的引路人。
王羲之的第三位老师,是王廙。

(王廙画像)
王廙不论是文坛地位还是书坛地位,都可以说是东晋第一人。我们可以说,王廙是继东汉蔡邕之后,又一个将书、画、文多种艺术元素相结合并尽臻精擅的艺术大家。
关于王羲之师事王廙的记录,王僧虔《论书》称王廙“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庾肩吾《书品》称“王廙为右军之师”。
这很正常,王羲之是随着王廙南渡的,王羲之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建康度过,直到王羲之二十岁时,王廙才去世,其间王羲之渡江后的十余年间,王廙大部分时间任职建康,守丧也在建康,计算一下,王羲之十余岁至二十岁之间的这段近十年的时光,是跟随在王廙身边学习书法的。
关于王廙的书法,可见前面文章,他不仅擅长正书,更兼工行书、草书、飞白书,他的书法技能要比卫夫人全面,从书法学习的渐进过程来说,王羲之转师王廙是合理的,而且,渡江之后,王羲之失怙无依,作为叔父,王廙身负督导之责。
王羲之改师王廙之后,书法的学习由正体扩展到行书、草书、飞白书的技法技巧。
我们可以说,改师王廙之后,王羲之得众体之法,真正完成了书法的全面学习。
前一篇文章我们说过,王羲之书法最终大成,是在二十岁之后的。那时,王廙已经去世,在这一阶段,王羲之“师师之所师”,正书、行书崇尚锺繇,草书效法张芝。
王羲之曾说,“顷寻诸名书,锺、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直到他的书法为世所重之后(也就是晋康帝建元年间,即343-344年间),他还常常自称:“我书比锺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

(王羲之草书《远宦帖》)
他自认正书、行书已足以抗衡(或并称)锺繇,而草书略逊于张芝。但他又略微不甘心,又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言下之意,如果我像张芝一样痴迷于书法,并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书法,未必不如他。
人生总是有遗憾的,王羲之也有。他的琅邪王氏的家世及他特有的人生经历一方面成就了他非凡的书法成就,但同时也使他无法只做一个“书痴”。

(王羲之的书法师承)
关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包括其书法作品的流传与草书、行书、楷书的代表作品,下一篇专门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