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四军的创造者之一 ——黄道 | 大余县人民政府

 Loading69 2023-04-22 发布于四川

黄道

    黄道是江西横峰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委员,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等职。他所领导的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他在江西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从人力、物力上支援新四军;他领导新四军在各地的办事处、通讯处、留守处等,极力为新四军服务;他在奉调赴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途中,在江西铅山县河口镇被顽固派特务谋害,年仅39岁,是新四军抗日将士英名录上记载的第一位烈士,在新四军初创时期的历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陈毅称他是“新四军的创造者之一”,这是恰当的评价。

领导闽北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黄道留在闽北坚持游击战争。他根据当时闽北的严峻形势,否定了闽北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提出的“不失苏区一寸土地”、“誓死保卫大安”的“左”的错误主张,制定“开展游击战争,保存力量,相机打击敌人”的正确方针,改变斗争方式,主动撤出大安,把部队分散在武夷山打游击。
  1935年,是闽北游击战争最艰苦的一年。敌人对游击区实行大规模军事“进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游击队一网打尽,或者困死、饿死、冻死。在这种情况下,黄道率领游击队在深山老林里跟敌人周旋。他们没有粮食就吃野菜,煮竹笋;没有房子就蹲山洞,盖竹棚;没有冬衣就背靠背温暖身体。后来黄道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在这十年中,我经过人未经过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尝过人所未尝过的咸酸苦辣的味道,但这对我却是滋滋有味的生活。”就在这时,闽北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叛变投敌,带着敌人进攻分区领导机关。黄道和闽北特委果断决定,由吴先喜任军分区司令员,将机关及时转移,避免了一场大损失。黄道还编了一首《骂叛徒李德胜歌》,对游击队进行革命气节教育。此后,形势更加严峻,敌人出重金悬赏捉拿黄道,并把他母亲和妹妹押到闽北来。但黄道毫不动摇。他和吴先喜集中兵力,在上饶甘溪金钟山打了个歼灭仗,歼敌2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1935年8月,为了打破了敌人的封锁,黄道提出“积极向敌后挺进,开辟新游击区”的计划。闽北独立师兵分三路,分别由黄立贵、吴先喜、饶守坤率领,出击外线,开辟了闽东北、闽中、抚东根据地,巩固了原有根据地。1936年4月,闽北、闽东游击队主要负责人在福建政和县仰头村会合,在洞宫山举行了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成立闽赣省委、省军区,省委由黄道、叶飞、范式人、阮英平、黄立贵、吴先喜、曾昭铭、曾镜冰组成。经叶飞提议,由黄道任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由叶飞担任,黄道兼任政委。为了孤立敌人,争取同盟者,闽赣省委采取了利用旧保甲制度、实行“白皮红心”和减租减息政策,站稳了脚跟。年底,闽赣游击区已发展到东至大海,南至闽江口,西达闽赣边界的光泽、资溪,北连信江流域。闽赣游击队终于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1937年初,黄道在一张旧报纸上看到了西安事变的消息,悟出党有了新的政策。他一面派人去上海、香港,以取得与党中央的联系,一面召开省委会议,作出《关于开展抗日反帝斗争的决议》。七七事变发生后,黄道、曾镜冰于1937年9月20日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正副主席的名义,致信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并转国民党中央政府,表示愿意将闽北游击队改编为抗日义勇军,要求国民党军队从游击区撤退。国民党光泽县县长高楚衡受熊式辉委托,写信给闽北游击队,表示愿意谈判,望指定地点。于是,黄道起草了谈判条件:(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二)释放政治犯;(三)划定我方驻防地点,供应我方粮饷军需。如果对方同意,我方将做到:(一)停止打土豪,分田地;(二)不再使用苏维埃名称;(三)红军改为抗日义勇军。不日,黄道派邱子明、黄知真代表闽赣省军政委员会,与江西省第七保安司令周中诚、光泽县县长高楚衡在光泽县大洲村举行谈判,对方基本上接受了我方条件,双方达成了协议。大洲谈判后,黄道派曾昭铭去向党中央汇报。曾昭铭在南昌见到了陈毅,并得到了叶剑英的电报。至此,闽北红军游击队恢复了与党中央隔绝三年之久的联系。根据谈判协议,黄道率闽赣游击队1500人来到铅山县石塘镇集中。为了纪念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黄道给参加了三年游击战争全过程的200位同志,每人发了一枚银质的“闽赣边区坚持斗争纪念章”。为了鼓舞战友们杀敌上前线,黄道写了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满江红》,其结尾是:“擎起那神圣的抗日旗帜,收复失去的土地,争取民族的独立,与世界劳苦的弟兄,手相携!”陈毅对黄道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的历史功绩,作了高度评价:“在与我党中央隔绝的情况下,在进攻者长年的包剿下,黄道同志能独立支撑,顽强坚持,终于完成了保持革命阵地、保持革命组织的光荣任务。所以能够以一支强有力的部队编入新四军,来适应抗日战争的爆发。这是黄道同志对革命、对民族的绝大贡献。”

主持新四军驻赣办事处
  1937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还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黄道任分局委员和军分会委员。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移至南昌三眼井高升巷1号办公。1月10日晚,黄道到达南昌,向项英、陈毅汇报工作,并参加东南分局会议。根据中央指示,黄道领导的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饶守坤任团长。黄道与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一起,去游击队集中地石塘宣布中央决定。在送别自己带了多年的部队之后,即赶往南昌,任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不久,又担任东南分局宣传部长、统战部长。
  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实际上是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对外办事机构,东南分局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在一起办公。它在东南分局的领导下,以公开合法的身份,处理我党我军在东南地区需要办事处出面处理的各项事宜。黄道根据党中央“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指示,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采取各种形式和办法,在群众中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组织江西青年服务团等几十个抗日群众团体,并在这些团体中秘密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的力量。黄道派夏征农到青年服务团总团部负责宣传工作,黄道向他们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报告;陈毅向他们作关于游击战争的报告。青年服务团采用话剧、街头剧、演讲、歌咏、壁报、漫画等多种形式,深入农村、工厂宣传抗日救亡,成效甚好。当时南昌抗日救亡运动搞得热火朝天,吸引了许多外省青年。一年多时间,办事处先后选送了1000多人到延安去,到新四军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许多同志,都是由办事处介绍去的。办事处还为新四军筹集大量军需物资,支援前方将士。黄道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协调党派关系,争取国民党上层人物,团结各界人士和名流学者。还派地下党员去做刚从苏联回来的蒋经国的工作。他利用公开身份,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进行合法斗争,颇有成效。
   1938年6月26日,马当要塞失守,九江、南昌形势危急。为此,办事处邀请在南昌的国民党元老和各界知名人士30余人,举行了一次招待会。黄道主持会议。他说:“处此非常时期,国共两党必须捐弃前嫌,进一步紧密团结,消除隔阂,一致对外,共赴国难。”会议当场散发了由曾山、黄道、涂振农署名的《我们对于保卫江西的意见》。李烈钧、熊育锡、许德珩、王造时、王枕心等先后发言,称赞中共保卫江西的意见很好。要求江西党政当局召集各方人士,共商大计,群策群力,保卫大江西。
  同年8月,黄道撰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实际知识》一书,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总结了闽北游击战争的经验,并结合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精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这对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战略方针,指导战争颇有意义。

被国民党特务毒害致死
  1939年3月,日寇大举进攻南昌,国民党江西当局仓惶撤退,却故意不通知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国民党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命令江西省保安处,要集中全市所有车辆作疏散之用。对新四军驻赣办事处的车辆亦可征用,对该办事处可以“便宜行事”,事后可称是伤兵乘机闹事。黄道从地下党得知这一情报后,立即将车辆集中起来,将全体工作人员武装起来,并率领全体人员撤离南昌,迁往吉水县的三曲滩,避免了一场类似平江惨案的事件。
  1939年4月,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决定迁往上饶。此时,恰遇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东南前线视察,黄道与曾山在浙江金华迎接。黄道调驻赣办事处两部汽车,一个警卫排护卫周恩来住的金华中国旅行社,保证周恩来的安全。他还精心安排周恩来在金华接见闽浙赣三省的省委书记,与他们研究和部署了三省的工作。尔后,他又陪同周恩来到江西上饶、吉安。4月18日,黄道与周恩来在江西樟树分手,周恩来返广西桂林,黄道赴皖南新四军军部。在途经江西铅山县河口镇时不幸染疾,住进河口大同旅社治病。这时,国民党特务策划了暗杀黄道的阴谋。5月23日,国民党特务头子张超(此人后任军统福建头目,被陈仪所杀)密派特务黄玉成、吕鹤年等伪充招待,买通为黄道治病的国民党第三战区重伤医院医生,趁机给黄道注射了毒药针,害死了黄道。当黄道还一息尚存时,他敲着床板,大骂蒋介石、汪精卫阴谋反共和妥协、投降的可耻行径。他还对守护在身边的陈清风、胡金魁、徐莲娇等人说:“要抗战到底,革命到底。”
  黄道牺牲后,中共中央东南局、新四军军部极为震惊和悲痛。东南局发出《关于悼念黄道同志的通知》指出:“他的死,不但是党的损失而且是全国人民的损失”,号召“东南党的同志,在前线在后方更加忠勇地奋斗而完成黄同志未竟之功”。陈毅得知这一噩耗后,奋笔写了《纪念黄道同志》一文,称赞黄道是“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江西人民革命领袖,抗日的新四军的创造者之一”。对黄道一生的革命业绩作了高度评价。东南局派出曾镜冰、陈丕显代表东南局慰问黄道亲属和主持悼念活动。在河口,广大群众冒着坐牢的危险前来参加吊唁和追悼会。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闽北老区人民要求,决定将黄道遗体安葬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长涧源。
  黄道的灵柩抵达长涧源村,中共福建省委和闽北特委为黄道烈士设立灵堂,东南分局代表陈丕显,福建省委和闽北特委领导曾镜冰、王文波等,黄道的妹妹及儿子参加守灵。数百名干部群众参加悼念。最后,人们在黄道的坟墓旁,种下了两行松柏,祝愿黄道烈士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军将黄道的坟墓掘开,抛尸山间。闽北老区人民冒着坐牢和杀头的危险,将黄道忠骸收敛起来重新安葬。1950年,中央革命根据地访问团闽浙赣分团到闽北长涧源访问时,群众主动做了一口棺木,将黄道的忠骸装殓起来,交给访问团运到江西上饶。1953年,黄道灵柩安葬在上饶信江河畔烈士陵园。在长涧源黄道原墓处,则建立了一座黄道烈士墓亭,作为对黄道烈士的永久纪念。
  黄道遗有三子一女:黄知真、黄知机、黄知深、黄知慧。当时黄知真、黄知机已在新四军服务。为使黄道幼子黄知深免遭顽固派的迫害,项英和曾山交待陈丕显:“追悼会后,把知深带到新四军来。”这样,黄知深被接到皖南,进入新四军教导队,最后奔上了抗日前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