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岁半了,时间过得好快

 叶子与豌豆 2023-04-19 发布于北京

一眨眼小朋友已经四岁半了,时间过得飞快。

和我同年成为母亲的前同事,已经都是儿女双全的状态。我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也不打算要二胎了。余生给自己留一些时间,同时也让孩子在慢节奏的环境下慢慢成长。

在养育孩子的这些年,也是自我治愈的过程。曾经的自己总是会把快乐和幸福建立在父母的期望中,做不好一件事很容易被负面的评价所影响,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完美主义者+强迫症综合体。

其实现在想想,大可不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做错了,也要轻轻地拥抱一下自己,对自己说一句没关系。

尤其是和小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他总是会做出一些令大人抓狂的事情,比如一言不合就躺在地上来回打滚,或是上学的路上磨磨蹭蹭。总之,十二分的耐性也搞不定一个慢性子的小孩。

这个时候,我和大多数父母一样,也会生气、崩溃、喊叫。可是,怒吼过后的代价就是让孩子认为错误是一次糟糕的体验。我们越害怕他做某些事,他就越会增加做这件事的频率。

在这半年来,我们改变了策略。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把孩子的每一次犯错变成他成长的一小步。即使他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比如帮忙把门关上,用哼哼唧唧表达他的不舒服等等都要和孩子击个掌,庆祝他的每一次小胜利。

微小的行动可以带来入门式改变,微小的及时反馈也可以带来下一次的行动,从而形成良性回路。来看看,这半年来小朋友的变化吧!

01 接纳孩子本身

四岁半了,小朋友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对我说那句话了,妈妈,你别想骗我,我可不是三岁小孩。

养小月龄的宝宝,有小月龄的愁法。养大宝宝,有大宝宝的愁法。总之,每个阶段并不像过来人说的那样大了就好了那么简单。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问题出现,起初的肠绞痛、黄昏闹总是会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消失;现在的规则感、叛逆期会在往后的岁月里经常出现。

虽然我们深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可以瞎比较,越比较心态就会容易崩溃。可是,我们就是在比较中长大的,成为父母之后,我们又变成了老一辈的样子,指着孩子身上的毛病,说着一大堆人生哲理,你看看谁谁家的孩子怎么样了,你看看人家能做到你怎么就做不到呢!

回过头来想,我们内心渴望的那个完美孩子并不是我们真实的小孩。作为大人,还是要接纳自己的平庸,也要接纳小孩子的普通。

小朋友是有很多缺点,会崩溃会难过会不想上幼儿园,也会说不中听的话,打针会哭,做不好事情会生气撒泼,这些都很正常。自从学着慢慢接纳孩子本身的样子,我发现小朋友发脾气也蛮可爱的。

在传统观念中,哭就是不好的,恐惧也是不勇敢的表现。久而久之,这些情绪一旦出现,我们就会给它归为坏情绪,想要反抗并逃离。就连我儿子因为一些事情哭闹时,他会觉得自己这样的表现是不好的。

幼儿园老师、体能课老师总是会说,哭没什么用。这个言语对孩子影响也蛮大的,他和我说,妈妈,在外面哭没有用,只有在家哭才有用。

前几天,出去玩回家的路上,大人太累了没法抱他。于是,小朋友就开启撒泼的模式,躺在地上滚来滚去故意激怒我们。

还好,当了几年的爸妈,心里也有了底气。小朋友躺着没啥意思就自己起来了,起来之后大人给他一个拥抱,就这样好了。

我们打破常规,让娃闹一会儿哭一会儿,引导孩子试着用对待好情绪的方式面对负面情绪、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很多事情,负面情绪是有实际意义的。恐惧让我们远离危险,愤怒对别人有震慑作用。人类发展至今,多亏了这些情绪。

在接纳孩子的同时,也试着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只有真正接纳情绪,才能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就像育儿一样,只有接纳孩子的本身,才能真正教导好孩子。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尽量耐心一点,如果情绪不太好的话,那就找个属于自己的角落,让那些负面情绪在身体上慢慢流走,以第三视角去细细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

《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有一句话很经典,“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讲的话,还吸收你讲话的方式”

我们接纳孩子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接纳自己。早上起来,对着那个满是黑眼圈一脸疲惫的自己说一句,你好呀!谢谢你一直在!

02 教会孩子拆解问题

这段时间,小朋友迟到的频率变少了。

之前,我们也想了很多应对方法,执行一段时间就失去了效力了。后来,我才发现大人和孩子的视角是不一样,我们认为很简单的事情,可是在孩子那里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于是,我和小朋友一起尝试着把大问题拆解成可执行的小问题,这样每完成一个问题,就在对应清单上打个勾。

这个方法类似于微习惯的创建,从微小的事情做出改变,从微小的成长中获取进步。就比如上学这件事,我们把它拆分为起床-上厕所-穿上衣-穿裤子-穿袜子-穿鞋子-刷牙-洗脸-抹油-出门这些步骤。

孩子从床上坐起来就可以在清单上画个勾,这个动作非常简单。但是,如果把这件事的频率改成每天就不那么容易了。

小朋友总有睡懒觉的时候,或是肚子不舒服情况,总之不想起床有无数个理由支撑。培养好的习惯总是会有一些阻力,即使阻力存在,也要把眼光投向做完的事情上。

比如起床睁开眼睛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告诉孩子睁开眼睛已经完成了第一项清单可以画个对勾了。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举动,小的举动会起连锁反应。小朋友受到我们的鼓励和肯定,慢悠悠地做第二项,第三项……

我们只要改变沟通语序,只说你已经做了那些事,而不是说你还有很多事没有做。两句话表达的意思差不多,可是前者是在肯定孩子的能力,后者却在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削弱孩子的能动性。

通过这样的方式,小朋友也学着把大的问题拆解成原子问题。就像我们在工作中做项目一样,拆解成无数个小任务,每完成一个小任务都会成就感满满。

小朋友也是一样的,小小的即时反馈带来的是大大的改变。对我而言,真正成长的定义,不是解决一个小问题,而是学会了拆解各种大问题。

03 找到兴趣所在

这半年,小朋友上了两个兴趣班。一是乐高课,二是体能课。

乐高课是小朋友特别喜欢的,每周都会问很多次,什么时候能上乐高课呢!每节课老师会带小朋友拼搭一个作品,拼搭的过程中老师的工作是引导,让小朋友自己从箱子里找对应的乐高。

最近拼搭的作品都是关于车的,对于一个爱车的小朋友来说,那可是非常美好的体验。教乐高的老师也温柔可亲,就连和小朋友击掌的时候,也是转圈圈击掌,让小朋友在玩中学的过程体验拼搭的乐趣。

起初,我想着在某东上买一些乐高的配件和书籍教小朋友拼搭。后来,和朋友咨询一下,去培训机构上课的方式更好一点。

孩子接受地不仅仅是拼搭作品这件事,而是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其他人交流的方式。再者机构的老师更专业,更有耐心,游戏环节设计地更合理。如果是我授课的话,我脾气和心态就没那么好了,会影响孩子拼搭积木的积极性。

再者,小朋友未来的方向是要走机器人编程方式。搭建乐高只是为了机器人编程打一个基础,一是动手能力的培养,二是思维方式的构建,三是锻炼表达能力。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小朋友的状态也是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改变的。

体能课是从去年就开始上了,之前在文中说过小朋友是那种不爱动的孩子。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放学之后,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是成群结队的跑呀跑,而我娃一个人淡定地在路上捡树枝、捡种子。

我想着他之所以不爱动,并不是天生不爱动,可能更多地是对自己身体的掌控能力不够强。比如玩一次滑索担心掉下来就不去玩了,玩一次健身器材觉得自己弄不好就不去碰了。在成长路上积累了很多次失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得性而无助了。

刚开始上体能课的时候,也是战战兢兢地状态。总是会担心自己做不好,跳不上去高的台子。每次上完课,就会在家苦练呀!从地上蹦到床上,一次又一次地跳上去。从地上蹦到沙发上,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即使,我们带娃去公园玩,他也会重复练习体能课上的动作,一遍又一遍。

原以为这样的练习可以消除他内心的恐惧,可是并没有,反而恐惧加重了。在上体能课的前一晚上上就和我商量,妈妈,那个体能课给我退了吧!不想去了。

他列举了很多理由,比如上课的地方太远了,太累了,老师太凶了,课程太难了。总之,理由千千万,就是不想去。

第二天晚上还是硬着头皮去上课了,在课上也挑战了自己不敢做的项目,和老师也玩了滚皮球游戏。在回家的路上,我问他,课还退吗?下次还来不!小朋友笑着说,别退了,我觉得体能课还蛮好玩的。

在上兴趣班的时候,或者挑战某个项目的时候,小朋友难免会遇到倦怠期。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依着孩子要不算了,我们要真正了解孩子是在担忧什么,恐惧什么,和孩子聊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确实对这个兴趣班没什么兴趣,也找不到任何乐趣,该放弃还是要放弃的。任何情况并没有标准答案,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判断。

除了体能课、乐高课,小朋友这段时间特别喜欢画画,好像拥有了马良的神笔一样,总能以自己的方式勾勒出自己想要画的样子。

每幅画都有对应的视频记录,给小朋友建立了一个快手账号《小菇老师成长记》。小菇老师是他自己起的,小蘑菇的简称。还好,没有多少人关注,留一方净土,以后小朋友长大之后可以看看。

除此之外,每周会安排一次轮滑、一次粘土。其他时间就是玩车+阅读。这个阶段的书籍买的少,主要是听喜马拉雅的音频,如历史科普、自然百科。

孩子在听的过程中我们也学点东西,英语只是看动画片,分级太枯燥了刷不起来,陪着我在《多邻国》app每天学几个基础单词。

每天安排一次20分钟的动画片,《海底小纵队》刷完了三季,现在在刷《超级飞侠》,看得都是英文版。从孩子角度来看,中文和英文都难理解,还不如刷英文呢!

不知道能不能听得懂,总之某个情节看到之后会笑的前俯后仰。我就当他能听懂吧!

还有就是玩了一次卡丁车,嚷嚷着让我办卡。玩了一次滑板也是嚷着报课。像球类的运动,羽毛球,乒乓求都想学。总之,这个阶段的小朋友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尝试一下。

很多人问小朋友,你学这么多不累吗?小朋友摇摇头说,不累,很有意思的。

只要是小朋友感兴趣的事情,做多久都不嫌累。画画两个小时都是常事,小孩子比大人的韧性强。大人总想躺平,小朋友总喜欢自发地卷起来。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我们没有刻意让他记住某些学科类的知识。只要他感兴趣,尽其所能给他搭建一个平台,让他自由发挥。

我们抱着开放的心态,敏锐的观察力,找到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即使以后对这件事不感兴趣了也没事,享受当下的美好最重要。

04 慢一点,没关系

“快点”这个词充斥在学校、家庭、我们的嘴边。孩子一大早起来,都是在匆促中度过。尤其是和孩子去散步的时候,他是真的在散步,一边散步一边观察路边的花花草草;而我更像一个赶路人,一边走着一边说着时间来不及了。

曾经,我把我的小孩比作蜗牛,和他一起慢慢散步。可是,小朋友长大之后,我又重新把快点整天挂在嘴边。当我说太多快点,小朋友没有快起来,反而比平时慢了一些。

这时候,我才觉察到是大人太着急了,总是想要孩子走快点,却忘记了他是一只小蜗牛,已经用尽全身力气。

这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时区,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我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把“快点”和“利索点”、“如果”作为家庭中的禁忌词。

如果谁犯规了,就要接受惩罚。之所以把“如果”这个词也列入禁忌词,是因为小朋友做错事之后,我们的口头禅就是使用逻辑结果来批评孩子。

如果的句式说多了,孩子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会嗔怪我们太唠叨。所以,如果这个禁忌词只是针对于大人的。

前段时间,爸爸带娃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这场春游体验并不是很好,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就像走过场一样。大人累,小孩子更累。

尤其对慢节奏的小朋友不太友好,我娃还在爬网绳呢,特别认真地爬,等他爬完之后第二项目已经结束了。

有的时候慢下来去感受当下的快乐、可是快起来却能体验更多的项目,但是看似玩了其实也没玩什么。总之快有的时候也是慢,慢下来反而收获更多。

这个月是阅读月,小朋友都会在群里打卡读书。每次看到群里的孩子们都可以独立阅读时,爸爸就会催促孩子去认字,希望孩子早日可以自主阅读。

而我的态度则是慢一点,也没关系。

结语

细想小朋友从刚来到这个世上,眼睛还没睁开,到现在可以和我探讨几亿年前地球是火球这个问题。生命是蛮奇妙的,小小的人儿一眨眼就长大了。

四岁半了,可以帮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幼儿园里、也能交到一些好朋友。和我一起入睡的时候,会戳着我的鼻子说,你这个可爱的妈妈。

在那一刻,身边有个小朋友其实挺好的!加油,我的小男孩!加油,小男孩的妈妈!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