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泰丸与心肾不交的内涵变迁

 风徽中医陈越 2023-04-22 发布于江苏

今人多认为交泰丸为心肾不交的主方,而以其治疗心肾不交之失眠,然而从临床实践来看,单用此二药治疗失眠几乎无效。那到底什么是心肾不交?心肾不交具体有什么临床表现?

交泰丸首见于《韩氏医通》曰:“黄连生用为君,佐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能使心肾交于顷刻。”就因为一句“使心肾交于顷刻”而将黄连肉桂推上治疗心肾不交的重要位置。但事实上,很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心肾不交,而且也不好准确把握心肾不交。

依据今天的教材,心肾不交指的是肾中真水不能上济于心,心中君火不能下交于肾,而导致水火不能平衡,简单来说就是肾水不足,心火独旺。事实上这与阴虚火旺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那这种情况下能用黄连肉桂么?黄连虽苦寒能坚阴,但是能补肾水不足么?肉桂虽曰引火归元,但能治心火亢盛么?

1854年的《四科简效方》说:“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研细,白蜜丸,空心淡盐汤下。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名交泰丸。”明言治“怔忡无寐”,也就是说本方治疗心律失常引起的晚上惊醒。临床中常用于治疗房颤发作、或者心律失常夜间发作、夜间频发的室早房早影响睡眠,效果非常好。

黄连配肉桂还见于《全幼心鉴》金锁散,治“小儿久痢赤白”;《普济方·卷三九七》中名曰桂连丸,治“小儿下痢赤白,腹痛不可食。”

那什么叫心肾不交?并不是今天很多人所理解的上热下寒。心肾不交首见于宋代叶大廉辑的《叶氏录验方》的镇心爽神汤,言镇心爽神汤“治心肾不交,上盛下虚,心神恍惚,睡多惊悸,小便频数,遗泄白浊。”这其中可没有手脚凉、口苦等症状。上边邪气盛,所以惊悸,下边虚所以小便频数,遗泄白浊。上盛用石菖蒲、天南星、半夏、细辛、川芎化痰通窍,治上盛的惊;下虚用人参、山药、五味子、柏子仁、枣仁、覆盆子、枸杞子以补脾肾;全方补下而宣上,没有清。在此心肾不交指的是下有肾水不足,上有水湿痰浊停聚。

晚叶大廉三十年左右的医家刘信甫的《活人事证方后集》中有益母圆,“治肺虚,胆寒,气弱,不得睡。心肾不交,精少,临事不兴。”“精少,临事不兴”,肾水不足;“胆寒,气弱”,肺虚,金水不能相生;“不得睡”,心肾不交。药用苁蓉、酸枣仁、杜仲、阳起石、破故纸、白茯苓、人参、葱白、泽泻、羊石子(盐酒、盐汤或麝香酒送下)。上焦用药人参、茯苓、酸枣仁,寓酸枣仁汤、安神定志丸,人参补津液,茯苓安心神,酸枣仁除心烦。此处心肾不交为上下皆虚。

到了民国著名医家施今墨施老,也有心肾不交,施老提出的心肾不交就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心火在上不能下降于肾,肾水亏于下不能上济于心。施老治疗心肾不交用的是孔圣枕中丹加酸枣仁汤,药用元武胶、鹿角胶、山萸肉、杞子、人参、黄芪、石莲肉、白术、甘草、枣仁、地黄、淮牛膝等,没有用一味清心火的药,而是补津液、补气血,把张仲景酸枣仁汤的法用到了极致。而今天教材中的心肾不交用的是交泰丸。施老治疗心肾不交,上下不能交通,往往从中而治。施老曾讲,吐血者易治,引血下行即可;便血者也易治,升举之;上有吐血下有便血者难治,宜从中而治,曾以独参汤延长吐血便血者生存期,所以上下皆病取其中。所以心肾不交,施老注重从中焦论治,有补下焦的水,有治中焦的虚,还有枣仁和地黄来养心血,上中下同治,重在中焦;然后再加一味牛膝引火下行,这就施老对心肾不交的治法。

广安门医院刘喜明刘老治疗一例更年期妇女见手抖、多汗、多食等高代谢状态、心烦的甲亢患者,刘老辨为癸水不足,心火独盛;用六味地黄丸中的三补:山萸肉、熟地、山药,加龙齿、牡蛎等潜镇药,服药后所有症状全部消失;方中没有用一味清心药,只用了龙齿、牡蛎潜镇,其余药补肾水之不足,他认为更年期癸水不足,冲任虚是根本,将肾水养足,火自然就降下来了。

随着历史的变迁,心肾不交由上盛下虚的镇心爽神汤,到上下皆虚的益母圆,再到施今墨施老肾水不足,心火亢盛的孔圣枕中丹加味,再到今天教材的交泰丸,历经数次变迁。宋代兵荒马乱,吃不饱穿不暖,脾胃运化失常,或痰浊内生,或五脏亏虚,今天的人生活节奏快,五志过极化火。国医大师吕和仁说:“承古求用,纳新求好”。但是我们今天只“纳新”了,没有“承古”,所以很多人对心肾不交的理解非常狭隘,不全面,不读古人书,不认识心肾不交的内涵变迁,所以不了解心肾不交的全貌,以至于心肾不交只知交泰丸。

庞博教授对此痛心疾首,直言就今天对心肾不交的理解,有老师敢教,还有学生敢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