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脉象分析《伤寒论》栀子汤类条文栀子豉汤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仲景在《伤寒论》中的行文以证代脉,以脉言病因病机。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善于从条文中去解读背后的脉象。 这里条文给了两处比较关键的信息,一个是身热不去,一个是心中。 关于身热要考虑是太阳表热、阳明壮热、少阳寒热、太阴手足热、少阴假热,厥阴厥热哪一种,从时间5、6日判断当为太阳或者少阳之热, 因没有出现寒热往来的症状,而且是误下后造成的发热,所以可以判断,仍属于太阳之热,只是较外感之热更深更虚了。 “心下”一般表示胃,心中一般在胃偏上的部位,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栀子豉汤脉当在关前处,有比较明显的浮滑之象,但按之不甚实,用栀子祛热,豆豉补虚。 栀子厚朴汤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属栀子厚朴汤。 此条文也有两处关键的信息,一处是腹满,提示正邪交争之处当在胃脘,对应于脉则在关, 二是“卧起不安”少阴证也有卧起不安,结合腹满,则为阳明实证,邪热充斥,未有燥屎。 此脉象当是关脉浮滑,按之较有力,但较承气汤之脉象弱。 栀子干姜汤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这里就要注意了,仲景给出的信息是用丸药大下,一般伤寒中丸药都是巴豆之类猛剂,我们读到这种信息都要考虑脾胃受损, “身热不去”与栀子豉汤同,没有鉴别意义,比较关键的是后面的“微烦”, 这里的“微烦”当与栀子厚朴汤的“心烦”鉴别,乃是大下正气虚弱的表现,患者不是不烦躁,而是想烦却没有力气。 因为仍有表热,所以脉仍当浮,但正气已虚,故对应于脉象当是右关脉略浮按之无力,用栀子除烦,干姜温中。 附·脉之卫气营血 卫分证:浮滑且按之有力 气分证:沉部多洪滑有力 营分证(灼伤津液)脉多沉细数伴有无力;或浮滑,按细之无力 血分证:沉细涩,结代;或浮滑,按之细涩无力。 总的来说,卫气营血脉也是一种阴阳辨证,脉浮滑数洪为气分、卫分为阳;脉沉细数弦涩无力为营分、为血分为阴。 同时还可以结合左血右气,往往右脉弱、左脉强即气分虚,对应可以在浮中位置诊察到浮而无力或弦而无力的脉象, 若左脉弱、右脉强即血分虚气分强,往往也能在中沉位置诊察到细涩无力的脉象。 卫气营血脉法主要考虑的是广泛的热证,这里的广泛,指的就是病机十九条当中的诸热瞀赤,诸逆冲上,诸病有疮,如丧神守等等。 其脉象主要是以滑与细为主。滑为阳,指的是卫气的热,细为阴,指的是营血的热。 如浮中滑而有力,按至沉部也有力,则以清热为主,如白虎汤。 如浮中有滑,但重按无力或细数,则当凉血活血滋阴,如清营汤 如果在脉管有弦象,为表寒造成郁热,法用温病派中的风药如蝉蜕防风散热兼滋阴。 |
|
来自: 花无缺3myj1j3d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