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要是忽视“道”,或违反“道”,谁就要受到“道”的惩罚

 北美可阅 2023-04-20 发布于江苏

张其金在《本源纪》中说:“老子思维的跳跃性极大,突然间从脚下的路跳跃到了那个杳杳冥冥的'道’上,脚下的道四通八达,形上的道无所不至。脚下的道可去可回,形上的道同样可去可回。从'道生一’到'三生万物’是通途,从'万物’到'三二一’也是通途。道生一是自然,从万物归一也是自然。”

从生命的本质意义上来考察,人类是人生路途上的匆匆过客,是大自然的普通客人,和其他生物一样,没有生和死的选择权,这是大道的必然规律。得道之人和大道同步,他们乖乖地做客人,严肃认真地对待日常生活琐事,和世间的庸人有本质的不同,庸人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势必以尊贵的态度对待自己而以嚣张的态度对待自然,庸俗之人以损害自然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最后以毁灭自己而告终。

文章图片1

古代善于行道的人,显与隐、白与黑的微妙和玄妙通达无碍。古代善于行道的人,跨弦通灵深处,我们无法揣测他深邃的志向。正是因为我们不可揣测其志向,所以我们才认为他深不可识。

有道之人就像豫一样, 冬天行走于冰川时,唯恐因自身体重过大失陷冰层之下,因此必然慎之又慎。修真学在舆态下,要格外小心地根据内部变化的客观实际而前进。有些像犹啊,行道者以机敏谨慎来抉择周围环境。

行道者非常恭敬庄重地对待众生万物,充满感恩心,甘愿居于客位,而不自恃为主。行道者无私大舍,向众生布施财富、智慧、能量,如同冰在水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自然消融而润泽万物。既不恃为己有而迟滞,也不违背自然而拔苗助长,促其早熟。行道者牢立于道的无态境界之内,所持守和运用的只是至简至纯,淳朴未分的德一,虚无生万有,用此德一之朴就足矣。

阴阳太极二的旋动顺化,二生三,三生万物,浑然没有穷尽。行道者却能洞察根本,抱元守一,和光同尘,似浊非浊,浊中取清,德变为用。行道者性命已经天人合一,心胸容纳宇宙众生万物。无比光明开阔。居于道无而淳德充满性命两大系统,并且泽披众生,离道失德,弃无丢一,必然越来越复杂地演化,没有终结,万物相混沦而被物相所制约,产生浓重的尘浊障碍。

行道者在混浊变化的万物万象中,只有心静身静,才能使心身清明,洞察根本,不再随波逐流。如果高度重视和把握住德一,守静逐步至清明,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则是长生久视之道。

行道者只有重视和保持住离浊守静,弃繁就简,抱道守德,少私寡欲,不陷阴阳,不落于私心贪欲的满足,这才是至道之理。

行道者只有处静用中,欲定性平,心清德明,才能把握道化生德蓄养的真理,从而能安处混浊的败丧之境,处尘而脱俗,而不成为牺牲品,丧其德败其道。

可见,善于研究自然法则的圣人,能够从一般现象的微妙处领悟到深奥的道理,更能深入到一般人不可能认识的境界。

正由于难以认识,因而要有不畏困难的精神:有时像冬天涉水过河,犹豫不决;有时像担心四邻起祸,畏首畏尾;有时相当拘谨,好像做客一样;有时过分执着,好像一名纯朴而不能开窍之人;有时认识太空泛,如同山谷一般空荡;有时糊涂茫然,如同浑浊的污水一样。

哪一个先贤能因为糊涂就停止研究的呢?他们总是能安静下来化浊为清。谁又能保证这种理论认识长久立于世、不会产生更深入的认识呢?他们总是能以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发展观,逐步进入新的领域研究。只有不断追求新的目标的人,才能逐渐得到知识的升华。只有保持这种永不自满的心态,就能化糊涂为明白,不断进入新境界。

张其金说:“老子的确是个智者,他在不断地告诉我们,为人不可多疑惑望而生畏,四邻如敌,延缓自己修炼返本归真的大事。”

所以说,有智慧的人不是一个老师,但他可以成为一个师傅,但不是一个老师。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老师准备好要去教别人。师傅从来不准备好要去教别人。老师是侵略的、积极的。师傅是非侵略的、不积极的。

老师会跟随我们、强迫我们,好让我们能够把他的知识背在我们的肩上。师傅将等待,我们必须从他那里抢夺,我们要分享他。他不会跟随我们,他也不会强迫我们。他甚至不会敲我们的门,他只是等待。我们可以分享他的存在,我们可以进入他内在的空、他存在的内在的宫殿、他的内在的王国,但是这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必须去做所有这些工作。师傅只是一个“在”。如果我们被吸引了,我们就会掉进那个“在”的框架里。

得道之人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很好的定心功夫。表明上清静无为,实际上孕育着巨大的潜能,只是不愿意显山露水,他们如同大自然一样,安逸随和,在变换的季节中随风而动,又随风而静。以谨慎的态度过河,以畏惧的心理待人,以庄重的仪表待事,以洒脱的风格解脱欲望,以朴实的本质抵御诱惑,以开朗的胸怀面对困难。最终以清醒的头脑与外界融为一体,不生疏不远离,在平平淡淡中,见证道的真谛。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居于核心地位。他认为道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先验存在,它寂静而又空虚,不依靠任何力量,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无所不在,但又看不见摸不着。在它的内部,蕴藉着无穷的力量,这种能量循环运行,永不止歇。它孕育了万物,推动万物生长,是万物的根本,世界的本源。

文章图片2

在佛家经典《坛经》中曾有一句偈说:“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寂静,即是大道。”对于这句偈,如果一个体证的人不得已用语言诠述讲出来之后,我们又用有限的智慧去理解无限的意涵,很容易就产生误解。包括说:“一时端坐,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我们其实就是在想这样说:“一个解脱者是不是一定要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啊?然后无生无灭,变成时间也都停止?然后风也都停止?太阳也都停止?什么都停止?”这就导致我们很容易从语言文字上面去推理、去理解,往往让我们误解又不知道。

其实,对于“无来无去”很不容易理解,这不是用头脑解析所能够了解的,当我们真正证悟之后,就会了解“无是无非”,不是没有是非、因果,但这些境界真的都很高,只有我们通过修炼,在慢慢进入实证之后,我们才可以体证到。

因为真正的大道只有得道者心中自知。诸如老子,庄子,他们还是能够尽量用众生听得懂的“言语”将“大道”宣讲出来的。

如果有人认为“大道”是存在的,但说不清,道不明,心中亦是不明了了。错把“无知”当做“无有”,这也是一种极端。

谁要是忽视“道”或违反“道”,谁就要受到“道”的惩罚,常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与人相处是如此,人与自然相处也同样如此。逆历史潮流而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违反自然规律蛮干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道”虽是天地之根和万物之本,可“道”的本质特性或基本原则就是“自然”。

不管是为人、治国、用兵、养生还是审美,在每一个领域老子都崇尚自然。自然生成的东西样样真而且美,一经人的手就变得造作而又丑陋。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推进,人为的东西越来越多,自然的东西越来越少,就是大自然也经过了人工的雕琢,至于人自身就更是如此了。

现在难得见到赤身裸体的粗野,可也难得见到剖肝露胆的赤诚;难得听到高声大气的粗鲁,可也难得听到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们从一个人的表情不能了解他的内心,从一个人的语言不能了解他的思想;笑不见得就真的高兴,哭也未必就真的悲伤;到处是言不由衷的应付,到处是客客气气的敷衍,人间难得的是真情。老子说,要想人类能生活得幸福,彼此能够真诚相待,大家就得重新回到赤子的状态——纯真、自然。

“道”是自然变化的规律,也是社会生活的法则。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很容易理解,因为“道”无所不容,“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说“人亦大”的原因何在呢?由于人效天法地而与天地相参,并因而与天、地、道并列。“道”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实体,而“道”的本质特性又是“自然”。可见老子谈天说地是为了阐明“道”这一最高实体,而谈“玄”论“道”是为了确立“自然”的这一最高价值。

老子之所以要用这种逐层铺垫的句式,无非是要凸显“自然”这一最高原则:“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作为终极价值贯穿于人、地、天、道之中,而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句式里,“人—地—天—道—自然”五者中,“地”“天”“道”明显只是用作过渡,落脚点在于一首一尾的“人”与“自然”,老子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什么是“自然”?老子那个时代所讲的“自然”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现代汉语中的“自然”通常是指自然界或大自然,而在先秦一般用“天地”或“万物”指称“大自然”或“自然界”,以“自然”来指称自然界是比较晚的事,据专家考证至少要到魏晋以后。

老子在《道德经》中直接用“自然”这一概念有五处,而且每一处“自然”的内涵都是同一的。他所说的意思本来很容易理解,只是后来经过许多真格的和冒牌的哲学家多次解释,到现在才被搅得越来越难懂了。其实,《道德经》中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指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种意义上的“自然”与“人为”相对。譬如说,牛马生下来就有四只脚,它在露天吃野草饮泉水,在森林原野自由自在奔跑游荡,这就是自然;而人类用辔头套在马头上,用缰绳穿过牛鼻孔,又在马脚底钉上铁蹄子,用马厩或牛栏把它们圈起来,这就是人为,人为也就违反破坏了“自然”。

落实到人类自身,“自然”就是指人本真的存在状态,也就是人的天然本性没有被人为地扭曲,就是人的真性情、真思想没有被矫饰遮掩,这种意义上的“自然”则与虚伪做作相对。在老庄那儿“真”与“自然”是同一概念——“真”的也就是“自然”的,“自然”的也同样是“真”的。

因而我们有充分理由说,老子的“自然”是“道”的本质特性,是他所赞美的一种存在状态,也是他所提倡的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他所崇尚的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文章图片3

自然和社会处处都有矛盾——自然与造作,无为与有为,静与躁,弱与强,进与退,重与轻,俭与奢,拙与巧,仕与隐,战与和,祸与福……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不仅大自然遭到了人为的破坏,人类自身的质朴纯真也被虚矫做作所代替,袒露真性情被认为粗野,暴露真思想被认为幼稚,敷衍成了人们交往的主要手段,做作成了修养的重要标志。

虚伪机巧是大道分裂后的社会病态,在大朴未亏的黄金时代,人们都剖肝露胆赤诚相见,任性而行不待安排,称心而言了无矫饰。儿童般的自然纯真状态,常常被认为是这种黄金时代的美好象征。然而,人类和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是儿童,人类必然要走向成熟,个人同样要从儿童步入中年和老年。成熟和世故难道是一对难分难舍的同胞兄弟?经历了人生的坎坷,见惯了社会的险诈,难道必然就要变得伪善狡猾?难道“自然”就只能属于儿童,而做作虚伪必然是成人的宿命?

有矛盾就有运动,有运动就有变化——或由弱变强,或由强变弱;或因祸得福,或因福致祸;或由静而躁,或由躁变静……其结果到底是从坏变好还是由好变坏,这要看我们是守“道”还是违“道”,是得“道”还是失“道”。

只有得“道”守“道”,事物才能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我们自己才能“终身不殆”。人背离了“道”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和依据,就像树木离开了土和鱼儿离开了水一样。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念头呢?因为我们已经相信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我们已经相信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为什么《易经》要强调三才之道,要将天、地、人并立,并把人例为中心的原因。因为人的地位最重要了。天有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在于“成万物”。

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共同的信仰、遵循道的法则。我们之所以心理空虚,没有真正的获得感,不敢彻底的去相信自己的信仰和自己的缘分,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信道,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谓的信道是真信,容不得半点虚假的成分,99.999%都不行。因为信道就是相信生命,相信自己。道是绝对的,唯一真实存在,是宇宙万物众生的本源。

文章图片4

众生刚从“大道”中分离出来的时候,具足道的特性,后来产生了妄想,德能不断降低,离道越来越远,就形成了不同密度的生命。但本性没有差别,一旦觉醒,找回真我,恢复本性,自然也就一律平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