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技击实战比赛的进阶模式设计

 无为w4pqg2o4yr 2023-04-22 发布于上海

徐亚奎   杨建营*

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

摘要:太极拳技击功能丢失是其长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解决此问题,研究通过文献查阅、专家访谈并基于近20年的实践探索经验,从多个层面设计了太极拳技击实战的比赛模式及规则,旨在以实战比赛促进太极拳技击功能的回归。研究结论:1)太极拳技击实战模式设计应立足“粘黏连随”的技击风格和“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掷打技术;2)根据太极拳技艺的历史传承,结合当前国内外格斗对抗模式的成功经验,可设计1个基础(最基础的太极推手)和3个进阶(初阶的太极散手、中阶的太极剑、高阶的太极大枪)共4类对抗实战模式。每类模式均包括由浅入深的粘黏、断打和综合3个比赛规则;3)经过教学训练和比赛验证,以上模式既能全方位展现太极拳技击原貌,也能够展现太极拳的技击特色,既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也可将抽象深奥的传统哲学思想转化为形象直观的身体运动。
关键词:太极拳;技击实战;太极推手;太极散手;太极剑;太极大枪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党的十九大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再到党的二十大突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都说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的根基地位。文化自信的建立涉及到历史、文学、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无疑,体育领域的中华武术是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方面。然而,自2017年以来,一些民间拳师与现代搏击屡次对决落败的现实,使传统中华武术陷入了信任危机,普通民众对传统武术特别是太极拳的态度经历了由质疑至否定的变化。《报日人民》文章指出,“武术传播不能舍本逐末”“需要切实改进以往传统武术比赛重表演轻实战的弊端,让传统武术重整旗鼓、重焕生机”(钟文,2017)。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中华武术特别是太极拳的文化自信,成为武术界学者必须直接面对的话题。太极拳文化自信的建立少不了博大精深、渊远流长的养生文化,也少不了潇洒飘逸、行云流水的视觉艺术,更少不了追求“技击之道”、突出“技击境界”的格斗文化。特别是格斗文化,它作为武术拳种之一的太极拳的根基和本源,只有牢牢抓住这个根本,其更高层次的养生、审美等衍生内容才能发展得更有底气。目前人们之所以质疑太极拳,正是因为作为其根本的技击功能出现了问题。以往仅关注太极拳的健身养生、艺术审美等某一方面的发展思路虽然能够促使人们更加精细化地研究太极拳,但只有从整体角度出发,以最根本的技击为逻辑起点认识太极拳,才能够真正建立太极拳的文化自信。冯香红等(2021)提出了“一个主体,两个分支”的太极拳发展格局,“一个主体”即追求“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的太极拳主脉,“两个分支”即健身养生类太极拳、艺术展现类太极拳。“一个主体,两个分支”应该是太极拳发展的应然状态,但其实然状况是“一个主体”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对于这“一个主体”应该如何发展,至今少有学者提出详尽的方案。综上,本研究将根据太极拳“粘黏连随”的技击风格和“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击特点,以其中最具特色的前后掷放技术为立足点,结合当前国内外格斗对抗模式的成功经验,设计适合教学训练和实战比赛的对抗实战模式及相应的比赛规则,最终通过比赛实践验证其效果。

1 太极拳技击实战进阶模式的设计理念

1.1 保持技击实战模式的完整性

1.1.1 传统太极拳技击实战的概貌
纵向探寻历史上的太极拳,虽然仅仅是一个武术拳种,但绝非只局限于徒手技艺。有资料记载: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所传功夫包括太极的拳、剑、刀、大枪、大捋、散手、对刀、粘剑、粘枪等(季培刚,2011);“习太极拳者,徒手练习至相当程度后,则器械练习(如刀、剑、杆子等)不可不学”(陈炎林,1988)227-228;杨禄禅交流广泛,他曾与“力能举五百斤”的刘某比试,以引其落空之技使其跌出三丈开外(吴文翰,1990);杨禄禅之子杨班候与绰号“万斤力”的人比武,面对气势汹汹的来拳,以引其落空之技使其仰跌于数丈之外(傅钟文,1984);杨禄禅之子杨健侯与精于刀剑者交手,能以拂尘应敌,每一搭手,人多被其擒拿,处于背势,难进其身;杨健侯在与陕西的王大力比试枪法时,先侧身捋过刺来之枪,待其抽枪时,乘其回势用铲枪式震之,使其仰跌六七步外(杨澄甫,1931)。基于以上资料,传统太极拳的技击功夫并非局限于推手,也并非只有徒手,而是接手、断手同时具备,徒手、长短器械样样俱全,这些内容都能体现出太极拳技艺的独到和精深。
1.1.2 国内外技击对抗模式概览
横向概览国内外各种技击对抗运动,可分为徒手类、持械类,徒手又可分为粘连类、击打类、混合类,器械又可分为短器械、长器械。
1)徒手类技击对抗。徒手技击对抗中的粘连类是指不允许使用击打类技法,只允许肢体接触后发力的技击对抗形式,如摔跤、柔道、相扑、太极推手等。根据有无跤衣和是否抓把,又可以分为有跤衣可抓把的中国跤、蒙古跤/博客、柔道、巴西柔术、山西挠羊、运动式桑博等和无跤衣不抓把的太极推手、意拳推手、自由跤、相扑等。击打类是以断手撞击发力为主要进攻手段的比赛形式。根据进攻方法,可分为拳法进攻类、腿法进攻类、拳腿进攻类,拳腿肘膝进攻类等,其代表项目分别是拳击、跆拳道、自由搏击、泰拳及踢拳道等。混合类又分为拳腿摔攻防类、拳腿肘膝拿控攻防类。前者是以拳打、脚踢、摔法为技击手段,通过打点、倒地或KO判断胜负的比赛方式,代表性运动是武术散打等;后者是以拳打、脚踢、肘击、膝顶、站立擒拿和地面控制为技击手段,通过击打得分、降服和KO判定胜负的比赛方法,代表性项目是综合格斗(MMA)等。
2)持械类格斗对抗。国际上流传较广的持械类格斗项目有源于欧洲的击剑(重剑、花剑、佩剑等),有源于日本的剑道及铳剑道,还有源于俄罗斯的全甲格斗。其中,大部分比赛项目为短器械,铳剑道介于短器械和长器械之间,全甲格斗中包括长器械实战。我国于1928年举办的第一届国术国考,将短器械的刀比赛、剑比赛,长器械的棍比赛、枪比赛列为考试内容;1933年举办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国术比赛和第二届国术国考也设有这些项目的比赛。1953年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中有代表刀剑技术的短兵比赛;1979年始,曾试点短兵比赛,但由于受伤率过高,一直没有成功;2019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在遵义举办了“长短兵”对抗项目比赛,其中,短兵主要是刀剑技术,长兵主要是长棍技术;2020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成立“兵道”(短兵)专业运动队,主要是短兵运动。目前我国的短兵比赛可分为一剑制(打点得分)和多剑制(连续击打得分)两大类(连美雪,2020;马贤达,2003),长兵分为长棍比赛(采用连续击打累计计分制)、长枪比赛(一枪制)。
1.1.3 纵向探寻及横向概览对构建现代太极拳技击模式的启示
就世界各地的各类武打技术而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以欧洲的武技为例,拳击、摔跤、击剑是完全不同的运动项目,拳击运动员一般不练击剑,击剑运动员也不练摔跤;以日本武道为例,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九大武道连盟,这些连盟间也很少跨界比赛。而中国的武技则不同,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影响,所有武技都用“武术”一词概而统之,也正因此,像民国时期的一些武术大家都是徒手、器械皆练,徒手的摔跤、搏击,器械的刀、枪、剑、棍等样样精通,即使在一个拳种内部,也包含诸多内容。如前所述的太极拳,既包括徒手方面的功法、套路、推手、散手,也包括器械方面的太极剑、太极杖、太极大杆,既有个人演练方面的单势、套路,也有推手、散手、对刀、粘剑、粘杆等很有特色的对抗练习,而且其技击早已发展到相当高的境界,已然形成了一个技术完备、境界高深的大体系。中华武术这种既全面又深入的特点完全不同于西方武技的“拳击就是拳击、击剑就是击剑”,日本武技的“柔道就是柔道,剑道就是剑道”的各自为政且停留于简单实用技术层面的状况,而是既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也展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这正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要点。
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中华武术现代转型之始,由于历史原因,仅把太极拳定位于大众健身的演练型套路,所以其技击对抗形式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展。20世纪70年代末,原国家体委开始试点其对抗性的推手比赛形式,但经历了诸多波折,至今仍处于试验阶段。太极散手对抗、器械对抗等方面的内容至今没有被完全开发,使人们形成了太极拳的对抗形式仅限于推手的片面认识。正因为在现代发展过程中传统太极拳中的诸多技击对抗形式没有被开发利用,所以造成了当今太极拳不能实战的事实。而反观世界各地的诸多武技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迈开了现代转型的步伐。
传统的太极拳技艺要想在现代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必须进行现代转型,即以竞技体育为参照,充分汲取西方拳击、击剑,日本柔道、剑道、空手道等运动项目文明化、竞技化、运动游戏化的现代转型经验,恢复在现代转型过程中被忽略的技击对抗方面的内容,大力开发开放模式下“两两相当”的徒手、器械等方面的对抗比赛,通过比赛刺激技术的发展,这是建立太极拳传承发展体系的关键。源于西方的格斗类运动像拳击、摔跤、击剑等都受到西方哲学分析分化思维的影响,分化为徒手的拳法技击、摔法技击、器械的劈刺技击,形成了完全独立的格斗模式,而太极拳技击实战模式则不应局限于技击的某一方面,而更充分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观,即应打破徒手技击和长短兵的界限,形成贯通徒手、持械、粘连、击打、长兵、短兵等诸多内容的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武艺”,这种保持技击实战模式完整性的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太极拳技击的鲜明特色。

1.2 形成技击实战比赛的进阶性

1.2.1 技击实战模式的进阶
传统武术技艺不仅具有整体性特征,而且其技术内容是逐层进阶的。在传统的师徒传承中,技术学练有严格的程序,如石敬岩教习吴殳枪法,要求先练戳,后教以革,然后教以连环,而后教以破法、“夜叉探海”等势(吴殳,2006)。在传统太极拳教授中也有“先教大捋(推手)再教散手,然后再传授对刀、粘剑,最后传授粘枪、滑杆”的训练程序。习武者正是通过这个逐层晋级的过程,最终达到样样精熟的习武目的。“推手→散手→短器械→长器械”正是太极拳技击实战模式进阶程序。太极拳技术体系中的短器械以太极剑为主,长器械以太极大杆为主,大杆即大枪,而非棍,其长度一般在3 m以上。
推手,也称打手或擖手,是太极拳术练习技击用招的方法,也是太极拳法学以致用的中间途径(刘晚苍 等,1980),从传统的太极拳技击训练角度,推手不是完全的技击实战形式,仅仅是技击对抗的训练手段。有学者指出:“推手的推字,不是推人的意思,而是推求知觉反应之意,期能具有知己知彼之能力。不但要知彼之力量之大小、快慢、方向、企图、目的,更要知其内心用意之善恶程度”(董斌 等,2017)。太极推手主要培养知彼知己的功夫,把握刚柔阴阳变化之理,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王宗岳 等,1995)。通过这种训练方法可提高以下能力:1)提高防守和进攻的能力,一方面,提高防守中的封控能力,在破中实现引进落空,另一方面,提高进攻中的借势借力能力,提升发放效果;2)更好地把握攻防节奏,有利于实现化打合一,通过训练由“制”入手的“擎引松放”、由“化”入手的“化引拿发”(田金龙 等,2020)而实现攻中有化、化中带发的技击能力;3)通过推手过程中专注放松的透劲训练,有助于形成整劲,也可提高探知对手虚实的能力。虽然推手曾是传统的太极拳技术体系中的训练手段,是一个中间训练环节,但因在完全没有护具的情况下就可技击对抗,所以人们将其从太极拳技术体系中提炼出来,形成了一种安全文明的技击对抗形式。正因为在传统的太极拳技术体系中推手是散手的必备基础,在太极拳技击中具有基础性的特殊作用,所以即使将其抽取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竞赛形式,也只是太极拳技击实战的基础模式。但不可否认,这个基础模式最能体现太极拳技击的特色。
如果说太极推手比赛是一种在接手粘连状态下以发放为进攻方法的实战形式,那么太极散手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断手击打技术而形成的融发放、击打于一体的混合型徒手攻防技艺。在专家访谈时,武术界首届博士、太极散打名家田金龙教授说:“没有推手就不会有内家拳(太极散打),武技(太极散打)起于推(推手),也将止于推,并由于推而到达至高境界,这是武术的内在逻辑与归属。推打技术把武技导向了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境界,深刻地表达了中国人的武学理念与武技精髓。”这正说明了推手是散手的基础,散手是推手的进阶。
太极拳技术体系中的太极剑技术、太极大杆技术则是在太极拳的技击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器械对抗技术,这种对抗正因以太极拳徒手方面的推手、散手为基础,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器械对抗形式。传统武术技击专家张建军在访谈时表示,“有拳击或散打基础的运动员学习短兵,上手很快,打的感觉、距离节奏都很好,徒手对抗方面的内容很快就可以迁移到器械对抗”,同样,“太极扎杆的沾、粘、化、拿、引、发等劲与徒手(散手)相同,功夫深造到一定程度时,杆就如同手,全身的劲可直达杆头”(陈炎林,1988)224。清初武艺大家吴殳之所以把大枪武艺写作“手臂录”,正说明了器械是手臂的延伸,凸显了“手臂如枪,运枪如使手臂”的理念。在太极拳技术体系中,太极剑和太极大杆的技击思想与推手、散手一脉相通,在太极推手、太极散手基础上再训练刀剑或大杆技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贴身实战的太极推手是基础训练模式,徒手对抗的太极散手则是在推手基础上的进阶。虽然太极散手是徒手对抗的最高形式,但放在包括徒手、器械的整个体系中,则属于初阶技击实战模式。器械是手臂的延伸,如果将中距离的太极剑对抗视为中阶技击对抗模式,那么远距离的太极大枪则属于高阶技击对抗模式。
1.2.2 技击实战规则的进阶
在体育教学领域,季浏(2019)研制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提出了“结构化运动技能的教学”“结构化内容设计”的观点,即“单元教学计划中的内容既要有单个技术、组合技术、对抗练习、展示或比赛以及基本原理、裁判规则、欣赏和评价等,又要考虑每一课时的结构化内容”“强调每节课既要有单个技术和组合技术的学练,更要把单个技术和组合技术的学练与完整活动或比赛有机联系,重视在运用中掌握和提高技术”。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中国学校体育领域第一个课程模式,因其完全遵循运动技能学习规律,所以已经在各级学校推广开来。这种教学理念对太极拳技艺传授与训练有两点启示:1)太极拳的技击实战竞技化转型,也应在每个阶段甚至每次教学训练课都采用结构化设计,而非传统师徒传承模式下的“入门先站3年桩”;2)每节教学或训练课都应安排对抗性的比赛环节,甚至从第一次课就应该向学生或运动员阐明该阶段的比赛规则,让学生或运动员先明确目标,根据规则凭本能对抗起来,后续再逐步融入太极拳技术。这就要求每次教学课或训练课都需要安排对抗性练习、对抗性教学比赛,让学生或运动员明白目标,并快速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既然从一开始就设计教学比赛,那么必须事先制定比赛规则,并设计不同阶段针对不同水平学生或运动员的不同竞赛规则。对于最初级阶段的教学训练,可设置定步推手规则。定步推手即双方站定搭手后,在“粘黏连随”状态下,通过引动对方重心,使其脚步移动或倒地而得分的比赛形式。比赛时脚步移位、倒地均失分。随着技术水平进入更高的阶段之后,可采用半定步推手规则,即脚可以在很小的圈内移动,出圈或倒地判失分。按照这个思路,可逐步晋级到小场地活步推手、大场地活步推手、散手、太极剑对抗、太极大枪对抗,并且每个阶段均采用逐步晋级的比赛规则。如此可形成“贴身推、近身拳、中用剑、远用枪”的实战晋级模式,以及与这些模式相对应的逐步进阶的多个比赛规则。

1.3 凸显太极拳的技击风格

有学者指出,传统武术拳种的核心是既“偏于一隅”又“精于一隅”的技击术(周雨芃 等,2019),太极拳作为传统武术拳种之一,偏重于什么?又精于哪一方面?——如果对太极拳下一个定义,可表述为“围绕'引进落空合即出’这个核心而形成的武术拳种”。“引进落空合即出”是其核心。所谓“引进落空”,即运用阴阳合一的太极劲在“粘黏连随”状态下使对方出现脚跟拔起或脚下发软的无以自控的状态。出现这种状态后,既可以掷放,也可以打迎击,即“合即出”。具体到太极推手中是掷放,“左呼右闪,不如干脆直射”“掷人如稻草、发人如弹丸”(郭雷 等,1995),正是对掷放技术的描绘;具体到太极散手中是掷打,即在引进落空的前提下打迎击,武禹襄所言的“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无疑”正是这种掷打方法(常怀民,2016);具体到太极剑、太极大杆,则是以粘剑、粘杆进逼为前提的正面直刺、直戳。因此,最具太极拳“引进落空”的“粘黏连随”和“合即出”特色的正面掷放、掷打、直刺、直戳技术,最能展现太极拳独特的技击风格。
太极拳技击比赛模式的设计,应紧紧围绕“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正面进攻技术设计,由此,制定最利于太极拳的这个特点发挥的比赛规则是问题的关键。若否,采用与其他对抗类运动没有区别的相对统一的竞赛规则,因规则的导向作用,无论什么拳种,都将被统一成最适合竞赛规则的一种技术模式,如此一来,以拳种为单位的中华武术技术体系将不复存在。故此,太极推手规则的制定必须围绕太极拳的技术核心和特色技术展开,通过加大在引进落空基础上的掷放技术的分值来突出太极拳区别于柔道、摔跤等项目的独特之处。太极散手包括太极推手的所有技术,是在太极推手基础上增加了正面掷打技术而形成的包括接手技法、断手技法在内的更综合的技击技术。掷打技术即以引进落空为前提的正面直拳迎击、正蹬堵截。拳论根据出击的时机将技击劲分为闷劲、来劲、回劲,“人劲方来,未能发出,我即打去,此谓打闷劲;人劲已来,我早静待着身即便打去,此谓打来劲;人劲已落空,将欲换劲,我随打去,此谓打回劲”(李万斌,2016),掷打技术正是抓住这3个关键点而采用的正面进攻技术,竞赛规则应加大这类技术的分值。太极剑、太极大枪比赛应进一步延伸太极拳的正面掷放掷打技术,即通过“粘黏连随”的太极劲控制节拍之后的正面直刺、直扎技术,应通过规则加大这类技术的分值,以此突出太极拳系列器械的技击特色。

2 太极拳技击实战模式及比赛规则的进阶设计

基于对国内外技击格斗实战模式和规则的概览,根据太极拳技击实战的全面性,可首先从整体上将太极拳的技击实战划分成2类4种模式,即徒手的推手、散手和器械的太极剑、太极大枪。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主办的国考实战项目包括徒手对抗的“拳脚门”“摔跤门”,持械对抗为“刀剑门”“棍枪门”(徐诚堂,2016)。本研究提出的4种太极拳比赛模式与此高度相似,是国术对抗项目的升级版。具体而言,在太极拳技击实战的4种比赛模式中,太极推手对抗模式用于文明交流,赢而不伤;太极散手对抗模式用于接近真实的徒手对抗实战,全面展示太极拳技术特色;太极剑对抗模式采用“一剑制”规则,充分体现“君子之剑,一招分输赢”的特点;太极大枪对抗模式采用“一枪制”规则,还原战场两军对垒“一枪见生死”的场景,培养“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睿智果断品质。以上内容构成了由基础阶的太极推手、初阶的太极散手、中阶的太极剑、高阶的太极大枪组成的完整的现代太极拳实战进阶模式。此外,为了更好地突出太极拳技击的鲜明特色,同时满足每个阶段不同水平运动员的不同需要,对于其中每个阶段又可划分为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3种比赛规则,由此呈现了12个适合不同层级运动员的竞赛规则。

2.1 基础:太极推手实战比赛模式及规则

太极推手是最安全的比武方式之一,比赛时没有拳拳到肉的血腥,虽然不需要护具,但通过搭手走劲完全可以分出胜负,同时又不伤和气,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君子之争”的精神。为更好展示“粘黏连随”的太极拳风格和前后掷放的技术特色,可采用由定步粘黏推手、活步引放推手、活步拿控推手3种逐步进阶的比赛模式。
2.1.1 定步粘黏推手
在传统推手中,定步推手也称“揉手”,本研究制定的定步粘黏推手是在以往定步推手基础上增加限制条件而形成的更能突出太极拳技击特色的技击模式。比赛时双方前后开立,弓步站位,双手相搭,根据“粘黏连随、不丢不顶”的技击原则,以对方双臂和躯干正面为进攻目标,通过斗智斗勇,以使对方倒地或脚移位而得分。主要计分方法如下:使对方脚移位或离地得1分;使对方倒地(除脚之外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地)得3分;通过掷放技术使对方向后跌出倒地得5分;先后倒地,后倒地者得1分;突然脱手发力进攻或失重后硬拉硬推,对方得1分;手超过对方身体侧面中线,对方得1分。
规则中禁止脱手突然发力,失重后死拉硬拽,超过对方身体侧面中线使用插把,是为了通过规则引导运动员使用正面封控后的弹抖发放、前后掷放,通过规则引导以充分体现太极拳“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术特色。
2.1.2 活步引放推手
活步引放推手是通过增加限制条件对活步推手进行改造后而形成的更能体现太极拳技术特色的活步推手模式。这种推手模式的主要限制是禁止插把、禁止死抓硬握、禁止脚下勾绊。之所以做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凸显太极拳“粘黏连随”的技术风格,并有利于“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前后掷放技术的发挥。禁止插把,就避免了比赛双方缠抱在一起,虽然插把摔也是太极拳的典型技法,但由于这类技法看起来像摔跤,所以为区分项目,进一步突出太极拳的技击特色,通过规则禁止了这类技法的使用;太极拳技艺的高明之处是采用轻轻捋带的方式,即使“採”法,也是瞬间用力,死抓硬推本身就不符合太极拳的技击要领,所以通过规则禁止这种现象的出现;禁止脚下勾绊就更鲜明地突出了太极拳的“引进落空”技巧和“合即出”的发放功力,虽然像“金鸡独立”“白鹤亮翅”等脚下勾绊发放的技术也是太极拳的典型技术,但因使用勾绊,会使很多摔跤的技术被大量引进,不利于突出项目特色,所以规则禁止了此类技术的使用。当然,这样的改进也增加了推手的难度,更能体现纯正的太极拳功夫。
比赛场地既可以采用1 m×4 m的长方形场地,也可采用边长(或直径)4~6 m的正方形(或圆形)场地,还可以采用2015年《武术太极拳推手规则》中直径3 m的圆形场地、上海新太极的1 m×5 m夺桥场地。进攻部位仍限于上肢和躯干正面(只有在对方转身时才可以推发对方背部)。主要计分方法如下:使对方出界得1分;使用前后掷放使对方腾空飞出或倒地得5分;使用其他技法使对方倒地得3分;先后倒地时后倒地得1分。该规则旨在通过提高前后掷放的分值引导运动员积极使用和练习太极拳最具特色的前后掷放技术。
2.1.3 活步拿控推手
活步拿控推手也是对以往活步太极推手的改进,是在原技法基础上增加擒拿技法而形成的更综合的比赛模式。如果说前面的活步引放推手为凸显太极拳技击风格而增加了限制条件,限制了诸多技法,那么活步拿控推手则为了全面展示技法,以更好地与同类运动项目接轨,而减少了诸多限制条件,开放了更多技法。这种比赛模式在站立时似于传统太极推手,能够更好地贯穿“粘黏连随”的思想,全面展示太极拳的拿、摔、靠、放技术。此外,为了与国际上其他同类项目接轨,还引入了地面控制技术,即在对方使用摔法和发放技术时,在没有脱离的情况下,可以顺势缠抱进入地面的锁扣控制。但为了防止推手比赛演变成地面缠斗,规定禁止采用主动倒地缠抱进入地面对抗的情形。
比赛场地采用边长(或直径)6~8 m的正方形(或圆形)场地,进攻部位除咽喉、眼睛、裆部等禁忌部位外,其他身体部位均可进攻,但为保证运动员的人身安全,在使用擒拿技法时,不允许弹抖发力。主要计分方法如下:在站立的情况下使对方倒地得3分;拿住(站立和地面)对方得3分;使对方出界得1分。该规则虽然在得分方面没有加大掷放的分值,但如不想进入地面对抗,就要使用掷放技术把对方发放出去,从而变向引导运动员使用前后掷放技术。

2.2 初阶:太极散手实战比赛模式及规则

太极拳技击的主要特色是在引进落空前提下的正面进攻技术,太极散手的比赛模式也应以这个核心为导向设计,具体可选用作为由推手向散手过渡的从接手粘黏状态下起始的“拳法+掷放”比赛,从断手状态起始的“拳法+腿法+掷放”的拳腿摔比赛、更综合的“拳法+腿法+肘法+膝法+擒拿+地面控制”的综合格斗等3种模式。
2.2.1 接手粘打拳摔比赛模式
“拳法+掷放”的接手粘打拳摔对抗是从双方搭手开始,既可以粘黏落空掷放,也可以脱手击打一次。因引入了拳法击打,所以改变了太极推手比赛为摔而摔的弊端,由此,封闭控制技术成为主导技术。将太极推手中的前后掷放迁移到散手对抗后,太极拳“引进落空”后的“合即出”既可以摔,也可以打,进一步延伸了太极推手的粘黏连随,丰富了“引进落空合即出”形式,成为连接推手和散手的桥梁,形成了“掷放转掷打,推打合一”的技击对抗模式。比赛场地可以借用现代散打比赛的擂台,也可以用有弹性的地垫。进攻部位包括头、躯干,禁击部位包括咽喉、后脑、裆部。安全护具包括拳套、护齿、护头、护甲、护裆、绷带等。主要计分方法如下:掷放成功得5分;迎击读秒得5分;一般性击中头或躯干得1分;一般性致使对方倒地得3分;KO优势获胜。通过以上计分方法,可引导运动员运用充分体现“粘黏连随”风格和“引进落空合即出”特色的直拳迎击和前后掷放技术。
2.2.2 断手拳腿摔比赛模式
断手拳腿摔比赛是从双方不接触状态下起始的散手竞技方法,比赛规则类似现代散打,但可以主动进身摔,摔法可以持续2 s。比赛场地可采用散打场地。进攻部位是除咽喉、后脑和裆部外的其他部位。安全护具包括拳套、护齿、护头、护甲、护裆、护腿、绷带等。主要计分方法如下:迎击读秒得5分;掷放成功得5分;拳法及腿法击中得1分,一般性摔倒对方得3分,KO优势获胜。通过以上计分方法可引导运动员更多地运用“引进落空合即出”的迎击和前后掷放技术。这种比赛模式既有利于保证太极拳的技击风格,也有利于太极拳徒手技击与现代武术散打比赛接轨。
2.2.3 拳腿肘膝摔拿综合格斗比赛模式
拳腿肘膝拿控的综合格斗比赛可以充分发挥太极拳的掷放、拳打、肘击、膝撞、腿踢、身靠、擒拿等技法的全结构技击格斗体系。比赛场地可采用UFC比赛的八角笼。安全护具包括拳套、护裆、护齿等。胜负判定的方法以KO或制服对方获胜为主,如实力差距过大,裁判也可以直接判断胜负,如果打满局,则由边裁判判定主动进攻方获胜。该比赛模式有利于太极拳技击与综合格斗接轨,能够实现太极技术的立体运用。

2.3 中阶:太极剑实战比赛模式及规则

通过对首届中国大学生长短兵比赛现场观摩以及对奥运击剑和日本剑道视频的学习,并阅读短兵类文献,访谈长短兵名家张建军后,本课题组做了多次教学和比赛实验,最终确定“一剑制”更能体现太极拳“粘黏连随”的风格和“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击特色。所谓“一剑制”,即比赛过程中任何一方击中对方,则记分并进入下一回合的比赛方式。与“一剑制”对应的是“多剑制”,即连续击中均记分的比赛方式。
根据比赛开始时双方剑的状态,太极剑比赛可分为从两剑相搭起始的粘剑、从两剑分开起始的对剑2种比赛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当双方距离足够近时,还可结合近身散手和贴身推手的徒手技术,从而形成相对综合的第3种格斗模式。
1)粘剑。从两剑相搭开始的比赛方式。正如推手时两手相搭,粘剑是推手中粘黏连随技法的延伸。在对抗过程中,当控制或引开对方进攻路线时,可以脱剑进攻一次,如果不中,则要立即回到粘剑状态继续寻找时机。2)对剑。对抗双方从两剑分开开始的比赛方式。双剑分开之后可在很大程度上加快进攻节奏,使技法变化更丰富和灵活,且提高了粘黏连随的难度,使封控技术更难运用,但也常出现两剑粘黏在一起听劲化劲的情形。3)对剑综合格斗。在对剑的基础上加入近身的踢打和接触的推摔技术而形成的更加综合的技击格斗形式。由此,太极拳的技术更加立体化,更加接近真实的两两相当的格斗实战。
这3种太极剑技击模式的比赛场地相同,计分方法类似。比赛场地可采用2 m×6 m的长方形场地。安全器具包括泡沫剑、护头、护甲、手套等。主要计分方法如下:用剑刺中、击中手臂、下肢,得1分;用剑刺中躯干、头部,得3分;一剑封喉,得5分;如使对方出场地,或使对方倒地,或使对方器械脱手,得1分。该规则的特点是通过赋分分值的不同,引导运动员多使用体现前后掷放特色的正面直刺技术。

2.4 高阶:太极大枪实战比赛模式及规则

大枪技艺是太极拳诸艺之源头。作为太极拳特色技法的前后掷放技术正是来源于枪法的演变,如封似闭是大枪的封枪闭枪技术的转化,搬拦捶的外搬内拦弓步捶是大枪的外拦内拿前扎技术的转化,搂膝拗步是大枪中的青龙献爪技术的转化,揽雀尾(掤捋挤按)是太极大杆中的四粘杆技术“封闭提拏”四法的转化。因此,太极拳也是“脱枪为拳”的典型拳种。
太极大枪比赛规则与太极剑比赛模式与规则类似,沿用传统“一枪制”规则更适合体现太极拳“粘黏连随”的风格和“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扎戳,同时,也设置粘枪、对枪、进枪综合格斗3种比赛模式。
根据比赛开始时双方枪的状态,设置两枪相搭的粘枪、两枪脱开的对枪2种比赛模式,最后设置长短兵技术、徒手技术均可使用的进枪综合格斗。粘枪比赛模式类似于粘剑,从两枪相搭起始,如推手一样粘黏连随。大枪是手臂的延续,粘枪对抗模式如同推手,更能体现太极特色,当然,在引开或控制住对手的枪时,可以脱枪进攻1次。对枪比赛模式是从两枪相对开始,运用封闭提拏等方法控制对方之枪,以扎中对方得分部位而得分的比赛模式。相比于粘枪,对枪比赛加快了进攻节奏,技法变化更丰富和灵活。为了突显太极大枪的技术特色,作为前2个阶段的粘枪、对枪,都不允许在比赛过程中持枪前冲和串把近身。但为了使太极枪技艺能够应对各种长兵的对抗模式,作为最高阶段的进枪综合格斗,可放开此限制,即当超过枪尖攻防范围进入内圈死角时,不停止比赛,模仿真实格斗,继续串把收枪,发挥“一寸短一寸险”长兵短用技术,进入短兵相接状态,如果双方再靠近,当器械无用武之地时,还可运用近身的徒手散手、推手技术。
这3种太极大枪比赛场地、器材相同,规则也大体类似。比赛场地采用5 m×9 m的长方形场地,大枪器材遵循古制,长3 m以上,硬杆无弹性,但为保证安全,枪头采用海绵软体或软塑料。而护具应备头盔、全甲、护裆等。主要计分方法如下:扎中头或躯干,得2分;扎中身体其他部位或使对方出场地,得1分(如果双方同时扎中,都得相应的分数);一枪封喉等同于KO,直接获胜。对于进枪综合格斗,在对枪时按照对枪规则判定,进入短兵相接状态时,按照短兵综合规则判定,进入徒手格斗状态时,按照散手综合规则判定。

3 太极拳技击实战比赛规则的验证

3.1 对太极推手比赛规则的验证

自2010年开始,本课题组一直按照如前所述的太极推手技击实战模式及3个层次的比赛规则训练运动员,2010—2019年,每年都举办1~2场全国太极推手邀请交流赛,检测验证其效果。将参赛运动员的赛场表现及赛后反馈进行总结归纳,可得到以下结果:
其一,对于定步粘黏推手而言,相对传统的定步推手,本研究设计规则的优点在于:因更强调通过规则限制拉扯和脱手发力袭击,鼓励舍己从人,鼓励运用反向力牵引借对方的力使其重心不稳,所以更能体现太极拳的“粘黏连随”特色,使定步推手成为较量听劲、化劲能力和落空之后的弹抖发放能力的好途径。本课题组运用这个规则进行训练干预1年后,观察发现:相比于没有干预的实验对象,无论在定步推手比赛还是后续活步推手比赛过程中,其引进落空的能力和掷放能力都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通过这个规则训练的实验对象更能展示出太极韵味。但比赛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即技术相对简单,因没有步法运用,所以离真实的实战竞技还有很大的距离。
其二,对于活步引放推手而言,与之前的活步推手相比,本研究设计规则的优点为:1)因不允许插把抓把而限制了搂抱拉扯,双方接触点比较清晰,有利于前后掷放技术的运用;2)因禁止插把和抓握,参赛者能够空出手,更强化了正面的控制技术,有利于与太极散手衔接过渡;3)更能体现太极拳“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术特色,突出了太极拳韵味。经过长期比赛实验发现:对于初级水平的参赛者,以上效果并不明显,但对于有一定训练年限并在全国大型比赛中取得前3名的3个实验对象  而言,在后续比赛过程中每场比赛都能运用前后掷放技术使对方跌坐倒地或腾空飞出,从而形成了太极拳技击的招牌技术,使太极推手与摔跤、柔道等同类运动项目有了鲜明区分,更突出了太极拳的技术特色。其不足之处在于:因掷放技术本身的难度较高,所以初级水平的练习者很难体现出太极特色,对他们而言,“顶牛”和“硬搬硬摔”的现象仍然是常态。因此建议初学者先参见定步粘黏推手比赛,打好基础后再参加活步推手比赛。
①在10名被试对象中,取得前3名成绩者只有3人,故后续的实验对象仅有3人。
其三,对于活步拿控推手而言,通过多次交流比赛后发现,在这种规则引领下的比赛既有太极拳“粘黏连随”特点,又有干脆直射的掷放技术,也有别于巴西柔术,是很有特色的比赛方式。但其不足之处是在使用擒拿技法时,仍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比赛中仍曾出现受伤事故。通过竞赛规则进一步限制使用小关节擒拿,严厉禁止擒拿时使用冷脆劲,同时,要求裁判员应时刻关注比赛运动员擒拿技术运用。
太极推手这3种对抗交流规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特点,但其共同点是都在引导运动员运用前后掷放技术,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太极拳的技击特色。其中,定步粘黏推手适合初学者入门、民间交流和运动员间的训练,主要价值是利于提高听劲、化劲、问根、拔根和落空后的弹抖发放能力,而且交流简单方便,不受场地、年龄、体重、水平等因素限制;活步引放推手能够纯粹地较量“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太极拳功夫,直接抓住了太极拳前后掷放的技术核心,是太极散手和太极器械的基础;活步拿控推手则是对传统推手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接手技击对抗类模式,可以更多地与摔跤、柔道等同类项目交流,更适合喜欢综合格斗的年轻人群体。

3.2 对太极散手比赛规则的验证

对于太极散手的3种比赛模式,自2010年开始,课题负责人一直通过带队训练、组织比赛的方式检验第1种接手粘打拳摔比赛模式;2010年前,课题负责人作为运动员长期在田金龙博士的指导下训练太极风格的武术散打并参加全国及各省市举办的各级散打比赛,根据对自身以及队友的训练比赛经历进行总结归纳可验证断手拳腿摔比赛模式的效果;对于第3种综合格斗模式,2020年以来,仅做了小范围的初步试验,还有待进一步实验跟进。具体验证结果如下:
其一,接手粘打拳摔比赛模式是最基本的太极拳技击格斗模式,与太极推手的关系也最为密切,以此承接太极推手和现代武术散打的桥梁纽带作用,其优点在于:1)因加入拳法的击打,突破了仅推手发放的限制,形成了“推打结合”模式,可以改变人们对太极拳“只能推手不能打”的偏见;2)将简单的拳法和推手的引进落空结合,有利于快速进入技击对抗状态,更好地训练散手对抗粘黏连随的技击技巧。其不足之处在于:相对于太极推手,在拳摔对抗过程中,太极拳独特的前后掷放的运用时机更难把握。本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时在一整场交流比赛过程中,一次成功的掷放效果都难以出现,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推手过程中的前后掷放技术可以转化为散手过程中“引进落空”后的正面迎击,从而形成拳势的压制和进退节奏的控制,进而打出断手状态下“粘黏连随”的太极韵味。
其二,对于断手拳腿摔比赛模式而言,与现代武术散打模式极为相似,但因运动员有太极推手训练基础,形成了独具太极风格的武术散打。自2000年以来,田金龙一直致力于研究以太极推手为基础的太极散打,并培养了大批太极风格的优秀散打运动员,获得了30人次的省级散打冠军,其中4名运动员获得了全国散打冠军。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接手封闭后推中带打、打中带推的太极散打技术体系,这种技术模式在全国散打擂台上多次得到验证。断手拳腿摔比赛模式的优点在于:1)采用太极拳引进落空的理念和推打结合的技术方法,约2年可培养出成熟的运动员,大大缩短了运动员的成长周期;2)通过提高重击和掷放得分,改变了散手实战风格,凸显了太极特色。其不足之处在于:运动员必须有太极推手的基础,在普通学校很难形成训练梯队。
其三,对于“拳法+腿法+肘法+膝法+擒拿+地面控制”的综合格斗比赛模式,其优点在于:可以凭太极智慧进入世界综合格斗比赛,将前后掷放转为拳势的压制和进退节奏的控制,以推制打,补充了中国综合格斗的技术结构,形成了综合格斗中新的技术流派。当前国内的一些MMA运动员曾有过传统武术训练经历或借鉴传统武术训练方法的经历。以MMA优秀运动员张伟丽为例,就曾进行过太极拳训练,并言“练太极之前(我的)肩是提着的,练了太极之后身体就沉下来了,一开始呼吸时是在上面的,练了之后就沉下来了,心情也沉下来了,身体的肌肉也放松下来了”(佚名,2020)。大力发展在太极推手基础上的太极拳的综合格斗模式,可能是太极拳技击与世界格斗接轨的新方向。其不足之处在于:仅通过业余训练很难达到较高水平,目前还没有专业的太极拳习练者参加正式的MMA比赛,期望在后续实验研究过程中训练该方面的专业运动员参赛。

3.3 对太极剑比赛规则的验证

本研究对于太极剑技击实战模式的检验始于2018年,在2019年拜访张建军得到系统指导后,对太极剑的对抗实战比赛模式进行了修正,同时,在上海和无锡进行了小范围的教学比赛,结果总结如下:
太极剑的3种比赛模式的优点:1)采用“一剑制”规则,计分清晰,符合太极拳一招制敌的技击方法,其粘黏连随、进退相随的特点更能体现出太极拳的韵味。2)将太极拳的掷放技术转向“一剑封喉”的直刺,具有“化打合一”的特点,丰富了“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形式。在比赛实验探索过程中发现,把刺中的得分值从1分调成2分后,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对前刺技术的运用明显增加,技击风格也从前期大劈大砍的勇猛转向了具有“虚实变化、引而后发”的特点。3)从粘剑到对剑再到对剑综合,由易到难,既贯穿粘黏连随的太极特色,又便于循序渐进地学习,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学练需要。粘剑是推手技术的延续,继承太极拳独特的风格特点;对剑规则与其他拳种的短兵相似,便于与其他拳种器械交流比赛;对剑综合是对剑比赛模式的延伸,也接近真实的技击格斗,更有利于防身自卫。
3种比赛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1)缺乏硬劈硬打的磨练,对意志力的培养相对欠缺;2)对剑综合比赛,对剑的硬度有较高要求,只有保证了剑的硬度,接剑推击时才利于传递力量和控制对方之剑,但增加剑硬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受伤的概率,从而对护具的防护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很难兼顾灵活性和安全防护。

3.4 对太极大枪比赛规则的验证

本研究对太极大枪技击实战比赛模式的研究始于2016年,至今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张建军、王志财、杨建营等传授指导,还得到了加拿大大枪武艺专家郭肖波的远程指导。2019年开始对初步设计的太极大枪比赛的3个规则进行检测,结果如下:
其一,粘枪、对枪、进枪综合3种规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其中,两枪相搭的粘枪比赛模式限制了一些技术的运用,相对简单,便于入门训练,同时,因在下一阶段的对枪比赛中也包含粘枪技术,所以经过此阶段的粘枪训练,在对枪比赛中也更容易展现出较高水平的粘黏连随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大开大合的劈打;两枪分开的对枪比赛模式对技术的运用更开放,更突显大枪的技术特点,也便于与其他拳种的大枪进行对抗比赛;进枪综合比赛是对枪比赛的延伸,更贴近技击实战情境,兼顾了常规技法和非常规技法、长兵和短兵、持械和徒手等各种技击方法的运用,是最综合的竞赛模式。
其二,如果说以前因器械不到位而导致开展大枪比赛的危险性太高,器械携带不方便,那么,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目前的比赛用枪使用碳纤维材料制作,其优点在于:1)重量和尺寸都可以标准化;2)可以拆解,方便携带;3)能够保证硬度,更利于运用封闭技术;4)枪重量减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枪攻防频率,使比赛更加激烈,提高比赛的观赏性;5)枪头采用软塑料中空设计,击中可以发出声音,加入电子感应,击中双方显示不同的颜色,更方便击中的判罚。如进一步研发,击中身体不同的部位也可以显示,将更有利于计分判定。通过使用高科技克服了以往大枪对抗的缺陷,由此,大枪将有可能成为太极拳技击对抗模式的代表,有望代表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
其三,太极大枪对抗的不足之处在于易学难精,虽技法简单,但很多人练一段时间因不得章法而放弃,这需要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通过改进训练方法、调整竞赛规则而进一步挖掘大枪的吸引力。

4 结论及建议

1)对于中华武术的典型拳种太极拳,可以开发出逐步晋级、由近及远的多种技击对抗模式,便于学习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训练,最后通过最高层面的进枪综合比赛贯穿起来,先是远距离长兵(大枪)对抗,贴近之后短兵(剑)对抗,近身散手对抗,接手贴身后推摔对抗,从而由远及近地把徒手、器械贯穿起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对抗模式总结如图1所示,由此构成了全方位的太极拳技击对抗模式的传承发展体系。

图片

图1   太极拳技击实战比赛的全息模式

Figure 1   The Holographic Mode of Taijiquan Combat Competition

2)在太极拳的以上技击对抗模式中,无论是推手、散手,还是太极剑、太极大枪,都有相同的格斗规律“引进落空合即出”。其中,太极推手是掌握这一规律的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通过在相对低强度对抗的推手练习过程中掌握“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击要领后,可以引导到散手中,通过接手粘黏引诱而诱使对方前冲,出现脚下漂浮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打迎击;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到太极剑中,通过接剑进退引导对方的兵器落空或偏离中线后打空点;更可以进一步引导到大枪中,通过接枪粘黏引诱对方的枪扎空,在无法收回防守、中门大开之际长驱直入。以太极推手中的平圆单推手为例,可以练出“粘黏连随”技术,并在散手中化为接手捋化直拳的技术,在短兵中化为平抹粘剑的技术,在大枪中化为封闭粘枪的技术。
3)具有不同特点的不同类人群,都可从太极拳技击实战比赛模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技击对抗模式。初级水平者、少儿、老年人不适宜太剧烈对抗,可以选择对抗强度较小的定步太极推手;中青年有活力有激情,可以选择活步推手;要求技术更全面的爱好者可以选择拿控推手;进一步追求刺激的武术爱好者可选择太极散手、太极剑和太极大枪的全面对抗,其中每个对抗模式也都包含入门级的低强度过渡性粘黏类规则、进阶的高强度且变化快的激烈对抗规则、各种技艺综合一体的规则。由此形成了可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多种技击比赛模式。
4)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太极拳技击对抗实战模式和比赛规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处于实验阶段,需要在摸索中继续完善。因实验受疫情影响,太极拳技击对抗实战模式和比赛规则还缺乏常态化的比赛检验,需要继续从实践中发现问题,集中集体智慧,形成越来越完善的太极拳技击对抗模式和更具体的比赛规则,以比赛促进太极拳技击能力的回归,重建太极拳的技击自信,坚定太极文化自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