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糖史】我国近代糖业重要的转折——从输出国变成输入国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3-04-18 发布于山东

1884年以后,世界糖业进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欧洲甜菜制糖业崛起,占据世界食糖生产的半壁江山。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业空前发展,左右着东亚糖品市场走势,影响世界糖业格局。中国甘蔗糖业日渐式微,但糖的消费却日见增长。中国逐渐成为东亚最大的糖输入国,也成为东亚最大的糖市场,古巴、爪哇、日本、英属香港以及欧洲甜菜制糖各国等糖业主体在中国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国从输出国变为输入国地位。

英商在香港先后开设怡和、太古两糖厂,生产精制糖运内陆,统治着中国糖品市场的外糖销售。日本人在台湾广植甘蔗,开设糖厂,生产的食糖通过三井、三菱等洋行在国内销售。广帮和上海帮的糖商从香港、爪哇等地直接进口食糖。洋糖进口日增,国内生产益减。

甲午战争使我国进口糖的输入结构发生变化。

图片

1924年的太古制糖厂(图片来源:香港地方大典)

1895年前后,我国商人多从南洋向国内输入廉价商品,并委托当地商贩销售。爪哇糖进入中国的时间最早,南洋华侨商人着力将爪哇的廉价糖大量输入中国市场,从爪哇输入中国的糖品占外糖总输入量的80%。

爪哇以产蔗和制糖驰名于世界,早在公元八世纪,制糖术已经传入爪哇。随郑和三次下西洋的马欢,在他的《瀛涯胜览》记载:“爪哇国,果有芭蕉子、椰子、甘蔗、石榴、莲房、莽吉柿、西瓜、郞极之类”。“苏门答剌国,果有芭蕉子、甘蔗、莽吉柿、波萝蜜之类”。同样随郑和多次下西洋的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亦有类似的记载。

图片

《瀛涯胜览》

南洋曾经是重要的产蔗制糖地区,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种蔗还是制糖,都有大量的华人参与其生产活动,并起关键作用,婆罗洲、爪哇、槟榔屿、菲律宾、夏威夷等地无不如此。中国人在南洋蔗糖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糖工在东亚、南洋、美洲等地的勤苦劳作,中国在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技术的传播上,也曾起过重要作用。大规模栽种甘蔗、首创制糖工厂和经营糖业贸易的是明清之际的华侨。明末,为了逃避清军屠杀,闽粵沿海居民逃往爪哇。清代严禁通海,我国海商失去国内蔗糖来源。华侨便在爪哇、苏门答剌大规模经营甘蔗种植园,开设制糖工厂,利用水力推磨,压榨甘蔗,用我国方法制糖。至康熙四十九年已有糖厂100余家,爪哇成为世界最早的糖业基地。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后,除了采办爪哇糖之外,还从中国和泰国收购糖转销欧洲。为防止糖价下跌,东印度公司对爪哇本地的糖业采取抑制发展的政策。1795年,东印度公司解散,荷兰对爪哇的糖业政策开始改变,1809年旧有的管制政策全部废除,还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扶植当地的糖业发展。

1827年,范·登·波士被任命为驻印尼总督,提出“强迫种植计划”,与印尼人签约,用水田的1/8种植欧洲需要的咖啡、糖、蓝靛。实际上远超1/8,而且全是好田。1839年甘蔗种植面积有2.7万印尼亩(一印尼亩=0.7公顷),1842年扩大到3.7万印尼亩[1]

十九世纪欧洲甜菜制糖业发展起来后,产品清洁,成本低廉。荷兰人又最先把制糖机器用于印尼蔗糖生产,雇佣大量华工从事制糖业,当时爪哇土著耕地的三分之一被官方化为甘蔗地,凡所需要的燃料、工具、运输牲口等全数由政府提供,蔗农得以免除赋役。当甘蔗收成时,则由政府设置的榨糖厂以一定的价格收购。爪哇的糖业迅猛发展,1911年糖的产量比1840年增长31倍之多。据《荷属印度糖业年鉴》统计,1913年爪哇甘蔗种植面积359172英亩,平均每英亩甘蔗产量为41~42英吨,制糖工厂190家,该年糖产量约1442884英吨,1914年甘蔗种植面积364380英亩,平均每英亩甘蔗产量为40英吨,制糖工厂186家,产量约1382816英吨[2]。爪哇糖业属于外向型经济,价廉质高,先是取代了中国糖在东南亚市场的地位,继而逐渐打入中国国内市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印尼糖业的最盛期,产糖量占世界的1/8[3]。1920年,印尼糖出口占出口总值的48%。30年代,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爪哇甘蔗种植面积、糖品产量急剧下降,到1940年下降到仅占6%[4]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占据,采取巨额辅助金政策发展制糖业,大量投资给甘蔗种植者。仅在1902年至1911年期间,日本的投资额即达到8600349日元,其补助项目从肥料到开垦土地不一而足。还从缅甸引进甘蔗新品种,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取代旧有品种,使台湾甘蔗的单产大幅度提高。在蔗糖的加工方面,日本政府在1904年至1911年期间先后成立以石油为动力的糖厂69家,新式现代化糖厂到1910年时有14家之多。

图片

1890年代,糖廍遍及台湾各地(图片来源:台湾演义)

台湾的糖业无论在产量还是生产技术等方面都突飞猛进,开始占领大陆市场。日俄战争后,日本机制糖业快速发展,糖品质量好价格低,逐渐打破了爪哇糖占领中国市场的局面。一战又给日本糖占领中国市场的绝佳机遇,输入中国的糖数量达到每年100万担以上[5]

我国失去了台湾这个丰富的产糖区,糖业生产开始下滑,成了列强倾销食糖的大市场,对经济发达的广东、福建等产糖地区冲击更大。中国市场转变为日本糖、香港怡和、太古两糖独大的局面。


参考资料: 
[1]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中卷第145~146页
[2] 赵国壮《爪哇糖业发展与近代东亚糖业格局转变》
[3] 冷冻《潮汕地区的制糖业》载《中国农史》1999年第18卷第4期
[4]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中卷第241页
[5] 赵国壮《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糖业统制研究》科学出版社 2015年版第41~4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