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2022-33

 初丹德月 2023-04-22 发布于四川

《反对阐释》

艺术作品的所作所为,是让我们看到或理解独一无二之物,而不是判断或概括。这种伴随着感官快感的理解行为是艺术作品唯一可取的目标,也是艺术作品唯一充足的理由。
艺术是意志在某物品或某表演中的客观化,是意志的激发或振奋。从艺术家的视角看,艺术是意志力的客观化:从观赏者的视角看,艺术是为意志创造出来的想象性装饰品。
现代对情爱关系的虚幻性的深信不疑,导致了一个更深远的后果,即新出现的对那种得不到回报的情爱的无法回避的吸引力的一种自觉的默认。因为情爱是孤独自我所感受到的一种被误投到外部的情感,因而被爱之人的自我的不可征服性对浪漫主义想象力产生了一种催眠术般的吸引力。得不到回报的爱情之所以有诱惑力,在于它契合帕韦哲所说的“完美的行为”以及强大、孤绝和冷漠的自我。“完美的行为产生于彻底的冷漠。”帕韦哲在一九四零年的一阕日记中写道,“这或许就是我们常常疯狂地去爱对我们冷漠以待的人的原因:她代表了'风格’,代表了令人着迷的'品味’,代表了令人心驰神往的一切。”
此一悖论无法解决:一种文化于另一种文化交流越少,它们就越不可能为对方所腐蚀:但另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这两种文化各自的使者也就越不可能掌握它们之间差异的丰富性和重要性。选择在所难免:要么,我作为一个在古代旅行的旅行者,面对一个奇异的景象,或许我几乎全然无法理解它,或许它让我确实感到好笑或者恶心;要么,我作为一个在自己时代旅行的旅行者,匆匆地寻觅着那已失去踪影的现实。在两种情形下,我都是一个失败者,因为如今,当我悲伤地走在现实的影子中时,我势必错失此刻正在成形的那个景象。
反思的艺术实际上是对观众施加某种节制的艺术——延缓其轻易获得的满足感。甚至乏味也可成为这类节制的可用手段。突出艺术作品的技巧,是另一种手段。
戏剧的本质是冲突,而布勒松的电影情节的戏剧性是内心冲突:与自我的战斗。他的电影作品的全部的静态的、形式的特点,都服务于这一目的。
有些心灵是沉重的,有些则是轻盈的;有些是自由的或可能将是自由的,有些则不是。人们所能做的,无非是保持耐心,并且尽可能保持空无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想象力就没有存在的空间,更不用说思想和简介了。理想状态是中性的,是透明的。
拍摄一张脸,就是去拍摄隐藏在这张脸后面的灵魂。摄影是拍摄真相。电影一秒钟提供二十四次真相。
娜拉问哲学家为什么没有言语人就不能生存;帕兰解释道,这是因为言语等于思考,思考等于言语,而没有思想就没有生活。这不是要不要言语的问题,而是如何正确表述的问题。要做到正确表述,就需要一种节制的、超然的态度。人们必须明白,不存在直达真相的捷径。人们需要走些弯路。
自由意味着责任。当人们认识到事物正是其所是的时候,他们便是自由的,也因而才是负责任的。
这是因为,科幻电影也可被描绘成当代否定性的想象力关于非人性的一种大众神话。那些试图征服“我们”的他世界生物,是一个“它”,不是“他们”,
我们这个时代,的确是一个极端的时代。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同样令人畏惧但似乎彼此对立的两个目标的持续不断的威胁下:一是永无止境的平庸,一是不可思议的恐怖。正是通俗艺术大量提供的那种幻景,才使大多数人得以应付这两个孪生鬼怪。因为这种幻想能够起到的一个作用是,通过使我们遁入那些奇异、危险但最后一刻肯定会出现美满结局的情境,来使我们从不可承受之单调乏味中摆脱出来,并转移我们对恐惧——无论是真实的,还是预感的——的注意力。但这种幻象还能够起到另一个作用,那就是使我们心理上难以承受的东西正常化,并因此使我们适应它。一方面,幻象美化了世界。另一方面,幻象使世界中立化了。
生活中反常的东西,对艺术来说却是正常的。而生活中唯一的事,是与艺术保持正常的关系。
“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其实是一个幻觉,是发生深刻的,令人困惑的历史变化的时代产生的一个暂时现象。我们所目睹的,与其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冲突,不如说是某种新的感受力的体验,对人类所处环境的拥挤不堪的体验,对所能获得的诸如速度一类的新感觉的体验,对那种因艺术品的大规模再生产而成为可能的艺术的泛文化观点的体验。
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从来就不只是某些思想或道德情感的表达。它首要地是一个更新我们的意识和感受力、改变滋养一切特定的思想和情感的那种腐殖质的构成的物品。义愤填膺的人道主义者们,务请留意。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当道德良知被理解为不过是人类的种种意识功能中的一种的时候,艺术作品并没有停止其在人类意识中的存在。
然而,艺术的目的终究总是提供快感——尽管我们的感受力要花一些时间才能赶得上艺术在某个既定的时间提供的那种快感的形式。
这是看的苏珊·桑塔格的第三本书,之前看过《论摄影》和《疾病的隐喻》,发现还是一如既往的睿智和魅力四射,记得看完《论摄影》后,忍不住搜了全网关于她的蛛丝马迹,纪录片、采访、照片等等,在了解了她的真实人生后,发现更喜欢她了。不得不说,不管她的内在还是外在,都达到了我心目中女性知识分子该有的模样,内在丰盈,智慧,外在立体,中性。
《反对阐释》是她以往发表的批评文集,评论内容包含电影、戏剧、文学等,阅读后不得不感叹,苏珊·桑塔格真是一个涉猎广泛的人,不管文学还是电影和戏剧,面非常广,而且精,她对书中例举的作家/导演的横纵向都有深入研究,不管是作品史,还是人生经历。也正因为她了解的足够广和精,所以她能给出更深刻和多维度的观点。当然,在我看来批评性文章始终还是一家之言,它不代表任何客观事实,只是一种主观的个人见解,所以所谓的对与错,也仅是参考。
发现在书里提到的很多电影和书都没怎么看过,戏剧就更没有,这本文集大部分是1960年左右写成的,也就是说主要批论的也是那个时间段的文艺作品,我给自己找的借口是:60年前的东西,我当然没有怎么看过了。虽然,明知这是一种自欺欺人,但还是有一些安慰性的,尤其随着接触的书本和电影越多,发现在这个时代,要真的看完大部分的文学影相作品,简直是在痴人说梦,正如那句耳熟能详的话所说:知道的越多,越发觉自己的无知。
我早就放弃了搞懂所有书中所谈之事的幼稚想法,所以即使阅读过程中面临着对大部分作者所说内容的陌生和无知,还是可以保持一种相对比较镇定的心态,默默告诉自己,正是因为不了解,所以我才需要阅读这本书。但始终觉得,面对这些批评文集,还是应该对作者所谈内容有粗略了解后再来看效果最佳,带着自己的一些见解去阅读,而不是全方面接收作者的灌溉,就像上学时提前预习好课本一样,上课效率才会最高。
最后用作者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吧:现在重要的是恢复我们的感觉。我们必须学会去更多地看 ,更多地听,更多地感觉。
相比于一种公之于众的主流结果和判断,我们始终要相信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