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墨盒、手炉上的铁笔铜墨

 苏迷 2023-04-18 发布于上海
《苏州日报》2023年04月08日 B02版

□姜 晋

说起中国的传统刻铜工艺,虽然历史不长,但一经兴起便迅速崛起,盛行一时。从大量相关史料记载来看,刻铜之艺准确地说是来自錾花。錾刻的工艺由来已久,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壶身及壶柄上都刻有精美的线条,战国时期的很多青铜壶上都刻有大量的铭文,錾刻技艺日臻成熟。唐宋时代的金银器皿上更趋于精细。但中国最早的这种錾刻技艺都是作为铜器铸造工艺中的辅助工艺,錾刻并未成为一种独立的工艺品种。

到了明清两代,錾刻才经脱胎变革而成为一种刻铜艺术。铜器工艺名师名匠们利用手中的刻刀,以刀代笔直接在铜器具上镌图刻画。这种独立的刻绘手法,到了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铜艺人陈寅生将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并推及至此后大量风行于世的铜墨盒及铜质文房用具等器物上。据文物专家周继烈在《刻铜墨盒小史》一文中考证认为,生活在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的刻铜艺人陈寅生,凭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天资颖悟,将书之法理、画之意蕴,任刀笔挥洒刻画,制出了一件又一件铜墨盒的精品,开创出铜墨盒上的刻铜艺术,引领了今后一大批刻铜艺师传承和施展刻铜才艺。

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有很多的刻铜艺术,留在了大量存世的清代晚期同光年间和民国时期的铜墨盒上。由于当时,特别是自清末民初开始,大批传承中国古代刻铜工艺的能工巧匠的热衷,使这小小的文房器具铜墨盒有了广泛的市场和流传。北京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城市,制作铜墨盒的店家就有近千家。比较有名的店号、商号如万丰、松古、清秘、荣宝、永兴、吉原、一得阁、老万昌、天津鸿、三益祥、新盛等就达上百家。铜墨盒的刻铜名家高手除开山鼻祖陈寅生外,还有张樾丞、姚锡九、孙华堂、石父、松泉、魏长青、徐焕荣、李文新、王景华等。

作为刻铜工艺,虽说兴盛的时间不算太长,仅自清中晚期至民国年间。但在这一段时间内,刻铜艺术无论从镌刻品种、品类还是题材等都是十分广泛的。当然,至今人们看到存世量最大的刻铜名类是铜墨盒。从清代晚期同治年间至民国初年这一段时间内,由于作为文房用具这样一种雅品文玩,当时的文人雅士、政官要人、商贾贤达,甚至平头百姓中的部分读书人等,都喜爱使用和赏玩铜墨盒,所以铜墨盒的制作和镌刻成批量地投放市场,制作的店铺名号不胜其数。有不少墨盒还都是预先定制的,或送人,或赠友,或自用自赏。带有镌刻图案文字的铜墨盒一时成了时尚文具和文玩。

刻铜墨盒虽多,但刻铜艺术涉及的其他品种也不少,铜手炉、水烟筒、鸦片罐、鸦片盒、铜镇纸、铜芸香熏、铜托盘、铜屏风、铜水盂、铜镜、铜壶、铜尺、铜锁等。其中,施展于手炉上的刻铜,其工艺更为丰富繁复,也更加精巧细致。从现有民间和藏家手中一些存世的刻铜手炉精品来看,工艺的丰富和精致都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统一。在这些手炉上,刻铜的工艺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铜面上的平刻和浅刻(有人也称线刻),刻铜艺人奏刀中刻出如工笔线描画一般的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以及各种书法文字等。由于这种平刻和浅刻线条清晰流畅,奏刀爽劲,故画面感效果较为突出,让人观之犹如观赏一幅幅古代书画那样富有艺术性和欣赏性。又如有一种在铜面上先进行平刻或深刻,然后在凹陷的线条中进行填充一部分蓝色矿石颜料的工艺,这种工艺称作“烧蓝”“烤蓝”或“填蓝”。这种带有“烧蓝”工艺的刻铜手炉,画面感比一般的刻铜工艺更突出,更抢眼。可以想象,一只硕大的手炉炉面上刻着深深的山水人物和花鸟图案,并又带着鲜明的蓝料色彩,这样的画面的丰富性是不言而喻的。

还有一种经刻铜后进行镶嵌银丝的工艺,也是刻铜中的一门绝技。此种做法是先通过刻刀在铜面上进行细致的线刻,刻出的山水人物、庭院以及花鸟祥兽等图案的凹陷线条轮廓图形,再将一丝丝头发丝般细微的银丝儿镶嵌进这些凹陷的线条中去。制作完毕后整个画面线条感不但更鲜明、更清晰,而且更富有金属的质感。镶嵌银丝的刻铜工艺十分不易。一般来说,过去这种古代就有的镶嵌银丝工艺大都施用于类似红木那样的木质器具上。因为木质器具的质地硬度有限,无论进行什么样的刻划或镶嵌等都相对较易。而铜器就不一样了。铜器有较强的硬度,有些镶嵌工艺要镶嵌进比头发丝还要细微的银丝,其操作和制作的难度都是非常大的,也是十分见功力、见技艺的。铜炉上镶嵌银丝的工艺离不开刻铜技艺,只有先通过刻铜将书画图案刻出线条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镶嵌工作。镶嵌银丝的活儿最早也是源于中国古代铜器上错金错银的工艺。

一般来说,与错金错银工艺相比,手炉上的刻铜嵌银丝工艺似乎更为精细。古代错金错银工艺最早的时候一般大多用于较大型的铜质生活器具和器皿上。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在一些文房雅玩和小型器皿上要求工艺师施用一些错金错银以及镶嵌银丝的工艺,应该说在工艺品种的多样化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效果的刻铜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借鉴了古代旁类工艺如竹雕中的阴刻,木雕中的浅刻等同一种的工艺手法,并将其有效地运用于铜质制品和器具上,使这坚硬的金属器具有了灵动流畅的线条,有了美不胜收的图案和画面,从而,使这一件件器物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