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被骂了千年,说她是酒鬼、赌徒……;也被夸了千年,说她是千古第一才女

 半城湖之缘 2023-04-19 发布于安徽
图片
作者:九歌
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

李清照(约1084年1156年),号易安居士。

公元1085年出生在山东济南,她的母亲在她一岁左右时去世,十多岁时随父亲李格非居住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十六岁时以一首咏海棠词《如梦令》名动京城,一年后又以和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诗两首,诗名昭著。

十八岁时嫁给了年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缔结了一段让旁人艳羡不已的婚姻,婚后两人赌书斗茶,诗酒唱和,共治金石之学,宛如神仙眷侣。可惜世事弄人,不久就发生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李清照奔波多地,转运夫妇二人所收藏文物,然而在战火乱离中散失甚多。后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再嫁,所遇非人,告官离婚。她一生中颠沛流离,尝尽悲欢离合,却不曾失却个性。

她博学强记,创作甚多,爱酒爱赌,游戏度日,却又爱国忧民,感时伤世,在她的身上大宋风流体现得淋漓尽致。宋代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向来春夜喜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汴京城夜里也落了一场雨。这场雨虽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天破晓时,已是满地红花堆积。      
小楼里的人却是一夜浓睡,宿醉初醒,这才睡眼惺忪问正在卷门帘的仆人:“我种的海棠花还好吧?”  
被问的人随口答道:“放心,海棠很好啊。”
“怎么可能!知道吗?明明绿的叶子长起来了,前些天还正艳的红花该是已经被雨打落得没剩多少了吧。”屋内的人似乎是在反驳,又似乎是在自言自语,似乎带点恼怒,又似乎有淡淡的忧伤。
醒来的人坐到窗边,带着几分残存的酒意,看着枝头越发稀疏的海棠,又向上望了望水洗后的青天,执笔缓缓写下“如梦令”三个字: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图片
这首词悄悄地从深深庭院里传颂了出去,一时间受到了当时文人的击节称赏,名震朝野当他们知道“绿肥红瘦”一语竟创自妇人之手时,更是大奇。没多久就得知这位“女流翰苑之才”是本朝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之女——李清照。
此时的李清照青春年少,正如一朵开得正盛的海棠花。但她似乎已经意识到韶光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淡淡的。

01

待字汴京,词名轰动

我们不能责怪一群获得了科举通行证,名副其实的文人才子们这样咋咋呼呼,属实有些少见多怪。历史上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规束一向严格,从来提倡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与“三从四德”。宋朝尤甚。
同时代有个官家小姐叫朱淑真,生在烟雨朦胧的钱塘,性子活泼,却嗜好读书,年纪轻轻就已经通诗词,工书画,晓音律。她很爱惜自己的诗词,“孤窗镇日无聊赖,编辑诗词改抹看”,常常在窗边修改编辑自己的诗词,当时的读书人都认为她是个才女,并且将她与李清照相提并论“赵宋词女,李朱名家”。
图片图:朱淑真(约1135年1180年),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
但朱淑真的命运到底也没有逃过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教条,早早被逼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小官吏。婚后她感到非常痛苦,把心中苦闷与不幸写进了诗词里,也把春游时遇到的让自己心动的人写进了诗词里。再后来,她与丈夫感情彻底破裂,有一天,她只身回到了钱塘娘家。但她却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庇护。相反,父母认为女儿丢尽了家庭的脸面。最终朱淑真郁郁而终,她的父母把她生前写的诗词一把火烧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只有侥幸流传下来的几首,以及一些真假难辨的传说。
相比之下,同时代的李清照,就幸运得多。
成名那年,李清照16岁。很多年以后,一位年仅24岁,文名传遍上海滩的才女张爱玲,在小说集《传奇》里满足且得意地昭告世人“出名要趁早”。而早在一千多年前,李清照应该切切实实尝到了“出名要趁早”的快意。
图片图:网络流传广泛被大家所喜爱的李清照形象,实际上是艺术家杨淑涛为《玉梅吟》而作的仕女图。
继词名初露,这一年李清照也开始了写诗生涯。一年后她看了父亲朝中好友张耒写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心有所感,跟着写了两首和诗。她在诗中,明确对张耒的观点予以了否定和反驳。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稿人心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其一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其二
张耒是谁?大名鼎鼎的“苏门四学士”之一,朝中大臣,文学名家。
图片图:张耒(约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
张耒在诗中怪罪杨玉环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开篇第一句就骂她“玉环妖血元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心中的愤怒,赫然倾泻在纸上。但是李清照坚决不同意“红颜祸水”这个说法,反对把杨玉环作为“女色亡国”的替罪羊,而是把大唐的衰败之由公正客观地归结为朝政腐败、奸佞得志,杨家兄妹最多算是个导火线。
显然古人习惯了让美女背黑锅,李清照的看法在北宋格格不入。她一个女子,而且年纪轻轻,却敢如此。在当时的人看来有多离经叛道,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有多难能可贵。
和李清照同龄,后来的大文学家王灼一向看不惯李清照把闺阁生活写成诗词四处流传,这时候也一改常态,由衷地夸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这是很高的评价了。
历史上对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有“亦善文”的记述,因此,以往很多人就把李清照的文学才华归结于母亲的影响。王家确实是著名的诗书世家。李清照的外公是历仕三朝的宰相,早年科考时,曾高中榜眼。李清照的母亲正好是王家的长女,确实也聪慧而多才。但不幸的是,在李清照只有一岁左右的时候,母亲就早早离世了。如果非要说母亲对李清照有什么深远影响,那就只能说是基因力量的强大了。
倒是父亲李格非,一手成就了李清照。
图片图:李格非(约1045年约1105年),字文叔,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 )人,北宋文学家,女词人李清照之父。
李格非曾得到过北宋名相韩琦荐引,名声显赫,后来他更是受到了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垂青和指导,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苏门四学士”齐名。
李格非生病时,苏轼曾亲笔写信抄去药方,叮嘱他“常服之”,关切之情,可见一斑。后人评价李格非的诗文“高雅条畅,有义味,在晁、秦之上”,比起晁补之和秦观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分明是得了苏轼的真传。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最不乏博学多才的文人。但这都是男人的事情,女子一直被排斥在外。例如同时期的司马光,明确反对家族中的女性学习或写作诗词。就算偶有开明之家,同意女子习文,也有难免最终像朱淑真的父母一样,把女儿珍爱的作品,付之一炬。李清照的难得首先不在于她的诗文才情,而是在于她能在那个环境中成长,并在历史上留名。
对于李清照来说,李格非不仅仅是父亲,更是伯乐。没有这样的父亲,没有开明的家庭,李清照这匹“千里马”要闯进男性占据的文学殿堂,让人根本无法想象。
李格非曾在诗中写到“中郎有女堪传业”,表面上看这是在赞美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历史上另一个著名的才女蔡文姬,敢赤脚披发当面禀告曹操为自己丈夫董祀求情,不输男儿气魄,实际何尝不是因为看到自己的女儿与蔡文姬旗鼓相当,而心生欢喜呢?
图片图:李格非著作的《洛阳名园记》
李格非的开明、认可与鼓励为李清照铺下了一条璀璨炫目的大道,她个性十足,敢于无视礼俗,大胆向世人展示她作为待字少女的内心世界和闺房生活。但这条路,注定又是让人无法理解的,孤寂的。
她写深闺少女荡完秋千后的千娇百媚。看见外客的好奇,想要避嫌却又忍不住回头偷看的少女心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她写少女外出游赏喝酒,从早喝到晚,醉到找不着北的恣肆尽兴: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图片图:《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意图|艺术家杨淑涛绘
她写春日空闺的无聊和孤寂,摸摸瑶琴,叹叹春情,感慨年华易老: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李清照《浣溪沙·春景》
图片
在诗词中写闺怨的不少,还有专门的“花间派”。但向来只允许男人们可以想象,可以谈论,可以咂摸,并视为风雅。当这些让一个女人写出来,真情实感地展现出来时,却触碰到了历史上卫道夫的神经。前文提到的同是北宋大文人王灼就骂李清照的词是“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在李清照后的一千多年里,这种骂声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好在,李清照并没有被迂腐的观念束缚住性子。
当初《如梦令》在京城士大夫圈引起轰动时,有个素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好金石学的太学生也悄悄注意到了这位清奇女子,并为之大做相思梦,“辗转反侧,寤寐思服”。他就是当时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幼子——赵明诚。
图片图:赵明诚(1081年1129年),字德甫(一作德父),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兰家村人,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官员、学者。左仆射赵挺之第三子,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
赵明诚同样出生在书香官宦之家,尤其爱好金石学。他从小就跟随当世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是继北宋一代文坛领袖欧阳修之后最有名的金石学代表人物,更是汴京城里风度翩翩的世家公子。
那年元宵佳节,赵明诚与李清照从兄李迥外出游玩,在相国寺邂逅了正在赏花灯的李清照,两人因此相识。先前读过词,已经心生爱慕;见过真人,更加坚定不移。赵明诚回家后,借口要跟父亲赵挺之分享自己在灯会上见到的一个字谜:“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想要借此试探一下父亲的口风。
赵挺之刚开始信以为真,等他猜到谜底,就明白了儿子的心思:“ '言与司合’不就是个'词’字吗?'安上已脱’,不就是个'女’字吗?'芝芙草拔’,不就是'之夫’二字吗?儿子这是想做词女之夫呢!”
赵挺之很快就达成了儿子的心愿,请人去李家提亲。
赵家与李家门当户对,赵明诚与李清照才子佳人,两家人自然乐见其成。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与年长她三岁的赵明诚欢欢喜喜结了婚,这一年她18岁。

02

神仙眷侣,诗酒唱和

李清照与赵明诚成婚以后,果然情投意合,过上了琴瑟和鸣、诗酒唱和的神仙日子。
在这段蜜月期,李清照依旧热爱写诗吟词,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她春风得意,心情灿烂,好以娇花皎月自况。“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幸福美满中透露着骄傲得意。
赵明诚还是个太学生,只能趁初一、十五才能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李清照对金石文刻,也有非常高的兴趣。赵明诚每次回家前会先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再到热闹的大相国寺里淘淘碑文拓本,最后买上一袋零食坚果归去和新婚之妻一道“相对展玩咀嚼”,他们体验到了犹如远古时葛天氏的臣民那样的自由和快乐。

图片

门当户对并不难,才子佳人也不稀奇。难能可贵的是两个人志趣相投。李清照和赵明诚将两人大部分的积蓄都投入到了金石文刻的收藏和研究当中。正值青春年少的李清照甚至还放弃了女孩子无法抵挡的饰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一旦遇到古今名人的书画,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他们更是不惜“脱衣市易”。
然而小两口财力毕竟有限。有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所画的《牡丹图》上门,开口叫价20万文。夫妻俩眼前一亮,爱不释手,厚着脸皮留下画卷玩赏了两夜,但最后还是不得不还给人家。即使赵明诚是贵家子弟,李清照也并非出身寒门,但一时间也筹备不出那么多的钱。事后,两人惋惜惆怅了很多天。
这样的日子,虽然偶有遗憾,也不过是幸福的汪洋大海上一朵涟漪。
偶作离别,异地而处,他们也时常互通书信,诗词唱和。
凉风初起,接天莲叶凋尽,李清照独泛兰舟,抬眼见天边雁群掠过,一种与相爱之人离别的相思丝丝缕缕缠上心头,她在等赵明诚的信: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图片图:李清照小像 |美术家赵国经、王美芳夫妇绘
重阳佳节,李清照望着篱边怒放的金菊,心中黯然神伤,独自借酒消愁,坐断寂寞黄昏,她提笔修书一封。赵明诚收到后展信看,上面只有一首新词《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图片图:《醉花阴》诗意图
赵明诚读完便意会到了妻子在词中暗含的寂寞愁绪,有些愧疚,思念也漫上心头,同时再次为她的才华而叹赏,又有些不服气,想暗自较量一番。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一口气作了五十首词,又再把李清照的词混在其中,一并拿去给好朋友陆德夫评鉴。
陆德夫咂摸再三,看着好兄弟期待的眼神答道:“说实话,只有三句绝佳。”
“哪三句?”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愣住了,不禁哑然失笑,由此更加钦佩妻子的才华,主动向朋友们夸赞、分享李清照的诗词。
图片图:易安居士李清照像 |画家顾炳鑫
北宋晚年,时局动荡,朝廷内部也是各种争斗不断。赵、李两家在朝廷都颇有根基,自然都没有幸免。
赵明诚和李清照被迫离开东京汴梁,回青州老家屏居。这让两人的生活更加如鱼得水。他们每得一本奇书,便共同勘校,整理题签,按类罗列;得书画器物,便仔细把玩,互相给予评价。
他们闲来就坐在归来堂上焚香烹茶,然后指着堆积如山的古书,互相轮流提问某一典故出于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率先猜中的人,可以先喝茶,以此为乐。李清照天生博闻强记,才思敏捷,往往都是头一个猜中,一猜中便乐得举杯大笑,喜不自胜,以至于茶水都洒在怀里,反而喝不到一口水到嘴中。
当然,少不了诗词唱和。
那时,李清照以为余生都应该这样了。这样,就挺好。
只可惜“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恰恰寻常日子才最难能可贵。
图片

03

风云变幻,归去来兮

北宋中后期,朝中党争纷起,风云变幻,朝廷上层发生了剧烈的党争。最初的斗争在王安石派(俗称新党)的变法和司马光派(俗称旧党)的反变法之间展开,两派力量你上我下,互相倾轧,此消彼长,权柄几经易手。演变到后来,再不是简单的政见之争,而是无数的政治投机分子和野心家,为了权势、为了私利的彼此倾轧。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在权相蔡京的力主之下,朝廷将司马光、苏轼一派共17人编入“元祐党籍”。元祐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在使用这个年号的九年里由反对新政的旧党当政,以司马光、程颐、苏轼等为代表。后来新党重新起用,把持朝野,元祐旧党便成为了打击对象。
图片图:宋哲宗赵煦(1077.1.41100.2.23 ),原名为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第六子。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由于与苏轼关系密切,而且还执意不肯参与编派元祐诸臣的罪过,违背了执政者的旨意,因此也被罗织在名单之内,名列前五。这些人要么停职,要么远贬,要么羁管,一律不许在京任职,李格非也被流放去了广西。
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则依附蔡京一党,成为朝廷炙手可热的新贵,一路高歌做到了尚书右丞。
李格非被流放期间,李清照心急如焚,请求公爹赵挺之伸出援手,搭救自己的父亲。赵挺之如何应对,历史上没有记载,但从后面李清照作诗讽刺赵挺之的举动来看,赵挺之很可能是选择了明哲保身,作壁上观了。李清照在诗中说赵挺之“炙手可热心可寒”,此句化用了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中骂奸臣杨国忠的句子“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怨怼之心,愤然纸上。
崇宁二年(1104年),朝廷又颁布了一项新诏命,禁止元祐党人的子弟居京,并且“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后面就连元祐党人的子女亲属,不管做没做官,一律要赶出京城。如此一来,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足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返的娘家人。而赵明诚则凭借着荫封的特权当了鸿胪少卿,照旧居京做官,前途光明。
图片图:宋徽宗赵佶(1082.05.051135.06.05),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崇宁(1102年-1106年)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
这对恩爱的夫妻第一次面临不仅仅是离别的考验。
所幸,赵明诚选择坚定地站在李清照这一边,甚至不惜和父亲闹僵。在大家对苏轼等人相关的事务都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赵明诚依然不改初衷。赵明诚的姨父的陈师道在写给黄庭坚的信中,曾经讲到:“正夫(赵挺之)有幼子明城,颇好文义。每遇苏、黄文诗,虽半简数字必录藏,以此失好于父,几如小邪矣。”
政治是个怪圈,不存在永远的赢家。没几年赵挺之就被罢官,后又病死。死后才三日,赵明诚又被蔡京诬陷。赵家在汴京的家属和亲戚都被捕入狱,因为没有证据,不久后释放,但赵明诚的荫封之官也革了去。赵氏一家也无法再在京师立足,回到了山东青州乡下。
李清照毫无怨言地选择了与丈夫同患难,同进退,还在日后念念不忘这段平生少有的和美岁月,巴不得“甘心老是乡”。
图片图:李清照故居
屏居青州期间,李清照开始自号“易安”,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做好了随遇而安,与赵明诚终老山水间的准备。他们的书房则命名作“归来堂”,同样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李清照在青州结识了同样回山东金乡闲居的晁补之,晁补之与李格非同归苏轼的门下,后来同样因为党籍而罢官归隐。晁补之自号“归来子”,回家后修“归去来园”,园中的堂、亭、轩皆以《归去来兮辞》中之词语命名。李清照、赵明诚与晁补之成为了忘年交,彼此间多有往来。
那时在青州,李清照主要做了两件大事其一,协助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学专著《金石录》这是继欧阳修的《集古录》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资之书,也是必读之书,在历史上独此一份。
图片图:《金石录》藏版局部
其二,李清照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词学专论——《词论》。
晁补之早在元祐年间曾写了一篇重要的词评叫《评本朝乐章》,该文依次评述了柳永、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晏殊、张先、秦观七家词,一方面肯定苏轼“横放杰出”,不受曲子的音律束缚;一方面又不满黄庭坚“著腔子唱好诗”,认为作词还须讲究当行本色。
李清照拜读了前辈的作品后,叹赏不已,她不甘示弱,跃跃欲试,不久就便推出了一篇新的词学专论,涵盖了从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词学现象,涉及到了词的起源、音律、风格、作家、批评等诸多问题。
《词论》文章不长,大概就五六百字,但火药味十足,她几乎把唐五代和北宋当红的文人都拉出来轰了一圈,只有周邦彦除外。
她说南唐李璟李煜父子和冯延巳的词虽然文雅,语句清奇,却是“亡国之音”;
她说柳永虽然变旧声作新声,有创调革新之功,但“词语尘下”,太俗啦;
她说张先、宋祁这群人尽管有妙语传世,但整篇破碎,有句无篇,名不副实;
她说晏殊、欧阳修、苏轼等超级大文豪,学际天人,作个词本像杀鸡用牛刀,奈何都“句读不葺”,拗折了嗓子也没法唱;
她说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的词可终于有那个味了,但总感觉还差了点意思……
……
有人觉得李清照太过于目中无人,然而李清照自有她的眼光与胆识,她在《词论》末尾深情叹息:“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这一声深沉的叹息用当代李清照研究学者陈祖美的话来说:“相当于为诗、词之别首创界碑,既使词论摆脱了附丽于诗论的从属地位,从而走上独立和长足发展的道路,也使词摘掉了'末技’、'小道’、'诗馀’等鄙夷性的帽子。从此,词论与词作相辅相成,玉成了文学史中永不衰败的'宋词之花’——易安词。”
图片
李清照的词在当日就很受人崇敬,后来南宋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时常自称“效李易安体”进行写作。
我们站在一千多年的今天,翻读李清照的词作,也不得不承认,她确实有品评百家的实力和底气。

04

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在赵李隐居青州十多年后,赵明诚获得了一个机会,重返仕途,奔赴莱州上任。临行前,李清照写了一首词: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两人在青州生活了十几年,过惯了平平淡淡的日子。离别来得猝不及防。
李清照对即将到来的离别感到了不安,她已经预见到离别后自己无意梳妆打扮,衣带渐宽渐消瘦的情状。她想到千年前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她的丈夫萧史同居凤台数年后,一起随风比翼飞升的传说,而她自己陪伴丈夫避难隐居十多年,到头来,却被孤零零地留在青州。
图片
丈夫重返仕途,按说她应该高兴。但她担心赵明诚此去春风得意,有“天台之遇”,与别的女子你侬我侬。爱之深,忧之切何况当时,达官贵人纳妾被视为天经地义、风流潇洒的事情,流连于青楼冶游更是当时读书人的佳话。
赵明诚此去,叫李清照如何不忧愁?
结尾处悠悠唱道“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的愁,是对远去的赵明诚的思念,也是深深的告白。
赵明诚上任了几个月,李清照也愁了几个月,最终打定主意清点行装到莱州去探望丈夫,然而这一次的别后重逢,双方似乎都不那么愉快——李清照到了莱州后,遭到了丈夫不应有的冷遇。有《感怀》诗为证: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图片
世人多称赵、李“夫妇擅朋友之胜”,把他们看作神仙眷侣,爱情典范,其实那只是童话故事的前半部分。
赵明诚的同行、宋代知名的金石学家洪适,曾在他的金石学著作《隶释》中提到“赵君无嗣”。赵明诚的表甥翟耆年也曾对他表舅抱以深切同情:“(赵明诚)又无子能保其遗余,每为之叹息也。”
古人所谓的“无嗣”,一般指的是没有儿子。甭管你生了多少个貌美如花聪明伶俐的女儿,都不如一个只会坑爹的傻大儿。只要没有生出儿子,也说你是“无嗣”,断了香火。这在古人看来,是天大的事情。
有人考证赵明诚不但与李清照没有生育子女,而且与其他侍妾也没有生育子女,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不育”的责任应该落在赵明诚头上。然而在封建夫权社会,夫妇俩只要没有生育子女,责任总是被轻易推卸到女性头上。
李清照本来已被视为不端,无法生育,可能更让作为丈夫的赵明诚压力倍增,也给了他疏离李清照,另结新欢最正当的理由。
感情的裂痕,只是李清照失望的开端。赵明诚在自己心中形象的崩塌,则给了她更大的打击。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赵明诚在南宋军事重地江宁(今南京)出任江宁知府,总管一城的大小事务。对当时的朝廷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位,几乎关系到朝廷的生死存亡。然而他在这个位子上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就被罢了官,罪名是“缒城宵遁”。
图片图:宋钦宗赵桓(1100年―1156年),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靖康(1126年1月25日~1127年3月20日)是宋钦宗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共2年】。
当时御营统治官叫王亦,即将在江宁谋划叛变,江东转运副使李漠听到风声,连忙上报赵明诚。结果如此重大的事情,赵明诚却有些心不在焉,没有给出任何指示,反而是他的下属自行紧急安排了防卫措施,以防不测。有人分析说是因为赵明诚知道自己即将转任湖州,所以没把王亦造反的事情放在心上。无论出于何种理由,作为一城首脑,赵明诚都是失职。
夜里王亦果然造反,幸好被有备无患的守卫成功击败了。等到差不多天亮时,李漠去向赵明诚汇报情况,一推门,找不到人,转一圈,才发现他居然连夜跟另外两位大人用绳子从城墙上爬下逃跑了。
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而感到羞愧。正如她少年时应和张耒写的和诗一样,她虽为女儿身却有拳拳报国心,甚至盼望着披甲出战平定乱胡。
因为“缒城宵遁”一事,赵明诚被革了职。他们老家山东此时早已经是兵荒马乱。李清照只好陪伴赵明诚辗转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等地,浪迹各处,希望择居安家。就在乘船经过乌江西楚霸王项羽的自刎处时,面对着浩浩江水,她有感而作吟诵出一首高昂诗篇——《夏日绝句》,又题为《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图片
这首诗很短,只有区区20个字,讲述了当初楚汉争霸中项羽败局已定,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也不肯苟安贪生回见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后人解读这首诗说明面上是对矢志抗金者的激励,对偏安一隅南宋统治者的讽喻,背地里当然还包括了对“缒城宵遁”者赵明诚的感慨。
幸也不幸,两人尴尬的日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没有让这一对曾经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最终走入过于难堪的境地。
建炎三年(1129年)的六月中旬,天气闷热。赵明诚刚把家安置在池阳(今安徽池州)后,就马不停蹄独自离家前往建康(今南京)领命以赴湖州任。在前往建康的途中,染上了疟疾。到建康后,便一病不起。
图片图:赵构(公元1107年—1187年),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建炎(1127年5月-1130年)是南宋皇帝宋高宗的第一个年号,起讫时间为1127年-1130年,共计4年(如建炎元年、建炎二年等)。
一个月以后,李清照接到赵明诚卧病的消息。她担心赵明诚性子急,一发热就服食寒性药物,加重病情。急匆匆雇舟东下,日夜兼程,“一日夜行三百里”,等她赶到时,见赵明诚果真是服用了大量柴胡、黄芩等凉性药物,引发痢疾,最后疟痢并发,已是回天乏术了。
李清照在一旁默然抹着眼泪,不忍心问及后事。等到八月十八日时,赵明诚要来纸笔,作了一首绝命诗,却没有只字片语交代给李清照。
后来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记载此时的赵明诚“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分香卖履”的典故出自曹操。曹操去世前留下遗令嘱咐妻妾:把剩余的香粉分给大家,今后如果没有门路维持生计,就做针线纳鞋卖钱吧。李清照在这里不仅借指赵明诚死前没有对妻妾有任何的嘱托与牵挂,也暗含着因“赵君无嗣”,无须留遗言给儿辈的隐情。
李清照前半生最大的遗憾,也就在这短短一句“殊无分香卖履之意”了。
图片
赵明诚死了,李清照操持葬礼,此后大病一场,仅存喘息,她心中那点对赵明诚的爱、埋怨,以及思念,都再无所着落。
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
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李清照《祭赵湖州文》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李清照《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图片

05

乱世蝼蚁,身不由己

北宋朝政腐败,内斗不息,一味献金求和,金朝挥兵南下,直抵汴京,掳走了徽、钦二帝,以及大批财物人口。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之后,金兵加紧进逼,时局危急。
李清照在目送赵明诚匆忙前往建康赴召时曾问他:“假如真的像传闻中说的那样城里局势紧急,我该怎么办呀?”
赵明诚正要上马,抬手远远示意:“跟着大部队走,万不得已时,先放弃包裹箱笼,丢掉衣服被褥,实在无奈之下再抛弃书册卷轴,最后仍是没有办法就去掉古器,只是那些宗庙祭器和礼乐之器,你必须与之共存亡,千万不能忘了。”说完头也不回,策马离去。
可惜,身在乱世,更多的是身不由己,哪能事事都如预料。
李清照始终没有忘记嘱托,为了保护二人的珍贵收藏,她甚至付出了比生命本身还要沉重的代价。
他们俩在青州十几年的隐居生活中,积攒了大批书画古器,后来在莱州、淄州居所又积攒了大批贵重文物,这些后来都由李清照负责整理遴选,装运南下。
图片
不等李清照分批转运完毕,青州发生了一次兵变,知州父子曾孝序遇害,他们故居的十几屋的收藏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已经运走的一批,李清照本来是打算运去投奔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的赵明诚的妹婿,不料洪州失陷,所托运的大批文物也不知所终,化为云烟。就连最后随身携带的卷轴书画诗文集,也在一次借住越州当地居民钟氏家里时,半夜被贼人凿墙挖洞盗去了床底的五筐。
雪上加霜的是,当时还不知道从哪传出一个流言,说赵明诚生前以玉壶投献金人,贿赂通敌,现在被人秘密揭发了。这让李清照非常惊恐,想把家里所有的铜器都进献朝廷,以证清白。
然而当时的宋高宗赵构被金兵撵得四处逃窜,李清照几次都扑了个空了。直到在台州时,她才见着了移动朝廷的影子。
人生就是这样颠沛流离,又曲折离奇,命运也就是这样恐吓着李清照,以至于后来有一个人出现在她的生命里,深情款款说着“我愿意余生陪伴你”,李清照就像飘零的浮萍,抓住了一根以为能够救命的稻草,轻易就信了。
这个男人叫 张汝舟,正常人模样,在杭州做着个不大不小的官,刚接触时表现得对李清照看顾有加。不久之后,李清照再嫁。这一年李清照49岁,她以为余生有了着落 。
图片
然而,婚后张汝舟的野心暴露。他的本意只是觊觎着李清照传闻中的大批珍贵文物。可惜李清照所有的古玩大半已经散失,剩下的李清照视如生命,自然不会轻易予人。于是两人出现矛盾,张汝舟原形毕露,经常拳脚相加。
对于这段不堪回首的痛苦,李清照是这样记录的:
“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
李清照虽为女儿身,但自始至终,她骨子里都不是温顺待宰的羔羊。又经历了乱世的洗礼,赵明诚已死,文玩古籍丧失殆尽,她再无所顾忌。
她再一次做出了惊世骇俗的选择,她要和张汝舟离婚。
早前张汝舟参加科举考试时曾经作弊,李清照决定以此为由告发他。她淡定地搜罗了张汝舟的罪证。依照宋代的法律,妻子告丈夫,就算告赢了,也要坐两年牢。但李清照义无反顾。
结果张汝舟被除名流放广西柳州,李清照入狱。在赵明诚表兄弟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下,加上自己本身声名在外,最终在监狱里待了九天之后,李清照重获自由。
图片
这段不幸的婚姻在李清照的人生中不过百日,却让封建道学家们争论了足足几百年。
那位同时代的,夸过李清照少年写诗的王灼只是骂骂李清照“晚节流荡无归”,稍晚一点的朱彧也只是叹息李清照“不终晚节,流落以死”,虽然不理解,也不失有惋惜之意,还没有过分刁难。
渐渐地事情的走向开始不正常了。
到元明清时,“贞节牌坊”的幌子更亮。随之而来,针对李清照再嫁,似乎谩骂已经不足以表明各自的高风亮节,干脆离奇到开始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进行自欺欺人。大概是因为李清照名气太大,影响太深,一味贬损攻击,无法达到目的,索性反过来试图替她遮掩,狮吼李清照再婚,纯属造谣!没有的事!
光是清代一朝,否认李清照再婚,能排上号的考据学家就有况周颐、卢见曾、俞正燮、陆心源、李慈铭等一长串名字,说得一本正经,有鼻子有眼。就连现代学者黄墨谷在《重辑李清照集》中更是附了《翁方纲<金石录)本读后》和《<投内翰綦公祟札启>考辨》两篇文章,费尽心思要为李清照“辨诬”,认为李清照并末改嫁。一口咬定李清照就是从一而终,守寡终老的!
李清照若是泉下有知,她对这些莫名其妙的善意,大概是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吧。
可叹生前,乱世凶年,李清照身不由己;死后,评价由人,还是身不由己。

06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国破、家亡、夫死、再嫁、离异、系狱,人生所有长的短的磨难,李清照都一一体味了。
早年间的儿女情长、个人感情逐渐稀释,膨胀,转移到了对江山社稷的关注上,就连她的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她早年为诗、词立下的界碑,充塞着满腔忧国伤时之情,语言犀利,锋芒毕露。
绍兴三年(1133年),朝廷派韩肖胄和胡松年逆流而上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她虽为女子,亦想为国效力,为国捐躯: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李清照《上韩公枢密 其一》
图片
但现实没有给她机会。她恼怒甘于割地赔款、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的南宋朝廷,却又无可奈何,只能说些气话: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李清照《题八咏楼》
李清照年纪大了,骂累了,不愿再看朝廷自欺欺人的京都繁华,更找不到能与她共鸣她的人。悲愤孤独之余,她选择闭门不出,与家人说些家长里短,聊以度日。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
南宋灭亡之际,有个爱国诗人刘辰翁每次诵读到李清照这首词都忍不住“为之涕下”、“辄不自堪”。也就是百年后,李清照才多了一位基于爱国情愫的共鸣者。
图片图:刘辰翁(1232年1297年),字会孟,别号须溪,南宋末年爱国词人。作词数量位居宋朝第三,仅次于辛弃疾苏轼
寂寞老去的日子里,李清照一字一句,十年如一日地校勘整理赵明诚的未竟之作《金石录》,撰写了纳进人世间悲欢离合的《〈金石录〉后序》,并在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将其进献朝廷。
这是她最后的努力了。
闲时,无论是寂寞黄昏,还是日头高挂,往事涌上心头,如梦一般,愁浓得化不开。没办法,只好再借酒消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图片图:《声声慢·寻寻觅觅》诗意图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可李清照毕竟不是凡人。再苦难的身世,再坎坷的命运,再道貌岸然的卫道君子们……面对他们,她骨子里从没有低过头,认过输。
她一直都按照自己心中正确的选择,热烈而执着地活着。
李清照酷爱赌博,还总结经验,写成文章,广泛传播。现存她以打马游戏为题材的文章就有三篇:《打马图经序》、《打马赋》、《打马图经命词》。她在《打马图经序》中津津有味地写道:“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自南渡来流离迁徒,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
不仅为了赌博废寝忘食,念念不忘,她也非常骄傲地告诉世人,自己对命辞打马这种游戏的发明有卓越的贡献:“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
就这样,李清照的前半生繁花似锦,后半生历尽艰苦。无论何种境遇,她都以她独有的身姿,卓然于世,一直活到了七十多岁。

图片图:李清照一生行迹图

在感觉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逼近黄泉之路时,她曾想把自己平生所学传授给朋友家一个姓孙的女孩子。这个小女孩十几岁就聪慧异常,深得李清照的喜欢,像极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
谁知道这位小姑娘一点儿也不激动,反而少年老成地回了李奶奶一句:
“才藻非女子事也。”
不知道年过古稀的李清照听闻此言,有没有释然地莞尔一笑。
大概是没有。
李清照在当时,以及以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就如同一朵奇葩,盛开在日益死寂的历史长河中。
她注定是孤独的。
只不过,她太孤独了点。

图片图:李清照像 ,清朝画家崔错所绘 轴绢本 设色  
原图实物:纵56.7厘米 横56.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九歌。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以好物点缀生活。每天8点,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内涵的好书,遇见精致有品的美物。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