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青显《竹风》后记

 大美洛宁 2023-04-22 发布于河南


我自幼喜欢文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尝试向报刊投稿,在当时的省市报刊发表过一些散文和新闻稿,后来写写停停,多次中断,终无成效。近几年网络平台异军突起,公众号发文既快捷又方便,使我耳目一新,便又跃跃欲试,重新捡拾起遗失的爱好,连续在报刊和文字平台发表小小说及散文诗歌百余篇二十余万字。文友们提议将以前的文稿汇集成书,以便于交流和保存。承蒙大家喜欢,现将部分文稿整理出来,才有了拙作《竹风》的问世,也算给自己有一个交待。我的一生是平庸的,虽说写了一些文字,也是平庸的,而将来能留下来的,可能也只有这些平庸的文字了。
20岁以前,我一直生活在农村,恢复高考后考入师范,才离开农村到城里生活。童年的经历刻骨铭心,故乡的情愫难以忘怀,是故乡的山水养育了我。现虽年逾六旬,青春早已不在,但初心更迫,乡情更切,常常有把它们复原的冲动,这种冲动多了,就转化成了文字。
我喜欢阅读和写作,还喜欢清静,每一次握笔独处的深思,总能把我的心境带入到一片宁静的天空,那里有我熟悉的一切快乐和悲伤。每次快乐,我都融入在自我的王国里,尽情地笑。每次悲伤,我都沉浸在无人的世界里,淋漓地哭。
作为一种爱好,读书与创作始终充满了无穷的魅力,钟情文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追求和愉悦,这种体验可能要伴随终生,正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成功永远在希望的远方,但我坚信“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而老了似乎方才明白,对吾等而言,文学只能是一种爱好,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不要奢望凭此谋利谋生,它与名利无关,如果曲解了文学写作的初心与内涵,便会失去探索的冲动与热情,陷入自寻的烦恼。文学源远流长,文学之树常青,但愿我们都能常在优秀文学的滋养下,在不断的阅读创作中,感受艺术魅力,陶治情操修养,丰富生活色彩,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助力加油,增添力量。

我深知自己的文字还很粗糙和肤浅,但它毕竟是我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倾诉,融汇了自己的心血,就像亲手耕种的土地、亲生的孩子一样有感情,这种感情是什么力量也不可消融的。
我的家乡遍植淡竹,从小就和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故乡的竹,主干孤高细瘦,枝叶简洁疏朗,风姿洗尽铅华,旨趣清雅脱俗。我敬慕竹子的风骨,崇尚竹子的品性,特将住宅取名为“竹风轩”,文集书名《竹风》也由此而来。
本书收录了随笔、散文、小说、游记、诗歌91篇,全书21万字,部分已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公开发表过。这些文稿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也可以作为回忆录来读。
本书由郑州轻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郭新生先生精心设计封面,河南省作协会员、原县教育局局长段文明先生倾情作序,都使该书陡增光彩,在此一并致谢。
2022年4月15日于竹风轩

作者简介:杨青显,退休干部,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出版有文集《竹风》,作品散见于《老人春秋》《夕阳灿烂》《中国老年体育报》《洛阳日报》《河南粮食报》等报刊杂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