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读整本书的“家常”实践

 圣龙领主 2023-04-23 发布于河北



一、整本书精读的认知

有的家长朋友谈“精读”就色变,认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头绪带着孩子做整本书的精读。其实家庭精读远没有想象中复杂,它是有别于学校及机构精读的家长的角色是引导者、陪伴者、倾听者,同时也是分享者。如果方法得当,家庭的精读效果会更好,因为时间充裕,不需要多余的技巧,而且可以根据自家孩子量身定制。所以,家庭更能给孩子的整本书精读提供萌芽和成长的土壤。

规划整本书的精读任务,需要我们结合孩子的实际年龄和兴趣、书籍内容、文体特点和作者的语言特色,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让孩子在精读里感受到这个过程是快乐、有趣的,甚至是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的。

二、整本书精读的实操

选择精读的书目,要遵循孩子的兴趣,情感上欣然接受才能事半功倍。同时,要看这本书的精读价值,最后要根据年龄的特点选择合适方法,并且随着孩子的年龄及阅读能力的成长做好精读方法上的进阶

(一)低年级精读

低年级的精读主要是动嘴,落脚点在多“读”,读的花样多、有层次;多“说”,低年级主要接触故事类书籍,说关键角色的行为转变或者说矛盾的突起和转折;多“评”,评主人公及感兴趣的其他角色。

如纽伯瑞金奖得主休·洛夫廷的首部历险记《怪医杜立德》,低年级推荐果麦的版本,画质比较高,能吸引到孩子们。我们可以挑选这本书第八节“狮子王”章节进行精读。这一章节写了杜立德在狮王的帮助下给猴群治病。先是“读”的环节,本章节有三个主要角色,医生杜立德,狮王和狮后,我们可以在家庭中先进行分角色朗读,读后互评,启发孩子关注到语言描写前面的提示词,像“怒气冲冲”“一脸的不屑”有没有读出来。评完再读,这次可以加上动作表情,边读边演,目的是让孩子代入角色体验,获得真实感受,为后续的“说”“评”打基础。在“说”的环节中,要设计讨论的话题,本章的题目就是“狮子王”,已经提示我们可以抓狮子王的行为变化,“狮子王一开始是怎样的态度,后来怎样,为什么发生改变”,这个话题就可以和孩子展开讨论了。其实,“说”的环节,主要是帮助孩子梳理故事情节,从而体会到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初步了解这一文体的特色“评”的环节可以充分参考小孩子的心性,他们喜欢小奖状、喜欢小粘贴,那么我们可以设计,为这个章节中的角色颁发小奖状这一任务,如:“***被评为《怪医杜立德》一书中的最佳善意奖”“***被评为知错就改奖”等等。还可以结合角色的性格、品质、能力等方面,设计表格,让孩子在相应表格里贴小粘贴,结合粘贴数量可以顺势采访孩子说说评选的依据。其实,通过颁发小奖状和小粘贴这两个途径,我们最终想引导孩子的是,其一,关注人物形象,能总结人物的品质;其二关注故事情节,能结合情节评价角色的特点。只不过使用了孩子更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得过程变得有趣起来。

图片

【关于低年级精读的拓展和建议】

①对于故事类的书籍精读,低年级可以观看同名电影来加深印象;

②精读一本书一定要深入作者。

首先,养成从封面开始阅读的习惯。作者是谁、哪个国家、什么头衔或荣誉、这本书获得什么奖、哪个出版社。其次,除了了解封皮的简要介绍外,家长们还要从网上搜索有关于作家的详细介绍(所处时代的背景、作者生平等),以及所精读书目的创作背景,让孩子知晓。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只有熟悉一个人,才有可能会喜欢或崇拜他,进而想要找寻他的其他作品。而且作家的书籍里一般都有他们自己的影子,这些拓展本身对于赏析这本书来说也是有帮助的。再者,通过关注到越来越多的作家,了解了他们的作品,孩子心中会交织出一张文学的大网,他都读过哪位作家的书籍,这个作家有哪些什么作品,他的语言特点是怎样……对养成良好的阅读品味大有益处

(二)中高年级精读

中、高年级的精读主要是动笔写。提升阅读方法、习得语言表达促进精神成长,这三方面是我们渴望这个年段的孩子所达到的目标。围绕这三个目标,可以将精读任务规划为:积累语用型、梳理型、思辨型。这三个任务群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可以一起应用于同一本书中,也可以做其他的搭配。

1.积累语用型精读任务

顾名思义,这个任务落实了积累和语用环节。像名家散文、现代诗歌、文

言文名篇中都有大量可以积累的词句段,你可以把这些书籍当作一个语言资料库。大家问卷里有提到怎么培养孩子的语基,怎么提高写作的生动性,在这个任务群里可以解决。但积累语用型任务绝不是单纯语料的摘抄,要做到摘写结合,将语料创造性地运用,才是积累的意义所在。

首先,积累语用本的建立它最好是单独的一个本子,除了出处、好词好句好段等老生常谈的板块外,我建议必须跟着一个语用板块。就用刚刚摘抄的语料来输出,仿写、续写、化用、摘用等等,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两种来拓展。

其次,积累语用的次数因人而异,三年级刚开始可以一周一次,优秀的也可以从二年级开始做起,四五年级一周两三次,慢慢累积。

最后,积累和语用的衔接

先看积累。不能为了积累而积累的形式主义,它具有主观性,要根据孩子本身的诉求和审美出发。孩子在读书中看到哪个词语或哪段话十分喜爱,想应用在自己的文章中,那么就从书中圈画,而后进行积累摘抄。低中年级家长可以适当引导,但不能完全越俎代庖,因为喜好是极其个人化,不喜欢的未必能用,不要担心他一开始的品味不够,随着精读的加深,积累的品味必然也会越来越好。

积累的方式是灵活的,既可以直接抄写,也可以家长听写的方式进行,耐鸡的孩子建议选后者。我们一直以圈画-孩子自主熟记-听写,这样的流程操作。他的作文当中就会出现霓虹、慰藉、娉婷、流水淙淙这些优美的词语来形容他看到的世界。就不存在虽然知道这个词语但不会写的现象。所以,坚持听写一段时间,再看校内,就会发现课文中的字词是降维打击的。这也是很好地落实了语基。      

不是只有教材中出现的字是要掌握的,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在字词方面认知漏洞越少越好

再看语用。语用要联系真实生活,是用积累语料来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果孩子积累的材料是有关写景的,那语用板块可以设计为仿写片段,写去过的地方,或者是摘用积累的好词来写这个地方。不仅现代文可以仿写,文言名篇亦可以。比如积累《醉翁亭记》时,我们就可以摘用其中的词语来写眼前的景。“公园西北角,有一丛芦苇,似觥筹交错,苇影散乱。渐闻水声潺潺,只见两只野鸭临湖而渔,湖深而鱼肥,鸭之乐也。”

积累语用型精读任务就是引导我们结合所读的材料,读写融合,物尽其用这样,孩子的语基和写作能力可以一并得到提升。

2.梳理型精读任务

这项任务适合采用在故事情节丰富的小说里,也可以用在人物正传、历史书籍中。

梳理型任务,主旨在于理清情节主要脉络,感知人物形象。做法是在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运用逻辑进行创造性整合和分类。可以设计如下环节:

①为书中人物制作人物卡

读完《苏轼评传》,可以给苏轼设计一张人物卡。人物简介、(结合才气)早年风光、(结合性格、福利百姓、生活起伏)贬谪之路、晚年结局、文学和艺术成就、历史评价、我的感受。

②为人物撰写颁奖词多用于人物正传和历史书籍。

吴晗编著的《朱元璋传》,冯至编著的《杜甫传》,都可以围绕书籍让孩子从中提取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及章节中涵盖性强的话语,结合自己的情感和理解,撰写颁奖词,完稿后可以粘贴在书中留下纪念。也可以用在名著当中,如《鲁滨逊漂流记》。

写读后感或书评

可以先看看名家写的书评,会有很大的启示。像王安忆读《巴黎圣母院》,学得深的可以看看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书中包含毛姆的阅读方法指南及他的多部书评。

④用思维导图或情节图的方式,进行梳理。

图片

3.思辨型精读任务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2022年新课标设置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因为考纲是指挥棒,既然教学评于一体,思辨性考题已悄然而至,那么孩子的思辨能力的提升就需要我们每个家庭引起重视。

整本书精读中的思辨,常常以一个巧妙的问题引导孩子展开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在小学里它是基于书中的情节、人物的刻画、写作角度、时代背景等多方面的提炼。

举例说明:

①思辨——联想想象

单本书任务:读完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这本书,请你以“我在鹦鹉螺号住一天”为主题,写一写你的想象。

多部书任务:在读完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太阳系历险记》《从地球到月球》这一系列科幻小说之后,便可以提出一个十分有挑战的联想任务。在凡尔纳的笔下,理想化的潜水艇、宇航船、登月设备等科学发明,以及电力、海底煤矿、太空等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是十九世纪的科技水平无法达到的。而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作家的想象正逐步变为现实,这也正是科幻小说的魅力所在,科学幻想会推动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会让更多人受益。你对科学技术与科幻文学之间的关系有没有自己的思考?查一查相关资料,写出你的看法和理由或自己创作科幻文

这些问题都是启发孩子将书本与自己生活相关联的,孩子在写看法时方面要再次翻书寻找灵感,一方面还会借助其他资料来补充自己的回答,这是一个体现其思维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有的家长怕孩子没有认真看书,试图提一些书中能翻到答案的问题来检测一下读书的质量,这是把孩子看“低”了,他会误认为精读就是会从书中找答案,或者复刻作者的理念。这是培养不出有独立意识的读者的,也不利于语文思辨性思维的形成现在很多孩子读书的质量不比大人差,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高”看孩子,鼓励他们大胆去想

图片

②思辨——分析比较

之前,语文大群里有家长问过与《呼兰河传》类似的书还有哪些?我突然想到了之前做过的一次精读任务:“读完《呼兰河传》和《城南旧事》,对比一下两部作品在创作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借助查阅作者的成长资料辅助理解。”它们都是以小孩子的视角来写的,书中除了有爱她们的家人,也呈现了很多不幸的人和故事,两位女作家的语言都是朴实自然。但读起来《呼兰河传》更像蒙着一层悲伤的底色,通过查阅作者的资料就会了解其中的原因。

再看同一本书中的如何做分析比较的思辨任务。像我们的《四大名著》里有很多,“比较武松打虎和李逵打虎的不同,从打虎的原因、过程、人物形象三方面展开来谈”“比较三打白骨精和真假美猴王中悟空被驱赶时的不同表现。”

分析比较,让孩子的阅读产生关联。既与所读的同类型书籍、书里相似的情节关联,也与书籍的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进行对话,从而加深阅读印象、突出作品或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扩大知识面。

图片

③思辨——归纳判断

这是我们比较常见的一种思辨活动。

比如,我们读《小英雄雨来》这本书。这是一部中篇小说。提起小说马上想到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作者管桦在这部小说中刻画了大量的环境描写,第六章“军事演习”中,写“芦花村西的几亩高粱,长长的高粱秆儿,像一支支红缨枪,把深红色的大穗儿,举向蓝空,在风中抖动。”这一段环境刻画了芦花村西的高粱地,把高粱秆写出了备战的状态,为后文的军事演习做了铺垫。这篇文章这样的环境有很多,有的介绍了事情发展的背景,有的渲染了当时气氛,有的突出了人物的形象,还有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可以通过让孩子先画出书上的环境描写,进行归纳整理,然后思考这些环境在它的这一章节中起到什么作用,进而了解环境描写的好处。家长可以找一篇孩子之前的作文,或者从网上找一篇缺少环境描写的文章,让孩子仿照加入一小段环境描写来润色

又如,读《俗世奇人》。以“冯骥才如何抓住细节来写人物的,请结合作者笔下奇人的细微动作刻画及聚焦特点的外貌描写来归纳”。

以一个大活动串联整个章节或一本书,提升归纳概括能力。

以上介绍的就是小学阶段整本书精读的思路。

前期我们做了一个调查问卷,我翻看了大家所有的疑惑,有精读、有语基、有写作、有写字……几乎将语文学习的所有方面都一网打尽。其实语文是一门融会贯通的学科,如果拆分来看,就会觉得千头万绪,不知如何抓起。但若我们充分挖掘手头已有的材料,像刚才举的很多例子一样,把这个材料学深学厚学透,步子稳一点,可能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