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露天电影(外三篇)

 杏坛归客 2023-04-21 发布于山东

露天电影

每到周未,曹禺公园都会放一场露天电影。只要有暇,我就携妇契雏前去观看。儿子刚开始兴致颇浓,后来就慢慢地有些不乐意了,他惦记着他的卡通片和电脑游戏。也是,现在的孩子,怎能理解露天电影在我们这代人心中的地位呢?

小时候看场电影,就象过年一样热闹。露天电影一般都在村小学的操场上放映,下午四点多钟,放映员就骑着他的二八式自行车,驮着胶片到了。接着村里派的人将两根竹竿栽好,挂好银幕。学生们看见了,立刻兴奋起来。有胆大的上前问清了片名,得意的神情简直就是个打了胜战的将军。放学了,放电影的消息也随之飞到了四乡八野。家家户户早早吃完晚饭,一家老小提着椅子板凳直奔村小,去迟了就占不到好位置了。开演前半小时,场子里已满满当当,呼儿喊娘的声音夹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正片”放映前,照例有一段“加映”,内容多是新闻简报或农技知识之类。等到放“正片”时,银幕的背面都已经挤满了人。有的小孩子站在后面看不清,便爬上树梢,悠悠然躺在枝丫上。那时的电影,大都是战争题材,像《两个小八路》《十日》《地道战》等等。很多故事情节,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可能是当时的放映设备不太好吧,放映途中常常会出现“烧片”的情况,这时放映员只好停下来接胶片。不过,小孩的情绪并不受影响。他们打开父亲的手电筒,让光柱在银幕上划出一道道圆圈,想以此将画面引出来。当画面真的“引”出来后,他们便一阵欢呼,伸出小手,伸长脖子,挡住放映机的光线,调皮地在银幕上留个影。

有时,两个村同时放电影,一个村先放完一卷,然后拿到另一个村去放,这就需要人“跑片”。我们村跑片的是四队的哑巴,每次他气喘吁吁地跑来,啊啊叫着就往里冲。人墙挡住了去路,他毫不留情地挥拳乱砸。没有人和他计较,孩子们甚至于用敬佩的目光看他。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电影的题材渐趋多样化,武侠片开始大行其道。《神秘的大佛》结尾有几个武打动作,就引得我们看了一遍又一遍。《少林寺》就更不用说了,几乎万人空巷。不管看几遍, 好像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看完了,我们就学着和尚们的动作比划,童年的梦里又增添了几许侠客的色彩。

随着电视的普及,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的露天电影渐渐退隐。曹禺公园的露天电影,让人有了怀念童年的机会。认真想想,此电影和彼电影,其实有本质的不同。现在用的是数码放映机,不须倒片换片,放映流畅,画面清晰。观众随意而坐,随意离去。远处的音乐喷泉七彩斑斓,聚集了成群的孩子。曹禺铜像前,则是舞迷的乐园。环湖的曲径上,悠闲散步的人更多了。皓月当空,清风拂面,满园的灯光闪闪烁烁,这时再遥望章华北路上车灯的河流,想想当年的露天电影,不由地有恍如隔世之感。

旧梦难寻,可我却没有半分的失落感。因为我知道,童年那种简单的快乐,是以太多的苦涩做背景的。既然这样,就把它们一起留在记忆里吧。

(2007年10月)


诗意的雪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雪花飘舞,点亮了冬天的灰暗,为这个萧索的季节带来了春的讯息。在此同时,天寒地冻,雪原寂寂,又给大地平添了几许孤寂。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古诗中雪的两个不同的调子。­

赋予雪花以轻灵美感的,大概应首推东晋的谢道蕴。谢安在雪天召集侄儿侄女们聚会论文,问了一句:“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啊?”侄儿子谢朗说,我看就是谁在空中大把撒盐。侄女儿谢道蕴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把雪比作盐,似也可以。古时用的是粗盐,和下雪子倒也有几分相似。可惜这雪是漫天飞舞的,谢朗的比喻未免过于笨拙。谢道蕴因此句而名留千古,“咏絮才”从此也成了才女的代称。

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塞外的雪,壮阔而又秀丽,的确写出了北国雪的神韵。南宋词人韩元吉写道:“莫将带雨梨花认,且作临风柳絮看。”似乎对把雪比做梨花不太满意,我估计他是生长在江南,足迹未曾到过塞北。“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仍不见还家。”苏轼的句子明显有“柳絮因风起”的痕迹,但“雪似杨花”“杨花似雪”语更精美,它将送别、思家的季节、地点融合在一起,雪花杨花也就被赋予了情感。­

雪这个意象所包含的悲苦色彩,起源更早。《诗经·小雅·采薇》写一个老兵与嚴狁(即匈奴)征战多年后回家后的感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个退伍老兵孤苦无依、偊偊独行的凄切形象,在雪中渐渐清晰,让人叹息不已。“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这首诗,写羁旅情愁,读来别有一番凄凉之感。而将这种孤苦写到极致的,当属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片死寂中,透露出作者枯木般的心态。­

清丽也好,悲苦也好 ,雪花还是雪花,它只按自己的轨迹飞洒,并不懂这些人类的事情。境由心生,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或许才能把雪花只当做雪花。

不过,如果真成这样了,这雪也就无味的很了。

(2008年1月)


我的饮酒史

前天晚上,和朋友聚会,喝的稍高了些。回家坐在电脑前敲打着键盘,突然想起我喝酒,居然已有近三十年修为了,真算得上是酒精考验过的忠诚战士。

和酒结缘,我还要感谢施耐庵先生。小学二年级时,我看了许多《水浒》故事连环画,印象最深的是武松打虎。武松如果不喝那十八碗酒,很有可能不上景阳冈,也就谈不上打死那只吊睛白额大虫。可以说,是景阳冈的白酒成就了打虎英雄的美名。我的英雄情结就这样和酒纠缠在一起了。那天一位叔叔结婚,我放学经过他门前,被拉进去吃饭。席上有人给我倒了一小盅酒(大概两三钱吧),逗我喝。我想到武松,二话没说,就喝下去了。酒又辣又涩,喝的时候喉咙像火在烧一样,和我想像中的滋味大大不同。席散后我回家,走到河堤上,看到一棵小树,想起了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便跃跃欲试了。我双手紧握树干,大喊一声,使劲把树往上提,哪知小树纹丝不动。我不服气,又试第二次。这回终于倒了——不是树,而是我用力过猛失去重心摔了个仰面朝天。酒能长力气的神话就这样破灭了,从此直到十八岁,我基本上没沾过白酒。

青年时期做起了文学梦,听信了杜老夫子说的“李白斗酒诗百篇”,浑浑噩噩地又上了酒的贼船。酒喝的不算少了,诗却没写出几篇,偶尔有的那几篇也和喝酒没任何关系。我也纳闷,喝了酒晕乎乎的,怎么还能写诗作文呢?可惜,当我明白被老杜误导时已经迟了。那时我在一家纺织厂工作,没人知道我还能写点文章,却没人不知道我能喝酒。在工友们的闲聊中,经常提到我的名字,说某月某日,某某一个人喝了多少;某月某日,某某收拾了二桌的人。到后来我更有了传奇色彩,据说我在喝酒的同时还流汗,酒都变成汗从脚底流走了。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深深感受到了做人难,做男人难,做一个酒名在外的男人更难的道理。为了维护自己酒仙的光辉形像,我学会了各种耍赖、舞弊的高招。那时年轻,心高气盛,上酒桌的目的就是灌醉别人。不知是我手段高明还是运气好,居然能屡屡得逞。在别人的赞扬声中,我渐渐不知东南西北,把假相当成了真实,还真以为自己是杜康在世刘伶重生。

我很快为自己的轻狂付出了代价。我和几个中学同学一起报名参加了自学考试,1994年我参加了最后一次考试,率先毕业。他们那次也考得不错,为了以示庆祝,他们买了很多菜,在租住地秀起了厨艺,约我过去聚聚。在我的强烈要求下,他们买了三瓶白酒。吃饭时看着他们为难的样子,我豪气干云,说:“你们四人分两瓶,我一人一瓶。”我不要杯,不要碗,拿起酒瓶就往口里灌。初时没觉得怎样,慢慢地眼前开始模糊了。对面墙上挂着一面镜子,我隔几分钟就看一下镜子,自己给自己打气:“我还能看清镜中我的眼镜,还能看清我的鼻子,证明我还没喝多。”最后不管用了,发生了什么一概不知。半夜醒来,听到一位同学问:“王宇,你知道你在什么地方吗?”我的确有些茫然,他笑着说:“在我们的寝室啊。你喝多了,我们架着你想把你送回去,可是一出门你就摔倒了,我们只好把你抬到床上,他们几个去你家过夜了。”天亮后,同学刚打开房门,就到听房东大嫂的声音:“这是你们谁的眼镜?我早晨打扫院子捡到的。”我这才发现,把眼镜也落在外面了,脸上不觉有些发烧。这一整天我都不舒服,吐了几次,头昏沉沉的。

事情远没到此为止。时隔不久,我的胃里突然大痛,去到医院检查,说是重度糜烂性胃炎,要住院治疗。我找厂长请假,他的态度极为倨傲。我那时还有点书声意气,心想堂堂男子汉岂能受这般腌臜之气,于是和他大吵一架,然后扬长而去。架是吵得快意,可病却好得慢。我的父母,特别是母亲为我不知担了多少心。我从此很多年不再饮酒。经过调养,胃病渐渐好转,虽然难以复原,却已无大碍。

再次和酒结缘,是近两年的事了。因为文字的缘故,我结识了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时小聚,我也小酌一杯。大家在融洽的气氛中论文品酩,友情就在这醇厚的酒香中荡漾开来,这时才算明白了酒的妙处。

我和酒的关系,真可谓之复杂。我既曾为之丢了工作,又因此弄坏了身体,更让父母为我担心。反过来说,它也让我得到了许多乐趣。对酒的认识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思想逐步成熟的过程。酒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饮酒的人如何对待它。

(2008年2月)


手心朝下

前几天和高中同学聚会,提前半小时到了宾馆。刚进会议室,就听有人叫我的名字。抬头一看,是位穿着得体、神情干练的女士。我有点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她冲我爽朗一笑:“眼睛长到额角了,连老同学都不认识了?我是胡敏琴!”定睛细看,果真是她,我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上次见到胡敏琴,还是五年前的同学聚会。那天她走进会场,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神情憔悴,随意披着一件满是褶皱的风衣。大家的目光和我一样,充满惊讶。她的老公是实权部门的公务员,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她一直很讲究自身形象。胡敏琴比往常似乎更活跃,这过分的活跃,让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词:强颜欢笑。

后来我们渐渐知道,她老公在外面有了“情况”,整夜整夜地不回家,胡敏琴是个性格非常温和的人,虽然气得浑身发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无心茶饭,常常在深夜默默流泪。她总觉得,和老公是有感情的,相信自己的宽容能换来老公的回心转意。老公看她这个样子,更加有恃无恐,在外面租了房子和那个女人过起了日子。哀莫大于心死,胡敏琴才过三十的人,看上去却像四十出头的人。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劝她离婚,她总是很迷惘的摇摇头,幽幽叹口气,说:“我比谁都难受。可是离婚后我就一无所有了。没有工作,没有房子,自己的专业也全丢了。离婚后我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啊。还是和他好好说,慢慢过吧。”胡敏琴大专学的是财会专业,本来有一份安稳的工作,结婚后辞职做起了全职太太,一心围着老公转。看她这个样子,劝她的人也不好再说什么。再以后,我们就失去了她的消息,只是听人说她去了深圳。没想到今天在这儿见到了她。

我们在沙发上坐下。胡敏琴说:“我以前的情况你应该都知道。我想尽一切办法来挽救婚姻,总认为自己是最可怜的,我天真的以为,我的可怜终究能感化他。可是没想到他最后竟然把那个女人带回了家。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将近点过吧。’” 

“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吧?我冲出家门,想自杀算了。走到天桥,我看到一个乞丐,年纪不大,大约才三十多岁。他双手并在一起,手心朝上,对每一个面前经过的人点头哈腰,口里还喃喃说着什么。有人丢给他一个硬币,更多的是鄙视的目光。突然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乞丐,手心朝上,两眼空洞。不同的是,他乞求的是钱财,我乞求的是婚姻、家庭、优越的生活,乞求的是命运的眷顾。但我和他又没有什么两样,过的是没有尊严的生活。或许我的乞求能够勉强维持自己的奢望,但收获更多的却是耻辱。在这一瞬间做了决断:离婚。我下意识地伸出双手,手心朝下,决心做回真正的自己。”

从胡敏琴的讲述中,我大致知道了她以后的情况。离婚后,她去了深圳,做过超市的导购员,做过电子厂的工人,后来又到了一家服装公司。单身女人的打工生涯,比别的人有更多艰辛,每当遇到困难,她就伸出手,手心向下,提醒自己不是乞丐,是一个能靠劳动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她的勤勉使她渐渐站稳了脚跟,使她的聪明才智有了更多发展空间。现在,她在一家大的服饰公司做跟单,钱不敢说赚了很多,但却找回了自尊,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快乐。 

最后,她说:“手心的方向决定人格的方向,手心朝上者,尊严常常被踩在脚下;手心朝下者灵魂往往会不断升华。”

(2008年2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